|
“這個過程,可謂部署周密。”李培全說。
李培全稱,1994年,即合資第一年,由于協議限定“不能在天府可樂集團生產百事可樂”,百事通過委托其他工廠代加工百事可樂,進入了川渝市場。當年,天府可樂的銷售額占合資公司的75%,符合“天府可樂比例大于50%”的條款。但第二年,百事獲準生產百事可樂,并加大廣告推廣,天府可樂的銷售比例,已下降到51%。
此后,在由百事控制的合資公司中,天府可樂的銷售比例逐年遞減。至2007年,天府可樂銷售額僅占合資公司的0.5%。面對外界和中方質疑,百事方面稱自己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
2006年,中方更是對合資公司完全失控。李培全對記者稱,當年,由于合資公司經營連年虧損,中方不僅未得分文,還背上了近3000萬元的虧損。而恰逢重慶輕工面臨資金緊缺問題,便將40%股權連同品牌,作價1.3億元人民幣賣給了百事可樂。
10月13日,在位于重慶南岸區的天府可樂集團廠區,記者看到,雖然公司的名字仍然為“天府可樂集團”,但這里除了一幢辦公樓、20來名員工以外,已不見“天府可樂”的生產。
品牌懸念
但索回“天府可樂”品牌并非易事。
法律問題是首要障礙。李培全也坦言,經過和法律界專家的交流,其發現,從法律上來講,百事是沒有歸還天府可樂品牌的義務,只能“從道義上和由上級主管部門出面”來想辦法,進行品牌討要,“至于轉讓條件,有待于通過商業談判進行商酌”。
但在除了品牌外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企業如何發展?對此,天府可樂集團總經理錢黃表示,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李嘉誠所有的香港長江實業就已經和其談過共同發展的事宜,只是當時條件不成熟。在他看來,“新的資本注入這個品牌,完全不在話下”。
錢黃稱,拿回品牌后,“進行委托加工生產,企業專做營銷和品牌”等方式亦有可能。
而在飲料業品牌策劃專家周亮看來,即便順利索回品牌,天賦要想與百事或者可口可樂形成直接競爭仍然很難,重現十多年前的輝煌,更是希望渺茫。
天府可樂集團品牌顧問湯浩則稱,“在國產可樂品牌僅剩非常可樂的背景下,分割一塊市場還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