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執行 楊政文 滿凱艷 段醒予 齊介侖
非黑即白,是西方對中國國有企業固有的判斷,“入侵者”和“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呆子”是他們經常使用的描述字眼。
事實上,國企30年來的改革和重組之路在國內也遭到了諸多質疑和批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左大培認為,最近1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走完全是私有化的道路,這條路是錯誤的,后果是有害的。
在這種背景下,麥肯錫公司的報告提出重新審視中國國企,有著深刻的意義。
未來5年,隨著中國的經濟和商業環境的進一步變化,國有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將越來越不重要,而其在商業實踐和管理實踐中表現出的開放性——也就是他們的管理透明度和對新觀念的接受能力——將顯得尤為重要。
國企巨頭競力海外
中國國有企業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跨國公司來說,國有企業已經成為比私營企業更合適的合作伙伴。重點是開放性,而不是所有制。
多年來,西方一直把中國國企看作是非黑即白的,在一部分人的印象中,這些中國國企都是值得懷疑的入侵者。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鋁業公司最近收購力拓礦業公司(Rio Tinto)股份的事,就引起了對中國爭奪澳大利亞資源的擔心。
而另一些西方人則認為,國有企業都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呆子,他們不像私營企業那樣精明,但卻很有錢。在這些人眼里,國有企業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經濟改革之后,仍然牢牢地統治著中國的經濟,掌控著自然資源、能源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經濟領域。他們的能量和影響力——尤其是他們與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密切聯系——讓合作者和競爭者都紛紛卻步。
然而,這兩種觀點都沒有正確認識到中國經濟的進化。現在,要給中國國有企業歸類已經不再是件容易事了。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未來5年,隨著中國的經濟和商業環境的進一步變化,國有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將越來越不重要,而其在商業實踐和管理實踐中表現出的開放性——也就是他們的透明度和對新觀念的接受能力——將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國有企業的過時印象歪曲了中國的競爭環境,同時既掩蓋了跨國公司在中國所擁有的機會,也掩蓋了可能存在的風險。更現實的觀點應該是,中國國有企業很快會走向全球。一個比較現實的跨國公司也一定會承認,中國國企會對頂級人才越來越有吸引力,并且,或許還會越來越有創新能力。這兩點都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競爭力。
今日國企
許多觀察家將中國國企定義為,直接向中央政府負責的150家企業之一。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企業處于灰色地帶,他們包括這150家企業的附屬企業、由省級或市級政府所擁有的企業,還有部分產權屬于私人、但大部分或決定性股份由國家持有的企業。比如,中海油和國家電網都屬于第一類,而電腦制造商聯想和家電巨頭海爾則是由國家控股的,汽車制造商奇瑞的大部分資產則屬于蕪湖市政府。
以前,國家賦予各種類型國有企業的一些特權正在慢慢喪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和執政黨就開始推行“政企分開”的政策,從形式上將政府職能從商業運營中剝離開來。為了加強國內商業和經濟的活力,使之適應全球競爭,這項政策從消費品制造工業中開始推行,后來引入高科技產業和重工業中,最近甚至延伸到了銀行業。
結果,政府減少了對國有企業的庇護,企業開始對自身盈虧負責。國有企業可以從銀行獲得的優惠貸款越來越少了。據官方統計,從1994年到2005年,有3658家國有企業在改革中失敗,并且今后這樣破產的國有企業還會更多。
許多國有企業仍然背負著遺留問題,包括陳舊的設備和技術,以及沉重的社會責任,比如醫療保險和工人退休金。但是,中國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由于政府正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因此國企提供醫療保障和退休金的負擔正轉移給國家。而醫院和學校等對商業贏利完全沒有貢獻的實物資產,則可以推向公開市場。
實際上,政府在社會中普遍而深入的影響力,使中國國企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比其他更開放的社會中的國企享有更大的機動性。因為不論勞動力或是管理層都處于共產黨的掌控之下,所以,其他國家國有企業改革時所面臨的過度壓力被消除了。
在國企和私企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的同時,其面對的困難也在不斷趨同。中國的國企和私企在進行海外并購或其他全球性行動之前,都必須先征得政府的同意。在跨出中國國門的時候,即使是那些直接對中央政府負責的頂級國企,也與千千萬萬的私營企業面臨著同樣的困難。尤其是,他們都面臨的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是:整合新的生意和雇員。
這是因為,大凡有能力尋求海外擴張的中國企業,都必然與作為金融家、大客戶或者稅收單位的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當他們進行引人注意的海外投資的時候,就會面臨同樣的政治障礙。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就是一個例子,當時,由于美國的政客對這一交易表示擔憂,這家中國公司不得不接受許多嚴格的限制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