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種昂 菏澤、濟南報道
“半年的時間全賣光,再用一個月的時間又決定全部收回。” 在當地中醫院一位老中醫眼中,山東菏澤醫改的整個過程有些難以理解。近日當地政府宣布,終止菏澤市中醫院的產權轉讓協議,一年前被賣出的5家公立醫院已全部被重新收回。
一年前,菏澤曾因賣出了5家公立醫院,而在醫藥衛生界創下了被稱為“公立醫院市場化四個樣本”之一的菏澤“一刀切”模式。
一個老中醫的迷惑
“賣醫院就叫醫改嗎?”這位老中醫指著《關于青島保稅區雙威貿易公司投資菏澤市中醫院的合作協議書》對記者說。
菏澤醫改進行一年之后,五家醫院非但沒能實現初衷,反而當地政府不得不逐一派駐工作組重新接管。菏澤中醫院工作組負責人魏忠書告訴記者,目前其他四家都與中醫院一樣在政府工作組的托管下進行資產清算,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逐一與投資方洽談解除合同事宜。
這位老中醫所在的菏澤市中醫院組建于1975年,是當地惟一一家三等甲級醫院。在1992年山東省中醫院的評比中,曾經獲得過第二名。
正是這位老中醫手中的這個協議,拉開了2004年菏澤市整個醫改的序幕。
根據2004年2月23日簽署的合作協議,菏澤市國資局以評估后的凈資產將中醫院的產權轉讓給青島保稅區雙威貿易公司(以下簡稱青島雙威)。在剔除各項合理扣除后,青島雙威以現金的方式一次交付甲方51%,其余在兩年內付清。此外協議還規定,醫院的名稱、性質、社會職能不變。青島雙威自協議簽署三個月內到位資金和醫療設備不少于2000萬元。
“2004年以前菏澤市中醫院經營情況一直較為穩定,月收入都在70-80萬元,每年政府只給予60多萬元的辦公費用補貼。但在2004年4月27日之后,情況發生了突變。就是在前一天,院長開會還在暢談中醫院未來的發展。可到了第二天上午,科主任以及院領導去國資局開會時,就被突然告知中醫院已經賣給了青島雙威,當天下午青島雙威老板陳友獻就接管了醫院。中醫院的324名職工一夜之間變成了‘民營醫院的打工者’。”回憶起當初的情景,這位老中醫至今感慨。
“我一手將中醫院帶出低谷,最后卻成了醫改最大的受害者。”青島雙威董事長陳友獻告訴記者,醫改前菏澤中醫院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直到2003年中醫院仍虧損10多萬元。而且中醫院飽含國有事業單位的通病——分配不合理使得大鍋飯現象普遍存在,醫院設備陳舊、就醫環境差造成了病源不足,甚至很多科室連基本工資也無法按時足額發放。
陳友獻表示:“自從醫院改制后的一年中,中醫院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先后投入了1600萬元,為醫院高薪聘請了20多名醫療專家和管理人員。為了改善就醫條件,引進了電視胃腸機、內窺鏡檢查儀和CT機等一批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并為中醫院進行了整體裝修,每個月花在對外宣傳上的費用也有10多萬元。改制前的2003年,醫院每天接待病員61人次,全年業務收入為840萬元;而改制后的一年來,每天有240人次接受治療,全年業務收入超過了2500萬元。職工的整體工資水平也大幅提高。”
陳友獻始終堅信,反對醫院民營化、希望收回國有的員工只是極少部分。
多數人的憂慮
2005年9月8日,對于陳友獻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正是在這一天,中醫院部分職工紛紛來到菏澤市政府,要求政府重新考慮收回。隨后,菏澤市二院的部分職工聞訊也來到市政府表達了相同的愿望。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由于全院大多數職工一致要求中醫院脫離民營,導致陳友獻及其所聘任管理人員的日常管理工作無法正常進行,隨后他們不得不相繼撤離了醫院。
為了避免醫院管理的真空,穩定職工的情緒,9月23日,菏澤市衛生局、市政府分別派駐的工作組來到中醫院,先后對全院職工進行了兩次民意測驗——第一次占94%的員工同意醫院收回國有,第二次的調查結果為90.2%。
按照當初醫院改制的設想,政府給出的說法是在“5家公立醫院經過多年改革探索,苦無有效出路,且效益日趨下滑的情況下”,認為“衛生事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因此“積極穩妥地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
但中醫院的職工對于這種說法并不認同。中醫院一位主任醫師認為:“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醫院應該承擔著社會公益責任。大面積民營化必然要把醫院和醫生推向市場,結果加重了病人的經濟負擔,扭曲了醫生的純潔心靈,不利于醫院發展,不利于群眾就醫。”
中醫院藥房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雖然自己的工資上漲了幾百元,但醫院的藥價卻是幾十倍的上漲。在部分職工寫給菏澤市政府調研組的材料中,記者看到,其中列舉著多項“藥品購價嚴重不實”的項目:電視胃腸機其購進價為124萬元,但實際價值不應超過50萬元;內窺鏡檢查儀發票購價為22萬元,市場價只有不到5萬元。阿奇霉素針劑采購價每支為24.05元,實際市場價值只有4元;奧肝肽進價32.26元,實際價值只有1.7元……“這些儀器的使用和藥品出售都是按照采購價加利潤攤在消費者身上,進價的虛高直接增加了消費者的就醫成本,也讓私營老板賺了個盆滿缽盈,老板對醫院的投資數額表面上也是節節高升。”
一位女大夫說,雖然醫院的利潤提高了,但只有少部分人成為了真正的受益者。據她介紹,由于菏澤經濟相對較為落后,2004年中醫院所有員工的基本工資都在700-1000元左右,但醫改后陳友獻打破了多年來的這一平衡——中層和部分能為醫院帶來效益的醫師工資上調到4000-6000元,部分外聘專家每月收入甚至可達2萬元。大多數員工雖然工作量增加了,工資卻維持如初。“現在的分配并不合理,大部分收入跑到了個別人的腰包。
按照一位副院長的說法,現在的中醫院職工月平均工資為1500元,顯然這一數字比改制前明顯提高了。但幾位醫生向記者反映,老板曾在一次職工大會上公然宣稱,中醫不賺錢,我就要發展西醫,并要求應寫的中醫病歷改為西醫病歷。今年8月份醫院開的藥品中,西藥達到了100萬元,中藥只有16萬元。“我們的中醫院還叫中醫院嗎?未來會不會出現大量中醫大夫下崗?”
一位退休老中醫的經歷加重了在職員工們的擔憂。根據當初簽署的協議,“改制前未提取或欠發的養老金、醫療保險費從中醫院凈資產提取后,按有關規定交納給菏澤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并由其按規定負責發放。”但當這位退休的老中醫辦理退休手續時卻被當地人事局告知,由于醫院的民營化,退休已轉至勞動保障局。當他找到勞動保障局時卻發現,改制前未提取或欠發的養老金、醫療保險費并未繳納。這位退休員工為此奔走十多次仍未能落實,他對記者說:“當初協議上說醫改后單位性質不變、職工身份不變、待遇不變,請問改制后醫院屬私人企業,怎能說不變?”
五家醫院的呼聲
雖然大多數員工與陳友獻在醫院民營化中的分配、中西醫經營等諸多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但陳友獻堅持認為:“以經營業績來論,中醫院是菏澤市5家改制醫院中成果最好的。此前醫院一直有條不紊的經營,導致大量員工一致要求收回國有的直接原因是由于9月7日政府決定收回菏澤市立醫院和三院。”
2003年12月,菏澤市政府出臺《關于推進公立醫院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從2004年4月起,以平均每月一家的速度,一口氣賣出5家醫院。其中陳友獻提到的菏澤三院產權出售給了北京鴻信公司,市立醫院及分院賣給了上海道勤公司。2004年9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衛生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見到這份文件后,以收治精神病人為主的三院職工開始到市政府提出將該院收回的意見,并在去年12月17日停診一周。無奈之下,菏澤市國資局找到了道勤公司,從此市立醫院和三院等成了“兄弟”醫院。
“市立醫院和中醫院所遇到的情況頗為相似。”菏澤市立醫院一位員工向記者介紹道,“市立醫院及分院被賣一年來,沒想到越改問題越多。上海道勤公司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修建1000多平方米的病房大樓、投資1700萬元購買設備,醫院職工的待遇普遍下降了20%,各種福利也都打了折扣。中級以上職稱的大夫走了20多個,技術力量在減弱,設備在倒退,醫院不僅沒有發展,反而比以前更加倒退。”
2005年7月3日,上海道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將其80%的股權以3200萬元的價格轉賣給了香港寶福公司。寶福公司接管后,由于各項工作依舊沒有理順,致使1000多名職工直接找到菏澤市政府申請將醫院收回,甚至三院的職工在2004年12月17日停診一周,兩個醫院部分員工開始到山東省委省政府上訪。雖然在2004年12月31日,菏澤市政府有關領導來到兩家醫院,用了幾天的時間與職工溝通,但職工們要求收回醫院的反應依然強烈。在多方調解無效后,最終于9月7日,菏澤市政府決定終止與上海道勤公司的合作協議。
“如果沒有市立醫院和三院被政府收回,中醫院不可能是現在的樣子。”采訪中陳友獻無奈地說道,“中醫院是受到了其他醫院的牽連,因為決定終止與道勤公司協議與9月8日中醫院職工上訪僅僅一日之差。”10月1日和2日,當地政府相繼作出了終止三院、中醫院的投資合作協議。這也標志著一年前被賣出的5家公立醫院又在一個月內被全部收回。
市場化是醫改失敗的根源?
“由于公章被老板帶走,目前中醫院已經三個月未發工資了。”采訪中,中醫院一位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工作組只是臨時負責日常工作,醫院許多決策性事務仍無法開展。經過民營化復又被收回,期間醫院的損失將不可估量。”
而青島雙威的董事長陳友獻也向記者表示:“一年來為醫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如今政府部門單方面毀約、強行接管醫院,我的投入和損失又應如何賠償?”
一直以來,存在于醫院職工中的一個看法是,當初政府如此迅速地出讓醫院產權是想“甩包袱”。根據市政府辦公室的報告顯示,2003年市立醫院虧損200多萬元,市三院虧損306萬元,每年市里要向每家醫院撥款補貼。但如今,當地政府非但沒能如愿,反而不得不重新拾起這些燙手的“山芋”——再次面對眾多醫院職工,在資產清算后政府不得不逐一與投資方洽談解除合同事宜。
由于目前五家醫院現在均有政府工作組進駐,喧鬧了許久的醫改在醫院中似乎暫時平息了下來,但這卻開始成為醫院內外、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的話題。采訪中記者發現,雖然也有部分職工認為,市場化的確能為醫院帶來先進的管理機制和良好的市場效益,但有很多員工和市民卻把醫改的失敗歸罪于市場化。
一位業內專家的觀點代表了許多人的看法。他認為,醫改市場化本身并無過錯,但由于人們經常把改制的一個局部——產權轉讓視為整個改制本身,才會認為醫院賣出去就完成了改制,政府的監管也就隨之消失。而醫院改制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活力、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在高賣價與遠景發展的選擇中應將后者作為改制成功與否的標準。這也就需要政府部門在完成產權轉讓后相當一段時間內仍須履行監管義務。而菏澤醫改中恰恰由于政府的缺位,導致了醫改的失敗。
目前,中國衛生部正在修訂《醫改試點指導意見》,記者了解到,公立醫院的民營化仍舊被作為改制的一個方向。但當記者以此問及正欣喜于中醫院將被收回國有的一位老職工時,他卻滿臉迷惑地看著記者,久久未能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