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未來會降還是會漲?
剛才從各位專家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現在這個階段,最難過的當數房地產開發商。一方面,連續加息和提高準備金率之后,銀行收縮銀根,開發商獲得的資金供應減少,另一方面,第二套房貸款政策出臺后,購房者普遍觀望,市場冷清,資金回籠的速度也在快速下降。可以說,今年房地產商的資金鏈條兩頭都被崩的緊緊的,這給他們究竟帶來了多大的壓力?再來了解一下房地產開發商的狀況。
SOHO中國主席潘石屹在今年的三月底就拋出了“房地產開發商從來沒有這樣缺錢”的言論,在業界一時激起千層浪,他同時預言,由于貨幣政策緊縮,中國房地產企業將會經歷百日巨變,大量中小開發商面臨倒閉的可能,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開發商提出反駁,認為“百日巨變”論,夸大了這種影響,貨幣緊縮政策真會讓房地產開發商面臨絕境嗎?
明天地產副總經理陳云峰:“實際上,一旦你這個開發商一個樓盤沒有把握住,你資金鏈出現問題,你沒有錢再拿項目時你就被淘汰出局,實際這個是百日巨變最真實的含義。”
記者也了解到,從去年9月27日,央行和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土地儲備貸款、住房消費貸款、商業用房購房貸款、房地產信貸征信制度等做了全面規定,九二七新政推出以來,金融系統提高了開發商的貸款門檻,并要求住宅要在封頂之后才能預售,進一步緊縮了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鏈。
采訪中陳云峰告訴記者,更多的房地產開發商都一致認為,2007年是地少錢多,2008年是地多錢少,而降低樓盤的利潤空間,也不失為目前走出困境的有效做法。
陳云峰:“實際上這個就是我說的,他肯定要降價,他要降多少以什么方式降,是需要考慮的,這種適應市場是應該肯定的,因為你只有實現了銷售回款,你的資金鏈才不會斷裂。”
作為房地產企業的龍頭,萬科率先在深圳、上海等地實行了降價銷售策略,從而加速了萬科的資金回流,但這一做法受到了眾多行業內房地產商的非議。
記者也了解到,第二套房貸新政的出臺的目的就是通過收縮個人信貸規模來抑制購房需求,尤其是投資性需求,陳云峰告訴記者,很多房地產投資者在感到風險加大的同時,逐步淡出了市場。
從資金鏈上看,房地產商的日子今年不好過,從購房者的心理預期上,樓市降價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但是,就在不少人看空樓市的時候,記者也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說房價未來不僅不會降,反而可能會上漲。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徐滇慶:“在分析房價和股指的問題一定要看到資金流的走向,沒有必要聽從那些不負責任的猜測,要相信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不要相信開發商話。”
徐滇慶告訴記者,新的從緊貨幣政策要求房地產商自有資金達到35%才能獲得貸款,這一舉措是為了銀行的安全,銀行安全了,老百姓的利益才有保障。
徐滇慶:“全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平均自有資金只有25%還不到,為了防范國家的金融危機,就必須在短期內要求房地產商達標。”
對于開發商面對貨幣從緊以來資金鏈緊張的爭議,徐滇慶卻認為對于支撐不下去的開發商來說,放棄部分股權或者降低利潤,不失為眼下度過難關的明智之舉。
徐滇慶:“開發商不要太貪,要顧全大局,要想到中國的金融安全,要補充自有資金,只要出讓你的股權就可以了,并不難,就是把你的資本回報率的預期值調低一點,暴利時代已經過去了。”
徐滇慶認為,盡管房地產企業資金緊張,但由于目前國內投資渠道狹窄,19萬億元的銀行存款中有50%的短期和活期存款,在負利率驅動下,這些資金很有可能再次流向房地產市場。
徐滇慶:“要知道2007年全國商品房銷售總額只有2萬7千億,今年居民收入不比去年低,這2萬7千億依然存在,海外再加一點,銀行存款再加一點,如果有3萬7千億,擁進房地產市場,房價很有可能出現,大漲的趨勢。”
徐滇慶也認為,雖然目前房地產的成交量低迷,但自住需求依然強勁,政府應該逐步通過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這樣才能使房地產市場在新的供求關系下尋求新的平衡點,逐步向理性回歸。
徐滇慶:“2006年全國完成廉租房的投資是47億,相當于政府總開支3800億的0.17%,和世界各國的差距是十幾倍,我們應該呼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10%的土地出讓金用于廉租房。”
半小時觀察:房價的背后是金融安全
我們上周連續幾天報道了幾個城市的房價變化,我們本來希望能夠在傳統的樓市“紅五月”捕捉到價格的趨勢性變化,但很遺憾,我們錯了,“紅五月”沒有出現,成交量始終沒有明顯放大,我們無法得出一個趨勢性的價格變化。
但我們得到另外一個明確性的信號:某些城市房地產市場上出現了階段性供過于求的現象。大家剛才看到的,北京春季房展會上,來的房產商比以前都要多,促銷的手段比以前都要熱鬧。但是消費者依然不被打動,這一次他們底氣很足,知道市場上的這一變化,也知道開發商現在手頭很緊,他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我們欄目用了相當篇幅來報道房價,為什么?其實房價的漲跌僅僅是表象,國家的金融安全才是我們真正的著眼點,在國際上,房價下跌套牢銀行的例子我們聽得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