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資銀行爭搶中小企業貿易融資業務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16:17 中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網
摘要:今年,在國內貨幣從緊、美國經濟面臨衰退預期的雙重壓力之下,將中小企業信貸的業務重點轉向風險更低、效益更穩定的應收賬款融資和保理業務,似乎已成為中外資行經營中小企業業務的共識。隨著在國際保理市場處于領先地位的星展銀行宣布將于今年4月正式在滬推出保理業務,中外資銀行在貿易融資領域的爭奪戰,已正式打響。 除了星展(中國)外,匯豐、渣打等外資法人銀行已相繼在國內市場推出類似業務。而在中資銀行方面,中國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民生銀行等均推出了應收賬款融資等業務。目前,在貿易融資領域,中外資銀行在保理、當日單據處理、打包貸款、出口押匯、福費廷、裝運前和裝運后融資等已完成了初步布局。在為中小企業增加資金流動性、提供中小企業海外業務等方面,已有較多涉及。 雖然目前中外資銀行均發力貿易融資,但兩者差異明顯。包括ING、富通在內的外資銀行,均各自有擅長領域,有的專注于有色金屬、有的專注于農產品等,外資行往往能夠根據行業的特征,設計出最適合企業的準入門檻、貸款額度等授信方式,更貼近貸款企業的特點。 以匯豐(中國)為例,其中小企業服務將首先集中在外向型中小企業較為集中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目前,匯豐(中國)已成立了將近150人的專門團隊,為上海、杭州、廈門、東莞等地的中小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同時,星展(中國)副董事長劉淑英告訴記者,去年5月星展(中國)正式轉制為法人銀行后,用了大半年的時間考察、研究市場,再選擇最有把握的領域切入。 相比而言,中資銀行雖然普遍也要求出口企業精于某一主業,但并非僅局限于做某一行業企業業務,更多是以產品創新來帶動業務發展。近年來,上海銀行業針對貿易融資,相繼推出了應收賬款融資、打包放款、國際保理融資業、供應鏈金融等產品,并依托新產品突破抵押物、擔保方式,來爭奪客戶。 中資行之所以“來者不拒”,還在于他們看中貿易融資背后的利潤。以深發展“應收賬款池融資”為例,企業申請的基礎是將所有海外應收賬款戶頭集中到深發展。這樣客戶的結算、出口托收等都會放到深發展,銀行通過手續費,提高了中間業務收入,大量結算流量積淀在深發展,也為銀行帶來了充裕資金。 銀聯信分析: 1、貿易融資市場空間巨大 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和進出口總額,分別占總量的90%和69%以上,而中國企業的海外應收賬款余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并正以每年15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而據匯豐今年1月的調查,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年銷售額在2億元人民幣以下的中小企業有約962000家。其中,以出口主導的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約占兩成以上。 更關鍵的是,自2002年以來,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已經連續六年保持在20%以上,但保理業務量在外貿和內貿中的比重仍很小,2006年,通過國際保理商聯合會網絡完成的保理總價值為11340億歐元,其中中國內地140億歐元,香港地區97億歐元。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