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航空業:整合還是壟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17:32 財富時報
整合還是壟斷? 不久前履新民航總局局長的李家祥被認為是此次事件的關鍵人物,但這多屬猜測。他的愿望是中國的國有航空公司應該重組成“超級承運人”來應對國際航空公司的競爭,這位曾經的空軍少將更傾向于保護國內的航空企業。李家祥是原國航董事長。他一直認為,現在中國航空運輸市場不是壟斷,而是過度競爭,甚至有時是惡性競爭。他預測中國民航的增長速度在2008年將達到12%以上。 作為中國三大航空公司中盈利能力最強的一家,國航的目標是成為世界航空巨頭。一些分析師表示,收購東方航空的戰略性股份,并利用其在中國商業中心城市上海的大本營,或許能使國航獲得所有國際線路的壟斷權,為躋身強手林立的國際航空競爭格局邁出重要一步。 悉尼咨詢公司亞太航空中心(Centre for Asia Pacific Aviation)的彼得·哈賓森(Peter Harbinson)說:“我認為上海將在10年之內成為亞洲最大的航空港。所以,只要能在上海立足就能具備強大的實力。” 李豐華感到失望,“我們過去生產解放牌,也生產東風車,難道這兩個車加起來就是奔馳車?肯定不是。”他對國航的做法感到憤懣,“這次過不了關,我會無限期地把這個會開下去,一直到過關為止。” 目前東航在上海市場的份額約為35%,上航約為15%,國航僅為12%左右。為了提高在上海市場的占有率,立志于打造“國際超級承運人”的國航,早已提出在上海打造“國際門戶”的計劃,包括年底前成立華東分公司及聯手香港國泰航空公司成立合資的貨運航空公司,而最快的進入方式,無疑就是收購其他航空公司。 國航除一再指責東航被賤賣給新航之外,并沒有過多闡述能給東航帶來除資金以外的價值增值,只是提出了“一聯一合一交換”方案。所謂“一聯”:就是開展共飛的國際航線等層面的業務聯營,目的是提高國際競爭力;“一合”:就是把貨運整合起來,成立一家合資貨運公司,這樣就能大大提高國際貨運市場的競爭力;“一交換”:就是互換雙方股權。 有意思的是,方案中提到“成立一家合資貨運公司”,而在18個月前,國航也曾主動找到東航商談重組貨運公司,前一天雙方還在推杯換盞,可第二天國航就宣布與香港國泰航空公司在上海成立合資貨運公司。東航感覺像是被耍了。 雙方在爭奪上海市場時摩擦不斷,亦有人認為這是李豐華排斥國航的情感原因。 2004年東航曾發起了一場“上海保衛戰”,利用調配各方運力、搶占航班時刻的方法打算守住“大本營”,主要針對的就是國航。不幸的是,2004年東航發生“包頭空難”,東航反省之后認為是“上海保衛戰”引起了飛行員壓力過大,保衛戰就此終結。 國航正面臨歷史上最好的機會,但對于越來越習慣飛機旅行的乘客來說,這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就像李豐華所說,“國航無法提供給我們任何幫助,而且這也會導致行業壟斷,最終損害消費者利益。” 按照國航的許諾,他們將支付至少94.25億港元收購新航,但這筆資金如何籌措受人關注,尤其是考慮到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變數隨時可能發生——在新航出價之后,東航的香港H股股價幾乎達到新航報價的兩倍,上海A股股價較新航報價高出近6倍,這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料。 糟糕的信號? 投票結果對新加坡航空而言是個重大打擊,他們經過一年多的談判才同意投資東方航空。亞洲的航運重心日漸轉向中國,據波音公司(Boeing Co.)預計,未來20年內,中國市場將以年均8.1%的速度擴張。對于許多航空公司而言,往返上海的航班利潤豐厚,是他們最看好的一塊業務。 國航的出價及其對股東的表態也反映出中國政府對海外投資者以低價收購國有資產日漸敏感。2005年,中國開始向外國投資者出售其主要國有銀行的少數股權,而那之后許多這類投資都已顯著升值。 現在主動權轉到了中國國航手中,如果它能成功地從新航手中橫刀奪愛拿下東航的話,將有可能成為中國航空業的龍頭老大。 所有人都在歡呼市場力量的勝利,過去幾周里,國航和東航一直通過投資者巡回推介、措辭尖銳的新聞稿和對對方不正當活動的指責來爭奪股東的支持。這些在西方競購大戰中常用的戰術,或許預示著中國正開始逐漸接受以股東為導向的資本力量對其產業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但代價或許將在未來顯示。 中國151家央企的主管部門國資委正在逐步允許部分大型國有企業的外部股東和董事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并急切希望給這些企業塑造一種嚴格按照商業規則運營的形象。 但這些大型企業也面臨巨大的壓力,在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三年進入行業前三”的要求下,在“不達標就重組”的紅線前,每一個央企的領導人都需要考慮自己的未來。 國航在“東新戀”中表現出復雜的心態,混合了擔心、疑慮甚至嫉妒的復雜情緒,而它最后的措施也最符合保護自身利益的原則。盡管東航一直聲稱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但國航堅持認為“這就是錢的事情”。或許,這將是中國民航業第二次重組的一個開端。 在國資委主管的企業中,身處同一行業的不在少數,而引入境外投資者,“以股份換制度”的措施也將繼續實施,誰也不能保證類似國航、東航和新航的故事不會繼續上演,一個又一個大型的企業可能會誕生,但這是一個理想的結果嗎? 誰也不能保證類似國航、東航和新航的故事不會繼續上演,一個又一個大型的企業可能會誕生,但這是一個理想的結果嗎?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