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成本優勢
今年43歲的杜雙華從1987年開始投身于鋼鐵產業。開始時年產值不足200萬,到2003年,發展成為年產值80多億元的焊管龍頭企業,由原先不足100人的小生產作坊,發展成擁有員工8000余人的集團公司。
2003年,杜雙華的焊管公司實現利稅23.8億元,利潤10.35億元。
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焊管原材料供應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經過對唐山、大連、秦皇島等地的考察,杜雙華最終決定在山東日照“落腳”。
為杜雙華到日照做了很多工作的廖海亭后來成為日照鋼鐵的黨委書記。杜雙華對廖海亭也是重視有加。而到日照創辦鋼鐵企業,則迎來了杜雙華事業上的一個高峰。
杜雙華在上述內部材料中說:“現在回顧當初的選址過程,應該說是比較科學正確的。這一決策為我們創造了巨大的運輸成本優勢,也與后來2005年出臺的鋼鐵產業政策中‘大型鋼鐵企業應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的有關規定相吻合。”
此前,廖海亭對日照鋼鐵“爆炸式”的增長速度這樣總結成本優勢:作為原料的礦砂需大量進口,從日照港到日照鋼鐵的運費僅2.4元/噸,但如果運到山東內地則需100多元,產成品運回港口成本則要翻倍。日照鋼鐵每年需要1000多萬噸礦砂,僅此一項一年就比內地企業多出20億元的利潤。同時,日照也處于南北水路的中間地帶。日照鋼鐵的產品海運至上海需70元/噸,而山東內地走陸路運輸成本則高達200元/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