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一場在上海舉行的為期2天的“芝麻開門———中國民營企業如何開創在美創業之渠道”的研討會上,美國可達事律師事務所的投資顧問為我們算了這么一筆賬:中國的襪子每雙成本1元人民幣,在美國市場上以1美元的價格銷售仍可獲得數倍利潤;而美國的襪子在各種成本累加之后,至少要賣到3美元一雙。根據中國加入WTO協議規定,在5年過渡期結束之后,1美元1雙的中國襪子就可以長驅直入地進入美國市場,而3美元的美國襪子必然喪失市場。
對于美國的襪子制造商而言,要么破產、轉產,要么想方設法不讓中國襪子進入美國。這種尷尬在今年演繹到了高峰。受價廉物美的中國紡織品沖擊,不少美國紡織品企業瀕臨破產,要求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的呼聲日益增加。如今,中美之間在經歷了6輪紡織品磋商之后,依然未能取得完美成果。
一方面,中國紡織品出現滯銷,江蘇、浙江等紡織大省紛紛因為沒有配額,面臨產品銷不出去的困境;另一方面,美國的紡織企業瀕臨破產,工人們更是將失業全部歸罪到中國企業的身上。有沒有第三條道路可以避免中美紡織品貿易的尷尬?可達事公司的投資專家們為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的發展思維:如果中國紡織品制造商能夠到美國投資設廠,購買當地破產的紡織企業,因紡織品配額限制引發的摩擦將迎刃而解。由中國投資、大部分工序在中國生產,部分工序(如設計、包裝、貼標簽等)在美國進行,中美合作生產的襪子,經專業評估,大約可以1.3—1.5美元的價格在美國市場銷售。這樣,既滿足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延續了美國生產者的生命,同時也消除了美國政府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口的理由,達到了中美和諧貿易的圓滿結果。
本報記者 魏紅欣 發自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