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產經 > 中國加入WTO以來首敗 > 正文
歐盟、美國及加拿大與我國圍繞進口汽車零部件管理規定的爭端再度升級。2月13日,世界貿易組織(WTO)首次裁定中國違反貿易規則,稱其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征收大額關稅,認為這一行為違背了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世界貿易組織可能在今年第二或第三季度公布相關調查結果。
據法新社報道,中國要求內地設廠的外國汽車生產商,向內地供應商購買一定數量的零件,又征收25%的零件進口關稅,引起美國、加拿大及歐盟等國家不滿,多番談判無結果后向世貿仲裁機關投訴。
中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2月14日聲明稱,中方正在認真研究世貿組織專家組關于歐盟、美國、加拿大三方起訴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措施一案的初步調查結果,準備向專家組提交評論意見。中方尊重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在專家組作出此案的最終裁決之前,不對報告進行評論。
銀聯信分析:
按照2005年的中國關稅標準,進口整車關稅為30%左右,零部件平均關稅為10%。 而2006年7月1日后,根據WTO協議,整車稅率與進口零部件稅率之間的稅差仍有15%(目前我國對進口的整車征收25%的關稅,汽車零部件征收10%的關稅,整車稅率與進口零部件稅率之間仍然存在著15%的稅差。)正是這15%的稅差,使得國內眾多汽車生產商對利用進口零部件組裝造車趨之若鶩。這種情況直接造成了國家的關稅流失,而更為深遠的影響是,在進口零部件組裝整車的現實之下,國產化成為空中樓閣。
比如,從2002年以來,中國市場上推出大量新車,其中很大部分就是以進口零部件組裝制造。而利用進口零部件組裝整車,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占領市場的考慮。2002年開始,汽車整車廠們競爭日漸激烈,為了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多整車廠選擇進口零部件組裝整車。減少了國產化這一環節之后,新車型的推出越來越快。
有統計表明,2002年國內轎車產量比2001年增加30多萬輛,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組裝生產。到了2003年,中國汽車市場上推出的新車型更是多達50多種。近兩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基調就是看誰拼裝得更快、組裝得更好。
這種組裝車給國內車市帶來了急功近利式的虛假“繁榮”。隨著新車的密集上市,車型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加劇了車價波動,造成整車企業之間非良性競爭,近年來的車市,就是對此最好的證明。另外,從長遠來看,如果長此以往,中國將變成名副其實的“汽車裝配中心”,離汽車核心技術將會越行越遠。
為此,2004年6月1日,我國頒布了新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政策規定,國家支持汽車生產企業努力提高汽車產品本地化生產能力,不鼓勵進口全散件或半散件組裝生產汽車,并嚴格按照進口整車和零部件稅率征收關稅,防止關稅流失,凡進口汽車零部件構成整車特征的,按進口整車稅率納稅。
按照《辦法》中的規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進口汽車零部件構成整車特征:(一)進口全散件或半散件組裝汽車的;(二)進口車身(含駕駛室)、發動機兩大總成裝車的;進口車身(含駕駛室)和發動機兩大總成之一及其他3個總成(系統)以上裝車的;進口除車身(含駕駛室)和發動機兩大總成以外其他5個總成(系統)以上裝車的;(三)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總價格的60%及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