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申音
假想一下,現在是2001年的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已經從5000點下跌到了2000點。華人Mr.Zhu創辦的HUIYUAN 軟件公司也早已跌破上市時的招股價,由于經濟低迷,競爭加劇,即將發布的財報很可能會進一步拖累股價。突然傳來消息,產業巨頭微軟公司(當然也可能是日本的軟銀集團或者澳洲的新聞集團)決定收購該公司,并開出了相當于其當前市值3倍的天價。
思考再三后,年近60的Mr Zhu終于同意出售公司。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HUIYUAN的大小股東們無不對此決定拍手稱快。整個硅谷為之震動,更將Mr.Zhu視為成功的創業英雄。各大風險投資公司紛紛邀請手握重金的Mr Zhu出任合伙人。商學院把HUIYUAN的前世今生寫成了教學案例。而Mr Zhu還不想馬上急流勇退,又開始了一個新領域里的創業計劃。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作者的虛構。但類似的故事在硅谷的確一再發生。僅以我們最熟悉的為例。2007年,朱敏以32億美元的價格把自己創辦十年的WebEx賣給了思科。比他更年輕的鄧鋒幾乎與他同時創業,成立網絡安全公司NetScreen。2004年,他以40億美元將公司出售給全球第二大網絡設備制造商Juniper。此后,兩人又先后開啟新的事業。
這種現象在硅谷由來已久。1999年,在科技熱最頂峰的時候,美國商業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出版了一本書,叫做《THE NEW NEW THING》,這不僅是一本關于硅谷大亨吉姆•克拉克的個人傳記,亦被視為對硅谷文化的完美詮釋。
克拉克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先后創辦了三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SGI、網景(Netscape)和永健(Healtheon)。幾乎每一次,他都在公司上市后不久選擇退出,把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或者高價出售。所獲之回報部分用于享受生活,部分投入到下一個新事業中。
在硅谷,不會有人將克拉克視為企業的叛徒、品牌的出賣者。大家都認為,作為創造者,克拉克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階段性使命。至于他接下來的選擇,只要不損害股東利益就可以。
硅谷文化代表了資本主義商業文化的新階段。除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給予冒險超額回報之外,這里還尊重每個個體的選擇,提倡良性的商業競爭。
但在大洋彼岸,朱新禮卻遠沒有克拉克、朱敏他們的幸運。自從他決定把匯源果汁以25億美元的高價賣給可口可樂后,輿論的口水就幾乎淹沒了他。
他被視為“逃兵”、“懦夫”、“民族品牌的出賣者”,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下,一樁再符合商業邏輯不過的交易在我們這里卻被打上了負面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