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資銀行下鄉“趕集”(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16:35 《新財經》
不過,質疑的聲音同樣存在,不少人擔憂,借外資銀行搞活農村金融市場只是銀監會官員的一相情愿。外資銀行不會做虧本買賣,但要在短期內盈利,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于經營一家村鎮銀行到底能有多大收益,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 一家注冊資本為2000萬元人民幣的村鎮銀行,如果股東分紅的年度目標是10%,各項管理費用為200萬元人民幣(人員工資、房租水電、業務費用等),那么,每年至少要創造400萬元人民幣的毛利。按照存貸利差4%~5%的水平計算,再考慮到部分壞賬,則需要0.9億~1.1億元人民幣的貸款規模。按照75%的存貸比例,則至少需要1.2億~1.46億元人民幣的存款規模,每個月需要吸儲990萬~1200萬元人民幣。而現在開辦的村鎮銀行每月吸收存款僅為300萬元人民幣左右,要實現盈利,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在農村開展金融業務成本高、風險大,這是國際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大城市里做一個項目有幾億元的業務量,手續費派生業務收入都很可觀。可在農村,農戶信用貸款平均每戶0.3萬元人民幣,聯保貸款平均每戶是1萬元人民幣,金融業務的收益率相當低。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外資銀行剛剛在中國農村市場試水,但理論上來講,懂得游泳的姿勢、要領,它們會在實踐中摸索。外資銀行投資中國農村,既可提升形象,也是一種長遠戰略,他們著眼于中長期發展,短期內不一定盈利,甚至出現虧損也是可以接受的。” 提前布局 看重市場潛力 既然在鄉下“趕集”沒什么油水,外資銀行緣何還如此癡情于農村金融市場? 事實上,外資銀行可不是傻子,也不是純粹來中國學雷鋒,無償幫助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他們看重的是中國農村金融巨大的市場潛力。 一個成熟的金融機構應該具有更長遠的眼光,如果僅局限于現有客戶的爭奪,必將加劇競爭的激烈程度。而不斷開發新的市場是一個商業機構取得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銀行業金融機構也莫不如是。 中國擁有9億農民,農民收入正在迅速增加,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每年匯回農村的資金非常龐大;中國農業以及與農業關聯的產業正在崛起,需要龐大的資金輸血;中國縣域以及鄉鎮的工業正在進入新一輪迸發期,資金需求迫切;隨著交通瓶頸的徹底解決,沿海一些產業正在向西部以及農村轉移,要依靠資金啟動市場;中國農村有1.2億農戶有貸款需求,但目前這一市場的滿足率只有60%。也就是說,還有40%的空間未得到金融服務;中國3.5萬多個鄉鎮中,金融服務空白率是為6.7%,即還有2500個鄉鎮處于金融空白狀態;作為還貸人來說,農民的信用是比較高的。 幾年來,為了解決“三農”問題,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信今后中央政府支持農業的利好政策,包括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將越來越實惠。 這些都給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給農村金融的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以及中間業務提供了拓展空間,農村成為商業性金融業務的潛力點和盈利點。正是看好中國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匯豐等外資銀行才要在中國農村業務上大顯身手。 數年之后,當外資銀行完成了在農村的排兵布陣,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架勢,國有商業銀行再想吃“回頭草”,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