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和誼鐵腕換將重鑄北汽(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11:01 南方周末
北京現代建成首年便銷售5萬輛,當年收回投資成本,成為中國成長最快的汽車企業,為中國汽車史上創造出一個新名詞:現代速度。 因北京現代出色的業績,2006年10月,徐和誼升任為北汽控股董事長。“門當戶對。”徐和誼在總結北京現代為何成功時,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合資企業就像找對象,門當戶對才過得長遠。” 但這家成立第二年就進入行業前5名、給中國汽車產業曾帶來一股懾人“寒流”的合資企業,自己卻在合資5年后遭遇倒春寒——2007年,北京現代的銷量下滑了11.76%,全年銷量排名從前五名跌至第十位。 雖然在公開場合,徐和誼把失利的原因歸為“沒有新車型”,但業內人都清楚,成長過于順利的北京現代最根本的矛盾并未解決,它只不過被高速增長的“繁榮”暫時掩蓋,一旦增速放緩,矛盾就像退潮后的礁石一樣裸露出來。 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合資雙方的話語權之爭。在2007年北京現代最困難的時候,徐和誼對合資廠的中方領導層說,掉幾個百分點不怕,如果徹底喪失了話語權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合資以來,韓國現代因為兩款車型——“索納塔”、“伊蘭特”——在中國大賣而變得“過于自信”,媒體說,“韓方從不聽從中國人的建議”。 而且韓國現代似乎又將“一意孤行”進行到底。廣為中國人詬病的是,置中國零部件廠商于不顧,把它在韓國的配套廠商全部搬到北京順義,讓合資廠的大部分利益流入韓國人的腰包。 北京出租車司機們不斷抱怨著“伊蘭特”的零配件昂貴、用車成本高企。網友們也在一些網頁上散布著“韓國車質量太差”的帖子,這些情緒將北京現代進一步拖入市場的谷底。雙方矛盾日漸升級。 市場的低迷終于讓傲慢的韓國人低下頭來。2008年1月,在北京現代新高管亮相會上,這些高管們表示,在零部件采購方面,北京現代將從“戰略采購”過渡到以競爭采購為主,從而擴大本土化比率。北京現代本年度的銷售計劃也提升到38萬輛,比2007年實際銷售多出15萬輛。 “現在雙方可以相互傾聽意見、共議大事了,”徐和誼說,“關系要比前幾年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鐵血老總” 在北汽工作不到6年時間,徐和誼又多個稱謂:“鐵血老總”。一位采訪過他的媒體人這樣評價徐和誼:“他是一個很嚴厲的人,周圍的人怕他,韓國人也怕他。” 沒有這樣性格的人很難駕御北汽。因為“沒有哪個企業能像北汽集團這樣復雜。更沒有哪個集團的董事長頂著徐和誼這樣的壓力。”《汽車人》雜志在2007年6月曾這樣評述北汽和徐和誼接手北汽的處境。 1990年代以前的20年,曾是北京汽車工業發展最快時期,直到1990年,北汽集團的生產規模還是全國的第三位。但由于歷史原因,北汽集團由眾多“尾大不掉”的汽車企業組成,在改革開放初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化過渡過程中,北汽陷入體制內不斷的沖突之中,北汽集團各個產業板塊藩籬縱橫,內部人員關系錯綜復雜。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