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鏈問題掣肘奶業 八條措施效果未明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01:10 財時網-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陶海青 在乳品產業鏈兩頭——原奶和乳品零售價都在一路攀升之時,作為上游生產者——奶農本該是漲價的受益者。但他們卻連聲叫苦,利潤越來越低,甚至賠錢。奶業“八條措施”究竟有沒有給奶農帶來實惠? “奶業‘八條措施’對我們沒作用,我家飼養奶牛7年了,現在有25頭母牛,從來沒有收到過國家補貼。”1月14日,呼和浩特市奶牛養殖戶丁福在電話中這樣告訴《財經時報》。最近兩個多月以來,養殖飼料價格每噸上漲了500元,“養不起了。”他說。 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頒布《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共十七條建議,其中有八條建議被媒體稱為奶業“八條措施”。它們是:加大奶牛良種補貼力度;對優質后備母牛給予一次性補貼,每頭補貼500元;完善奶牛重大疫病防治和撲殺政策;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險制度;支持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加強對奶牛養殖農戶的信貸支持;完善奶業產業政策等。 一個月后,國家發改委公開明確表示,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確保這些措施在2007年年底前落實到位,確保奶農得到政策實惠。 距頒布17條建議已經過去了4個月,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上述行政措施仍未落實到位,奶農也未從奶業的這一波上漲行情中獲益。 補貼尚在途中 據《財經時報》記者了解,丁福所在的呼市土默特左旗是有每頭優質后備母牛500元補貼的。但對于“國家對優質后備母牛給予每頭500元補貼”之事,丁福只說了六個字:“不知道。沒收到。” “補貼都有。但這需要一個核實過程,從中央到省,再到市縣,最后再到個人,需要時間。”1月15日,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在電話中對《財經時報》解釋說。 來自1月12日召開的“2008中國奶業發展高峰論壇”上的消息稱,政府將在規范牛奶的收購秩序方面,協調企業合理確定收奶區域,加強對乳品行業的市場監管力度。 “事實上,對優質后備母牛每頭補助500元的政策自出臺起就已經過時。”1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孔祥智在接受《財經時報》獨家專訪時說,“2007年8月,剛出生小牛的價格是4.50元/公斤,當時每頭小牛大約300元左右。在這樣的價格下,奶業‘八條措施’規定每頭小母牛補助500元比較合適。但日前已經上漲到8元/公斤,每頭小牛要賣到700~800元,這就意味著,對優質后備母牛每頭補助500元的政策自出臺起就已經過時。” 他建議,鑒于養殖飼料成本一路上漲,每頭優質后備母牛應該補貼1000元,奶農才有實惠可言。 針對這種看法,發改委的方言透露,政府還將繼續加大奶業補貼和保險力度,在去年對奶牛良種補貼1億元的基礎上,今年將增加到2.4億元。此外對牧業機械和擠奶機械,爭取在3月份前納入今年的農機補貼標準中。 此外,財政部即將出臺《養殖業保險保費補助管理辦法》,落實奶牛政策性補貼保險配套資金。據了解,保監會在黑龍江和內蒙已經開始相關工作,現在承保是10萬頭。方言告訴《財經時報》,目前國內奶牛存欄量共有1400萬頭,承保的只有10萬頭,只涉及2600個農戶,這意味著2008年的任務還很艱巨。 方言對此強調,我們要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扶持奶業發展。其核心是:扶持奶農,保護奶農收益為根本;在奶企產銷中建立一個合理的利益關系;政府將幫助奶農,也幫助一些國有企業度過飼料成本漲價難關。 奶企壟斷的模式“國家的政策看起來永遠很完善,但到地方實施起來就可能走樣。”孔祥智說,“農民得到的實惠并沒有想象的多。” 與國外奶農自建加工廠、上下游利益一體的模式不同,中國奶企與奶農分屬兩個利益體。中國奶業產業鏈是由加工企業主導的,奶企和奶農之間往往通過奶站連接。原奶采購價格由企業或者是企業和政府協商后制定,通過奶站實施,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奶牛養殖戶一直沒有任何發言權。 據孔祥智介紹,早期的“公司+農戶”產業模式是:奶農把鮮奶賣給企業,形成了一條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產業鏈,奶農不愁銷路。但不久之后,這種由奶企把控話語權的產業模式開始暴露其弊端:即使在飼料價格節節攀升之時,原奶收購價仍然長達7年基本未漲。 人大-利樂奶業研究中心提供的最新分析報告顯示:2007年8月與2006年8月相比,飼料價格上漲了30%以上,玉米價格上漲了40%,而同期原奶價格僅上漲不到3%。與此同時,燃料價格、土地價格等間接成本要素以及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 在呼市,2006年底,原奶價格為每公斤1.76元,2007年1月1日起為1.80元,5月1日起1.84元,10月1日起1.90元,12月1日起2.20元,另加0.10元的獎勵,使原奶收購價格實際達到每公斤2.30元。 分析報告顯示,呼市多次提高奶價,2.30元這個價格正是對奶業“八條措施”的直接呼應。 按照這份分析報告,記者計算得出:從2006年底的1.76元到2007年底的2.30元,在這一年中,原奶價格應上漲約30.7%。但實際上奶農手里賣出的原奶價格又是如何呢? “飼料成本占總成本的70%以上。原奶價格現在是每公斤1.90元,支出和收入基本持平。”丁福告訴《財經時報》,他并不知曉奶企采購原奶價為2.30元。 這就是說,原奶價格理論上應該上漲30.7%,而實際情況是,從奶農收購的原奶價格上漲不到8%。 奶站克扣利潤 即使明明知道原奶收購價格偏低,丁福也不能把奶賣給出高價的其他奶企,因為他有供奶合約,奶農不能隨意處置。奶企壟斷直接導致奶農不具備定價權。 “奶站管理不完善是導致奶業市場混亂的原因之一。奶企和奶農之間的直接利益連接機制并沒有真正形成,奶戶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利益得不到保障。”孔祥智說。 奶站產生于1998年,其生存模式本應為收取奶企提供的手續費,即擠奶費,平均每公斤為0.20元。 但是,各地奶站并未滿足于手續費的“糊口方式”,在采訪中,有奶農反映,部分奶站層層盤剝、克扣奶農奶資。 許多奶農和奶企之間沒有直接的采購關系,每天擠出的牛奶只好低價賣給上門收購的奶站,再由奶販高價倒手賣給加工廠。 對于奶站克扣奶戶牛奶,孔祥智認為,發生的原因有兩個因素。一是由于奶站和乳業公司之間存在矛盾,奶企經常克扣奶站,奶站反過來又克扣奶戶。二是由于奶站和奶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最主要的是原奶的收購標準不統一所致。 孔祥智交給《財經時報》的一份調查表顯示,在標準奶量相同的情況下,擠奶費差距很大。產生差距的原因是奶企會檢測奶站提供的原奶在蛋白質、脂肪和干物質含量等三項指標的含量,并據此付費。 然而,目前原奶尚無國家級或者省部級評價標準,所謂的標準完全由企業制定,是否達到標準也完全由企業決定,缺乏中介機構的監督和檢驗。 國際乳業聯合會的統計顯示,在2006年,中國奶類產量達到3303萬噸,僅次于印度和美國,居于世界第三位。在未來的5年里,世界原奶增長量的50%將來自中國,中國奶業由此深受世人關注。 然而,中國奶業產業鏈結構仍然不合理。在2007年年初,奶農“賣牛倒奶”,怨聲載道,年底,中國奶業又風云突變,演變成“無序搶奶”。“在此背景下,奶價仍然偏低,奶農的盈利不大,‘八條措施’并沒有完全到位。”孔祥智最后說。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