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新禮為什么不能像朱敏那樣從容進退?匯源為什么不能像WebEx一樣自己選擇命運?
過去16年,朱新禮已經證明了自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創業家。但創業家非得就是一個企業家嗎?
硅谷的最成功的連續創業家陳五福就曾說過:“創業家,總想做新的、早期的事情,他敢冒很多的風險。冒險可能會失敗,但不冒險,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反過來,當公司變大時,開始追求穩定,不再追求無窮無盡的冒險,這就需要心態上的改變。但是,包括我在內的一些創業家,不習慣改變這一心態。”
有人問他;你創業這么辛苦,好不容易把企業養大,再送給別人你放心嗎?陳反問道:把企業交給別人不一定成功,但讓我留下,就一定成功嗎?不見得。
“創業家不是不能變成企業家,關鍵是,有些創業家不愿意變成企業家。” “把企業交給別人,比我自己繼續做,成功的機會更大,這就是分工。而我的價值,就是再去創業。”陳如是說。
華人世界里的傳統商業文化,習慣于將公司視為家族私產,恨不得傳子傳孫,做成百年老店。王安電腦的創始人王安、CA軟件公司的創始人王嘉廉,他們都一手將公司帶大,后來又幾乎親手將公司毀滅。
事實上,整個硅谷也只有極少數的創業家能夠成為第一流的企業家,比如比爾蓋茨、拉里埃里森等,包括蘋果的喬布斯也曾經因為業績不佳而被董事會掃地出門,而后再創業,再重返蘋果。
而從產業發展的自然規律來說,也是從分散走向集中。當年的家電連鎖零售業,吸引了多少初創企業,而發展到今天,只剩下國美、蘇寧兩強。但張大中、陳曉、汪建國等人并非失敗者,他們通過出售公司,也獲得了驚人的回報。競爭也沒有就此結束,網絡電子商務又成了新的挑戰者。
設想一下,如果早期的硅谷創業者都還在堅守自己的公司,政府和輿論永遠同情保護弱者,阻止一切以大吃小的行為,那么最可能的情況是一群小公司仍在無序地廝殺,大家都在互相抄襲模仿,沒有創新的動力。產業做不大,投資者得不到回報,也不敢再介入其中。
這樣的情況,在今天中國的很多產業中都可以看到。
朱新禮之所以想賣掉公司。主要就是兩個原因。一是自己的巔峰狀態已過,而兒女都無意接班。下面的職業經理人也沒有合適人選;二是,產業已成“紅海”,巨頭進入,匯源如果放在全球果汁飲料市場上衡量,算不上領先者。品牌、資本、銷售能力并非其所長。
當然,他可以選擇繼續扛旗,堅持下去。但明眼人都知道,其失敗的可能性大于成功的可能性。就像希臘寓言中的西西弗斯,往上推大石的過程無比辛苦,而且越往上越危險。
有人指責他不該賣給外國人?但首先,國內市場沒有造就足夠量級的買家,能夠出得起這么高的價格。除了中糧這樣的大國企,就是一堆比匯源實力還弱的民企。其次,可口可樂不僅是全球飲料業的老大,本身已經是個國際性的公眾公司。如果朱新禮愿意,完全可以像中投買黑石的股票一樣,成為可口可樂的股東之一。
還有人嘆息,又一個民族品牌消亡了。但請注意,過去十年來,我們身邊的民族品牌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我們失去了熊貓,但我們擁有了納愛斯、佰草集,樂百氏不行了,還有娃哈哈、農夫山泉、王老吉、蒙牛……
美國人可以把安海斯-布希賣給比利時的英博啤酒,把西屋電氣賣給日本的東芝,把克萊斯勒賣給德國的戴姆勒-奔馳,卻又創造出星巴克、蘋果和Google。
保護是保護不出民族品牌的,只有競爭才能促進商業繁榮。
非洲大草原上的弱肉強食,雖然看起來殘酷,卻是最符合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在一個健康的商業生態里,不斷有舊的公司消亡,舊的產業衰退,就不斷會有新的公司創立和成長,新的產業誕生和繁榮。這樣的地方才真正是年輕人夢開始的地方。
請尊重一個創業家的個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