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莫小勇
如今,海爾又虧了,而且虧的原因一模一樣。
9月26日,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01169.HK)在港交所發布2005年中期業績公告稱,由于受手機業務虧損的影響,截至2005年6月30日,海爾虧損高達3.97億港元,而去年同期,
海爾則盈利4500萬港元。
而在2003年9月20日,主營手機的海爾中建(香港上市公司)在上半年虧損8454萬港元。2002年度,海爾中建凈虧損為6688.8萬港元。
緣何栽跟頭?
“應該說目前國產手機虧損情況比較普遍,在2004年以前,國產手機占到國內手機50%、60%的市場,然而從去年開始,外資廠商開始大規模的進入,而國產手機的性能不如外資廠商的手機。目前國產手機大約占到40%的市場,長虹、海爾進入手機領域時間并不長,在技術方面還是與國外巨頭有較大的差距。” 華夏證券一位姓程的分析師告訴《資本市場》。
對于手機業務出現經營性虧損,海爾方面解釋,原因在于國內手機市場“出現競爭劇烈及價格下調等不利市況。”
在內地6大國產手機廠商中,除聯想手機實現盈利外,昔日承擔國產手機業領軍角色的五大“巨頭”已盡數告“虧”,原來處于國產手機第一軍團的TCL手機半年業務就虧了8億元,而國產手機老大波導也公布上半年手機業務虧損1億元。目前總的看來,今年上半年,國產手機多半不盈利。而海爾在國內市場上還只是排名第8 。
由于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國際巨頭實力雄厚,掌握著先進的技術,因此制定了競爭規則,掌握了話語權,其在主導高端市場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對低端市場的控制,其最近在中國市場紛紛推出了滿足本土消費者需要的低價手機,更是侵蝕了國產手機的生存領地。
業內專家指出,對于像海爾這樣白色家電生產商進入手機領域的一個不利因素是,由于家電購買完全是自主行為,買完后通上電就可以用了,不需要更復雜的服務。而手機的使用必須要和運營商的網絡結合起來,手機的號碼資源屬于運營商。而隨著運營商競爭的日趨激烈,運營商不斷有價格優惠政策出臺,甚至有直接送手機的現象。這說明,運營商整合這個產業的力度會越來越大,而且這種整合將涉及手機的研發、制造、渠道銷售等各個層面。 這也被認為是海爾進軍手機行業巨損的原因之一。
程分析師還指出,“國內水貨手機的沖擊可能也是海爾等國內手機廠商虧損的一個原因。”
海爾下一步該怎么走?
海爾除在手機市場上表現糟糕,它的傳統優勢項目洗衣機也表現得不盡如人意。雖然其營業額增長了約19%,而實現利潤卻僅僅為2240萬港元,比去年同期的5580萬港元,下降了一半還多。
海爾公關部告訴《資本市場》記者,主要是由于2005年的新產品開發支出龐大,加上塑膠和鋼片等原料價格上漲所致。
海爾電器也表示,公司也正在物色機會尋求母公司進一步注資,以增強公司洗衣機和手機兩項業務的競爭力。不過,海爾方面不愿做進一步的解釋。
華夏證券程分析師告訴《資本市場》,“對于國產手機今后該如何走,將來往高端市場走是一個趨勢,目前的國產手機主要還是在中低端市場。所以,這也就需要國內手機技術普遍的提高,同時,也需要有更加規范的國內手機市場。而海爾做手機,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能因為現在虧損了就斷定它們多元化失敗了,還是要看海爾將來該怎么向多元化的方向走,制定什么樣的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