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誠: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9月25日 10:14 中國電力新聞網 | |||||||||||||||
——訪原能源部部長黃毅誠 本網記者陸文輝劉啟明攝影王飛
“現在我不再擔任何職務,只是一個離休干部。人雖離休了,腦子卻從來沒有休息。”9月20日,原能源部部長黃毅誠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那么,這位13歲就開始革命、如今已年近八旬的老人,腦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我們將此次在北京醫院病房中進行的一個半小時采訪的筆記整理出來,希望從中找到些許答案,也希望通過我們的梳理,讓人們看到這位永遠年輕的老人的思考,看到他和中國能源工業的一世情緣。 1機電企業必須甩掉外國“拐棍” 記者:我們的話題就從您最早從事的機械工業談起吧。您曾主持研制了我國首臺5萬、10萬、20萬千瓦汽輪機以及單缸10萬千瓦汽輪機,為我國發電設備的自主創新作出巨大的貢獻。在您看來,當前阻礙我國設備制造業發展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黃毅誠:目前我國機械工業面臨的主要任務應該是致力于開發新產品,把依賴外國產品的“拐棍”甩掉。采取這種拄“拐棍”走路的方式,其實也不能怪企業,因為有政策規定,要應用新產品就必須有上好的業績,而剛剛自主研發的新產品怎么會有好業績呢?沒業績就不能用,于是只能找有業績的外國公司了。這種硬性的業績規定限制了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 我們必須甩掉“拐棍”,開發出自己高效節能的機電產品,比如高效的汽輪機。提高發電廠煤炭利用效率的途徑,主要是提高發電設備的蒸汽參數。隨著機電制造水平的提高,火電廠的蒸汽參數已由低壓、中壓、高壓、超高壓、亞臨界、超臨界、高溫超臨界,發展到超超臨界和高溫超超臨界;如果把鍋爐蒸汽溫度提高到700攝氏度,每千瓦時的單位煤耗就可以降到210克。我國是個燃煤大國,國情要求我們必須把煤耗大幅度地降下來,以實現節煤目標。這就需要國內機電企業獨立自主地發展新產品。 30年前,我在北重廠當廠長,獨立自主開發出了單缸10萬千瓦的汽輪機,但因沒有業績,用戶不用。說到底這是政策的制約。鼓勵自主創新不應停留在口頭,而要多拿出切實的措施來。 記者:您如何看待風機國產化問題? 黃毅誠:目前在風電政策方面的問題是政府不該管的,管得很細,而該管的,卻沒有真正管起來。風電項目要逐項審批,投資風電還要有特許權才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風電的發展。而在技術方面,引進國外風機設備或技術的企業達到20多家。結果是各買各的,沒有組織起來共同采購,造成了利益損失。我認為這才是國家應該管管的。 風機國產化是個政策問題。我認為,目前對風機國產化并沒有探索出好的扶持辦法。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定,風機要70%國產化,這本來是很好的事,但事實上,實現國產化的70%那部分,涉及的大多是架子、殼子等外圍技術。風機國產化的關鍵在于掌握核心技術,但這點在國產化政策中沒有提及。 2用積極態度開大礦才是正途 記者:您在原國家計委工作期間,曾推動開發了神木東勝等大煤田,如今這些地方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請您談談對我國大型煤電基地開發的看法。 黃毅誠: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多處指出,要加快現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培育大型煤炭企業和企業集團,而目前如何貫徹執行這些目標還缺少具體措施。 眾所周知,建大礦可以大大降低投資,減少人員,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美國煤炭產量也很高,為提高效益,美國進行了煤炭產業改革,把效率低的小煤礦關掉了一大半。我國同樣有條件開大礦。我去年曾去錫林浩特考察。其市郊儲煤量達220億噸,而湖南全省儲煤才40億噸,一對比就知道其儲量之大了。我認為,在錫林浩特,就應該用高效率機械開采,用積極的態度開大礦才是正途。 我國還有好多地方具備開大礦的條件,比如說陜北,煤炭儲量達800億噸!原本計劃開采5億噸,其中4億噸外運,1億噸就地消化,這樣可使陜北經濟水平趕上沿海地區。我是吃陜北小米長大的,對陜北很有感情。現在我退下來了,這個夙愿我無法親自實現了。現在神華在做我當年想做的事,他們已經在陜北開采了1億噸煤。本來我建議他們至少開采3億噸,但是沒辦法,原來國家劃給的開采區,不少已被地方占去,開采中小煤礦了。起初國家正式發文,給了神華320億噸的開采權,把與內蒙古交界的陜北最北邊都批給了神華,可最后落實下來,只給了神華一個角,只能開采1億噸。 最近我給國家發展改革委馬凱主任寫了封信,談及煤炭開采問題。現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大型煤電項目,一次才批兩臺,比如托克托電廠,批了四次才完成。為什么不能一次性批下來呢?這樣投資將大大下降。 目前,國有煤礦要徹底解決安全生產問題,最最根本要做的就是提高煤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其中包括操作這些機械的工人的技術水平。機械化水平上來后,就可以大幅度地減人,減人增效后才可能有高工資。最終要做到煤炭工人具備高技術素質,得到高工資收入,要像神木東勝煤礦一樣,使礦工成為人們向往的工作。 現在我國煤炭行業一年能賺500億元,其中神華就占到200億元。神華是我在國家計委時辦的,比較了解。神華出一噸煤,成本才十幾元,把煤從坑口拉到海邊,還是能賺錢。為什么其他煤礦不能這么辦呢?因為他們人員多,素質差,而神華人員少,素質高,工資高,并且做到了機械化開采。 記者:請您總結一下神華的成功經驗。 黃毅誠:我認為神華的經驗有兩點:一是實現了規模效益,就是開大礦,二是人員少,素質高,工資高,實現了高度機械化。煤炭企業內部的關鍵問題還在管理。上世紀90年代我就講過這樣一句話:煤炭管理要脫胎換骨,現在我還是這句話。 神木東勝煤礦年產煤量千萬噸,才只有250人,而產量與之接近的峰峰煤礦,在職的就有63000人。這種煤礦工資低,也是自然的事情。2002年,我去峰峰礦務局,發現局里有50個處委辦,我讓局長減到10個以內,他說太困難了。我曾建議開灤礦分流富余人員去搞三產,減人不減工資,但是礦務局說國家控制著工資總額呢。所以我認為這些關系都有待理順。 記者:近年來,煤電頂牛的矛盾突出,主要體現在價格上。您認為煤電應該如何和諧共處? 黃毅誠:在我國煤炭產量中,60%用來發電,20%用來供熱,而生產出來的電和熱的價格都是由政府來定,不能隨便漲跌,而煤價卻已放開。這不是自己給自己制造矛盾嗎?我認為,對于煤炭這種面廣量大的上游資源,應該由國家來控制。 3關停小火電這關不過不行 記者:您認為我國火電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黃毅誠:我認為我國火電發展要以高效、節煤為中心。我們要降低煤耗,就要加大科研力度,將蒸汽參數提高到700攝氏度,這樣就能實現煤耗210克/千瓦時,而目前煤耗是370克/千瓦時。每千瓦時電能節約160克煤,這是多么大的數字!歐洲幾大能源公司已經組織起來聯合攻關,并取得進展。 在節煤降耗方面,我們的政策法規曾出了一些問題:對13萬以下的機組放權不管,結果全國一下子冒出了幾百臺12.5萬千瓦機組。這些機組效率很低,單位煤耗大概在370克/千瓦時左右。 我提出以煤耗為標準來建設高效機組。之所以不單單提建大機組,是因為其中還包括熱電聯產機組。這類機組即使裝機只有1000千瓦,煤耗也只有150克/千瓦時。火電的一個大缺點就是冷端損失,浪費了40%~50%的能源,損失了一半的效率,而熱電聯產可以彌補這方面的能量損失。世界熱能專家一致認為,對有熱需求的用戶來說,實行熱電聯產是提高能效的最有效途徑。 在我國,小火電不讓建了,很多就改成了小熱電,但只供很少的熱,且沒有煤耗限制,由此造成小火電和小熱電魚目混珠的情況,也因此把最好的節煤項目扼殺了。我給中央提了建議,要按煤耗來規范,不管你是火電還是熱電,只要煤耗高就不許建。我們應該學習丹麥的經驗,丹麥全國的鍋爐沒有不發電的,電站沒有不供熱的,煤耗因此大大降低。 記者:您對小火電持何看法? 黃毅誠:我曾給國家計委寫信,建議趁電源建設的良好發展勢頭,逐步關停全國20萬千瓦以下的機組,而不要壓縮電力建設規模。發達國家根本沒有在運的20萬千瓦機組。20萬與12.5萬機組的煤耗都是370克/千瓦時左右,而我國目前運行的超臨界機組煤耗是300克/千瓦時,兩者相差70克。但是我的建議沒有被完全采納,因為關停小機組太難了。我知道關停難度,一家電廠1000多人,關停后人員該怎么安置呢?但是再難也得管,國家必須出臺政策解決這個難題。關停小火電這一關不過不行。
4現在宣傳電力過剩為時尚早 記者:您如何評價已開始的電力市場化改革? 黃毅誠:我認為,電的第一屬性不是商品,而是服務和公用。李鵬同志也說過,電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所以我認為,電力體制改革要解決的不是市場問題,而是如何滿足公共服務的問題。美國經濟那么發達,為什么總出電力事故?就是為了賺錢而減少投入造成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公用的電力當作商品來改革。我曾給中央領導寫信反映過這個問題。 我認為電力體制改革最重要任務是調動大伙的積極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確保安全。而目前的改革造成了機構的大幅膨脹。另外,改革的目的應該是權力的下放,可現在基層企業的權力越來越少,都被集中上收到了北京。 記者:您對于“我國目前已經進入電力過剩階段”的說法有何看法? 黃毅誠:我認為現在宣傳電力過剩,出現了拐點,還都為時尚早。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有充分的備用。有余量是好事,能夠保證什么時候都會有電可供。要從算大賬的角度看,不要執著于多發一千瓦時電浪費多少。 以川渝為例,1999年重慶水電占67%,那一年豐水,二灘的電賣不掉,由此成為電力體制改革的起因。可是今年川渝大旱,嚴重缺電,又導致了嚴重的拉閘限電。一千瓦時電五毛錢,但是缺一千瓦時電,又要損失多少錢呢?我說大約10元錢,好多人還認為不止這個數。所以我認為,電力必須要有充足的備用,多一點并不是浪費。 那么充足備用的標準是多少?我算過,電網最高負荷不能超過電網總裝機容量的60%,而我國只有山東曾達到這個標準。 5節能不僅要撿芝麻,更要抱西瓜 記者:節能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家已提出了“十一五”節能降耗的具體目標。在您看來,制定節能政策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黃毅誠:節能的關鍵在于調整能源結構和提高利用效率。 我國有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北方很多地方年日照都超過3000小時。發展太陽能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價格,盡管成本已大幅下降,但還不能和煤電相比。風能和生物質能亦如此。 在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我曾向國務院建議,建立可再生能源基金,可以把三峽基金轉過來。我們應該可以使可再生能源比例占到能源總量的一半。 我覺得目前在節能節水方面做得很好,發動群眾從小處做起,但更應該抓重點,不能光撿芝麻,更應該抱西瓜。電力節能涉及剛才提到的發展熱電聯產和淘汰小火電、提高火電效率兩個有節能大效果的重點項目。抓好這兩個節約能源項目,每年可以為國家節約好幾億噸煤炭。 6如要成立能源部,就要給予其權力 記者:您曾擔任能源部部長。您在《我的故事》一書中說:“能源部已成為歷史,但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那么,您對近來關于成立能源部的傳聞持何意見? 黃毅誠:我不反對建立能源部,但如果成立了能源部,卻不給予其相應的權力,那么我就不贊成成立。1982年曾成立能源委員會,沒兩年就解散了,就是因為沒權。沒權別人找你干什么?還不如去找計委。所以這段歷史經驗應該好好總結。 記者:美國也有能源部,我們能不能借鑒其模式呢? 黃毅誠:中美兩國國家性質不一樣,模式也不能完全照搬。美國能源部不管企業,只管方針政策,而在我國,電站建不建,要國家發展改革委說了算。我覺得如果成立能源部,至少可以解決煤和電的矛盾,但從根本上講,還是要有相應的權力。 我出任能源部部長時,身份較特殊,因為我原來是國家計委副主任,計委好多人是我的老同事。不看僧面看佛面,說話還好使點兒。在中國,關系還是很重要的。 7核電改革核心應是打破壟斷 記者:現在幾大發電集團積極進軍核電領域。您如何看待核電開發主體的多元化? 黃毅誠:我曾兼任國家核電領導小組副組長,組長是李鵬同志。那時我說過兩點意見:一是我國沿海如果不發展核電,能源問題就很難解決。二是核電如果不能實現國產化,就發展不起來。 最近我就核電問題給國務院寫了報告。現在的核電規劃是到2020年核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對于需求來講,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按現在的發展方式和速度,這個目標是完不成的。對此,我感到很擔心。 全世界的核電都比煤電便宜,可我國核電卻比煤電貴。為什么?就是因為只有一家辦核電(現在的兩家是一家分拆而來,其實就是一家)。我在給曾培炎副總理的信里建議,我國核電工業應進行實質性的改革,改革傳統的設計、建設和管理方式,核心就是打破一家壟斷。去年我給國務院寫了封信,希望一次性批20臺65萬千瓦的核電機組給浙江,如果國務院不能辦就算了,不要批給國家發展改革委,結果還是批給了發展改革委。他們召開了大會,結果只批了兩臺。 如果打破一家獨辦,所批的兩臺65萬機組,只需40個月就可以建成,但現在壟斷格局下要花60個月。據說以前建同類機組需要70個月,似乎提前10個月已經是進步,其實工期完全可以再縮短。核電只此一家,沒有比較,形不成壓力,沒有壓力就缺乏前進的動力,這就是壟斷的壞處。 8我對陜北有著濃厚的感情 記者:您13歲即參加革命,現在回頭看,您記憶中最難忘的生活片斷是什么? 黃毅誠:我印象最深也最有故事性的事情是1939年我在河南確山巧遇大姐,這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姐姐請求組織同意我和其他一批孩子一起去延安。在我們離開幾天后,就發生了“確山事件”,犧牲了好多留守處的同志。當時如果不是我碰巧提前離開,可能也被打死了。所以對這件事印象最深。 還有就是在延安的六年難忘生活。抗戰時期延安的條件非常艱苦,但還成立了自然科學院。那段學習生活,使我終身受益。我到延安時不到一米五,在那里吃小米長大,離開時已有一米七六,好多人都不認識我了。后來黨又送我們到蘇聯深造。我感謝黨的培養,同時我對陜北也有著深厚的感情。
[鏈接] 黃毅誠簡歷 黃毅誠,1926年10月生,湖北棗陽人。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加新四軍,同年入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曾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黨校支部書記。 建國后,任沈陽第一機械總廠分廠廠長。1951年赴蘇聯進修,1954年回國。先后在第一機械工業部四局、哈爾濱汽輪機廠、第一機械工業部東北發電設備制造公司、北京重型電機廠工作。 1979年調入國家計委,1982年任國家計委副主任。 1988年至1993年任能源部部長。 1993年任八屆全國人大常委。 1996年任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 1997年任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中方主席。 1998年離休。 [記者手記]
堅毅果敢 無限忠誠
劉啟明 起于戰亂,13歲參加革命,幾與死神擦肩;長于革命圣地,小米飯給予了他強壯的身體,延安中學為他啟蒙;赴蘇學習先進理念,歸國馳騁于能源“戰場”……黃毅誠隨著祖國的崛起而成長,其豐富傳奇的人生經歷仿佛一首精彩的詩歌,令人細細品味。 在重型電機廠,他致力于技術創新,研發出國內第一臺單缸10萬千瓦汽輪機;在國家計委,他力抓節能,首創華能、神華;他還掛帥西藏經濟小組組長,18個月完成“四十三項工程”……無論身處何位,黃毅誠都創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面前的黃毅誠,較想象中高大,思維敏捷,言語激昂。“我吃革命飯長大,現在即使退了,可腦子還不糊涂,三十年基層經驗,二十年高層管理經驗,使我常常能夠看到國家能源發展的問題,我就要把它寫出來。”無論身處廟堂之高,亦或“江湖”之遠,黃毅誠從未間斷對祖國能源事業的關注和熱愛。他退居二線至今,筆耕不輟。這也使得我這個經驗尚淺的后生沒見過前輩之面,已先受其文章指點。 黃毅誠做事行文,立足高遠,盡顯其能源泰斗之大氣與宏觀。言及火電發展、能源規劃、節能降耗,黃毅誠的思維與文章定位盡顯一個“大”字。“要撿芝麻,但首先要抱西瓜”,這是黃毅誠常說的話。 胸中有感,凡利于能源發展大局,黃毅誠必寫信建言至中央領導。曾有人規勸他:“你寫信給中央,中央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干嗎這么費勁呢?”但黃毅誠始終難忘老領導宋平的話:“作為一個黨員,不對祖國與黨諫言獻策,就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毅者,堅毅果敢;誠者,對祖國與信念無限忠誠。這正是有著61年黨齡的黃毅誠火一般的內心寫照。 長期以來,黃老在用腦去思考,用心去陳說。也許他的建議并非十全十美,未必完全適合于當前主流,但他對國家能源事業的赤誠可見。他寫文章以“文責自負”為基準,直抒胸臆,犀利敢言。為表達對黃老的敬意,此次我們“忠實原著”地保留了本次訪談的原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黃老即將迎來八十大壽,但他的愿望并不僅限于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在采訪即將結束之際,黃老許下了自己的生日愿望:“我們的祖國現在還不算十分富強,但是我對祖國的發展充滿信心。新時代的決策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我相信他們能夠吸取歷史的經驗,更好地規劃未來。我衷心地希望祖國發展得更快、更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