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業:綠色產業富礦待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7日 08:03 經濟參考報 | |||||||||||
電子垃圾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再制造業能夠變廢為寶。陳曉根 攝 隨著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污染的加劇,再制造產業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正在成為我國極具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為企業獲得創新途徑和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新的機會。
記者最近在采訪中了解到,再制造產業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還面臨一系列制約因素,需要國家、科研院所和產業界共同努力,以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再制造產業。 綠色工程催生新興產業 再制造工程是對廢舊產品進行修復和改造的一系列技術措施和工程活動的總稱,是一個資源潛力巨大、經濟效益顯著、環保作用突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工程和新興產業。它針對損壞或報廢的零部件,在失效分析、壽命評估等全壽命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再制造工程設計,采用高新表面工程技術、快速成形技術等先進制造技術,使再制造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新品。再制造不但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提高技術性能,還可以為產品設計、改造和維修提供信息,最終達到產品的全壽命周期費用最合理,最大限度發揮產品的作用。 廢舊機電產品是再制造業的主體部分。近幾年來,全球每年至少有2600萬輛汽車報廢,已廢棄的電腦超過6億臺。當前我國以汽車、家電、計算機為主的機電產品報廢數量驚人:2000年達到報廢標準的汽車210萬輛,預測到2010年前,年均汽車報廢量將在200萬輛以上;自2003年,我國家電已逐步進入更新高峰期,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年均報廢量超過1500萬臺,預計電腦年均淘汰量將在500萬臺以上;此外還包括醫療設備、復印機等幾十個再制造種類。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教授接受采訪時表示,再制造產業的市場前景十分巨大,主要體現在資源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 再制造工程能夠節約大量的材料和能源。由于再制造是直接利用產品的零部件進行生產,所以原產品第一次制造中的大部分材料(約85%-95%)和能源(約85%)得到了保存,而且減少了因產品零件生產所需材料和能源對原生礦的開采。據統計,再制造與初始制造的原料耗費量之比是1:5-9。有研究表明,每年全世界僅再制造業節省的材料就達到1400萬噸,可以裝滿23萬節火車車廂;全世界每年再制造可節省400萬億Btu能量,相當于8個中等規模核電廠的年發電量,或者1600萬桶原油,能夠維持600萬輛客車運行1年。工業專家稱,每用于再制造1kg新材料,可以節省5-9kg原材料;再制造產品生產所需能源是新產品制造所需能源的20%-25%。 再制造已經被作為節約材料和能源的一顆“新星”。例如,再制造的汽車部件保存了原產品85%的能源,再制造發動機僅要求新發動機生產時所需要能源的50%;翻新1個客車輪胎僅需要油26L,而新輪胎需要油83L;制造新的汽車啟動器比再制造汽車啟動器所用能量多11倍,再制造交流發電機是新品所用能量的1/7,兩者再制造產品所用材料分別是新品所用材料的12%和11%。 重大產業化推廣方向 資料表明,美國2002年再制造產業的年產值為GDP的0.4%。我國2020年GDP預計達到4萬億美元,假設以美國2002年再制造的水平作為目標,屆時我國再制造產業年產值可達到160億美元。發展再制造工程,創建再制造企業,還可建立一批新興產業,解決大量就業問題。研究表明,美國的再制造、再循環產業每產生100個就業崗位,采礦業和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理業僅失去13個就業崗位。美國的再制造業規劃到2005年安排就業100萬人,對應的資源化產業安排就業214萬人。我國2020年如達到美國2005年水平,創造就業機會將超過200萬人。 再制造工程已經在工業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工業應用。據美國波士頓大學羅伯特教授于1996年統計,美國專業再制造公司超過7.3萬家,直接雇傭48萬人,生產46種主要再制造產品,每年的銷售額超過530億美元。其中汽車再制造產業的年銷售額是365億美元,有6000家企業進行打印機墨鼓的再制造,年銷售額達到30億美元。歐洲則通過了有利于再制造工程的相關法律和法規,且正在德國建設歐洲再制造技術中心。歐盟于2000年通過了一項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新規定,未來所有歐盟的汽車用戶,將享受免費舊車回收,廢舊汽車的可再生利用率到2015年將達到95%。 我國對廢舊物資的再生利用非常重視,并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都制訂了相應的規劃,但是將再制造工程作為一門學科體系加以全面研究并推廣則是從1999年開始的。1999年6月在西安召開的“先進制造技術”國際會議上,徐濱士教授發表了《表面工程與再制造技術》,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再制造”的概念。此后關于再制造工程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再制造設計基礎與方法”、“再制造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被列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3年8月,科技部和中國工程院在論證制訂我國2020年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時,將“機械裝備的自修復與再制造”列為《制造業發展科學問題研究》的19項關鍵技術之一。再制造工程已經成為我國新世紀的重要學科發展方向和重大產業化推廣方向。 制約因素尚待破解 徐濱士院士認為,國內目前對再制造產業仍然主要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對此有所認識的企業或投資者并不多,只有兩家再制造企業,可能是我國在全球所占比重最小的行業。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是由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英國一家公司合資創辦的國內第一家真正的汽車發動機再制造公司,企業主要生產桑塔納、斯太爾、康明斯、捷達等再制造發動機,可以把歐0的斯太爾發動機經再制造后達到歐2標準,不僅能達到新品質量,而且還會超過新品性能,節材70%至80%,節能60%以上。 據了解,鑒于我國再制造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從社會、法律、環境到技術均存在一系列制約因素。 政策法規不完善。再制造行業的特點是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產生顯著的環境與資源節約等社會效益,目前我國有關再制造的法律法規不完善,有些必要的法規尚未出臺,個別處理方式的界定缺乏科學性,對再制造企業缺乏優惠的稅收政策支持。 責任制和付費機制不明確。機電產品制造業是最大的自然資源使用者,也是最大的環境污染源,產品制造過程中的污染約占污染總量的70%。發達國家根據“誰污染、誰處理”的原則,大部分采用了制造商責任制。我國目前沒有明確相關責任,需結合本國國情,從長遠和全局出發,確定我國再制造產品的責任制及合理的付費機制。 技術開發和理論研究滯后。開展廢舊產品的再制造,需要先進的理論作為支撐,如物流理論、產品全壽命分析理論等。為降低廢舊機電產品的處理費用和達到政府規定的再生利用率,國外通常用全壽命評價法(LCA)指導產品設計,以達到從生產用料、使用到報廢后回收和再生利用的全壽命周期在能耗、環保和成本方面的最優化。我國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剛剛起步,還不夠深入和成熟。 企業、公眾認識不足,參與意識不強。公眾對再制造的概念認識不清,對再制造的產品或再循環材料生產的產品存有偏見。當商品冠以“再制造”或“再循環材料生產”時,便認為其質量一定比不上新品。 專家認為,根據我國國情,實現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再制造產業發展應當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建議實施“全民節約資源工程”,科學引導公眾使用再生產品,推動落實各項節約資源措施;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再制造產品法律體系,可出臺相關法規及廢舊汽車、電子電器、農用拖拉機資源化的單項法規,確立“制造商責任制”,建立資源化企業和產品認證體系,制訂相應的獎懲制度;建立管理科學、運轉協調的逆向物流體系,以公共財政專項資金帶動企業和民間資金盡快投資該領域推動其產業化發展,形成集社會、經濟、環保效益為一體的新型資源化產業群;設立專門的研究基金支持再制造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發,完善我國再制造、再循環技術和管理體系,培養相關技術專業人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再制造工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