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天然氣市場定價 來路尚遠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3日 17:37 《財經時報》

  供應商們謀求的“市場化定價”,符合中國價格體系改革的方向,但還要以市場多元化為基礎,這種嘗試,不過剛剛開始

  □ 本報記者 張平 見習記者 張廣明

  重慶人依稀還記得4年前的一幕:2001年11月11日,重慶市的天然氣氣壓表指針,史無
前例地在“0”刻度上停留了好幾個小時。當地媒體驚呼:號稱“中國頭號內陸氣田”的重慶,遭遇“斷氣”尷尬。

  重慶人發現,此事由西南油氣田對重慶天然氣供給不足所致:他們把更多的天然氣,賣給了出價高的臨省。

  通往臨省的這條天然氣運輸管道,至今還在源源不斷地往外輸氣,這讓重慶人耿耿于懷:重慶市現有約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產量中,約有一半通過管道外輸,他們自己的天然氣加工基地,卻總是無氣可用。

  過去的這四年,在中國天然氣領域,解決類似問題的改革一直在探索,直到今年11月末,從一個叫做“中國天然氣國際峰會2005”論壇上,傳來了新的聲音。

  調價幾成定局

  “在目前每立方米天然氣價格為0.83元/立方米的情況下,中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鄂爾多斯氣田只動用了四分之一的儲量。如果價格上升1角,就可以再動用這么多的儲量!28日,中石化油田部副主任石興春,如此直接地為天然氣漲價尋找說服力。

  在2004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390億立方米。以此為基數,天然氣價格上升1角,將由此增加39億元的收益。這是中國能源三巨頭——中石油(資訊 行情 論壇)、中石化及中海油(資訊 行情 論壇)——7月“喊漲”的初衷,也是11月再次喊漲的直接動力。

  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2000億立方米,即使僅僅“微調”,得來的都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實際上,在今年早些時候,就有媒體報道稱,供應商們正在向國家發改委積極爭取,希望能調高天然氣售價。盡管此消息最終未被證實,但在分析人士看來,天然氣價格上調是必然之勢,需要確定的應只是上調的時間及幅度。

  有石油緊缺作為背景,作為替代能源的天然氣自然緊俏,其絕對價格又遠低于國際市場,這就為巨頭們喊漲找到了充分的依據;作為價格管理者的發改委,此時提出了“完善天然氣價格機制”的目標,也幾乎就確定了天然氣價格上調的基調。

  在天然氣供應商的推動下,中國天然氣“市場定價”的討論,也已經開始。

  謀求定價權

  但一時的價格上調,并非巨頭們真意。改變目前的定價機制,直至過渡到“市場定價”才是他們最終的目標——這和發改委的目標一致。

  但至少在目前的格局下,這一目標,還需走過漫漫長路。

  在接受《財經時報》專訪時,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說,根據目前國內現實情況,最適合的還是“保證企業微利原則”,即“成本+利潤”的定價方法。對于供應商熱望的“市場定價”,董直言“幾乎遙遙無期”,雖然價格管理部門確實在研究。

  “市場定價”應該滿足多元化的生產商、客戶以及完善健全的管網。但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僅生產商層面,就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多元化”,目前格局,基本上是由中石油、中石化兩家巨頭壟斷。

  在這樣的基礎上,幾乎沒有任何條件能夠保證“市場化”不會成為壟斷利益的“幌子”!耙驗閷ι嫌钨Y源的控制,可能會導致以‘與國際接軌’為理由的‘市場化’價格,最終是,壟斷集團得利,而消費者埋單!便y河證券研究員李國洪說。

  在他看來,目前制定的分用戶定價政策“還是十分符合國情的”,例如,化肥用氣價格較低,就符合國務院多次強調的扶農、支農的方針政策。所以,定價機制的改革不宜過早進行。

  同樣是在這次峰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副局長吳貴輝透露,天然氣上(開采)、中(管道建設)、下(市場)整個產業鏈都將對外開放,鼓勵外資來華投資。這或許是為最終的“市場化”做鋪墊。

  破壟斷不存在制度障礙

  但引進外資即使在現在也并不存在制度障礙。當下的壟斷格局成因,或更多在技術層面。

  專家普遍觀點是,雖然天然氣整體而言屬于壟斷產業,但并不等于它所有業務都具有自然壟斷性質。天然氣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具備不同的產業組織特征,除天然氣輸配環節具有自然壟斷性外,其他環節均是“可競爭”的。

  何況,年中出臺的“36條”(《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已經明確:即使在傳統壟斷領域,也并不排斥非公有資本進入!皩ζ渲械淖匀粔艛鄻I務,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非公有資本可以參股等方式進入;對其他業務,非公有資本可以獨資、合資、合作、項目融資等方式進入”。

  天然氣領域的外資進入,實際上也早已展開。不過國際巨頭們多謹小慎微:在東海天然氣項目上,殼牌和

優尼科已經宣布退出;BP和殼牌、?松-美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也紛紛退出了“西氣東輸”工程。

  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解釋為:主要是中國管線的折舊的年限太短。跨國公司希望能到28到30年,而國家發改委的決定是15年,“他們覺得風險比較大”。

  “跨國公司退出中國天然氣項目,主要是考慮到風險和投入產出比。”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也認同這一觀點。

  在天然氣開采領域,迄今最大的合資項目來自中石油和殼牌各占50%的“長北氣田”;而下游消費領域,之前新奧集團、百江燃氣和中華煤氣等非公有制企業的介入,已經形成了部分“市場化”的競爭格局。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51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