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風端 發自法蘭克福
如果不是被羅馬皇帝強行中斷,4年一次的奧運會到2008年大概是第500多屆;如果不是被二戰打斷,一年一次的法蘭克福書展到今年大概也是第500多屆,而不是現在的官方名稱———從1949年復辦算起———“第57屆法蘭克福書展”。
15世紀的歐洲,書籍靠手抄本流傳,總藏書量約為3萬冊。1452年,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約400年后,法蘭克福鄰城美因茨的約翰·古登堡發明了歐洲活字印刷術,在50年間印刷出3萬種印刷品,共1200萬份。歐洲藏書量也激增至800萬冊。法蘭克福的商人很快就意識到出版可能成為一門大生意。1462年,在當時歐洲上最大的貿易交易會———法蘭克福展銷會上,商人們舉辦了第一次法蘭克福書展。
參展是為了輸出中國文化
“來這里,首先是一種商業行為!”中宣部副部長李東生強調說,輸出中國文化、加強中國的軟實力,實現途徑之一就是將中國版圖書推銷出去。李東生是今年法蘭克福書展的中國團團長。
10月21日中午,為期5天的書展進行到剛好一半的時候,中國團利用中國區旁邊的一塊空地,各個展位各自貢獻出幾張椅子,辟出一塊臨時會議區,臨時召開半程總結會。幾十位國內出版社的負責人出席,李東生團長進行總結。
李東生面對國內出版社的老總們,直率地說,“我就不點名了。但我知道有兩家出版社的負責人,只是第一天來了一下。”
往年,中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的出版社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戰,只是由主辦者相對比較集中地安排出一個中國區。在出版界流傳著“參加法蘭克福書展是出版社老總每年一次的旅游福利”這種說法,一些出版社負責人只在書展開幕當天露一下面,然后直奔歐洲各旅游景點而去。
今年,中國首次統一組團,中宣部副部長李東生和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領軍,由國內6大出版集團加上兩家外向型出版社,組成了一個近300人的龐大代表團,帶著4000多種圖書,在書展上集中設置了一個300多平方米的中國區。
李東生強調,來書展,就應該引進和輸出并重,“別老把引進國外的暢銷書當作出版社的經濟增長點,要多想辦法輸出中國的優秀文化”。他說,中國出版界‘走出去’的載體就是商業平臺,中外出版商要共同創造條件,達到雙贏。李東生在總結會上指出:“截至目前,今年我們輸出和引進的比例是4∶5,往年是多少?1∶4?”臺下有人更正:“是1∶10。”“對!1∶10!”李東生說,“以前我們來書展,有宣傳,有展示,現在我在這里明確一點,來這里,要按商業規律來辦,要讓別人有利可圖,別老想著占別人的便宜!”
10月20日下午,外研社邀請了三位海外漢學家,在中國區組織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傳播”研討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社長李朋義最欣賞海德堡大學教授顧聞的發言:“他建議我們應該針對當地的情況編寫本土化的漢語教材。以前大家在國內,關著門想象別人需要什么,結果出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文化、習慣,甚至思維方式,都很不同。他的發言給我的啟發太大了。”外研社與牛津大學出版社簽訂了合作協議,外研社為英國人編寫漢英詞典,牛津為中國人編寫英漢詞典。
10月20日,遼寧出版集團與德國貝塔斯曼集團簽署了《中國讀本》德文版權輸出協議。10月21日,上海新聞出版發展公司與美國亞馬遜公司簽署了協議,英文版《文化中國》叢書將進入網上書店亞馬遜進行銷售。該公司在書展上與美國讀者文摘公司簽訂協議,聯合出版大型畫冊《長城》。
“今年是中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的一個新開始。”新聞出版署對外交流與合作司副司長謝愛偉說。她介紹,中國出版業今年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對于出版業的商業性,“我們原來一直在強調,今年進一步強調。要企業化運轉、企業化發展。企業如果不按企業的規律走,就沒有生存的余地”。
“企業的規律”體現在書展上,是外國出版商都愿意到中國區來舉行合同簽署儀式。“以往,都是我們到別人那里去簽約,簽簽就完了。”謝愛偉說,“現在,他們希望讓中國出版界加深對他們的印象,這里有這么多中國出版社,到中國展臺來簽,影響的是一個面。”
書展第一天,中國展臺舉行的第一場簽字儀式,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培生集團、麥克米蘭公司三方共同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在接下來的10年里,三方每年共同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共投資1億元,開發2000種以上的漢語教材。“戰略合作,不是說說就算了。”李朋義說,“這意味著共同經營、共同推廣,坦率地說,也共同獲利。”今年,針對全球范圍出現的漢語熱,外研社帶來了超過30種漢語教材,包括投資500萬元制作的50集電視教材《漢語世界》。《漢語世界》用一個美籍華人后裔在中國生活的實際場景來教授漢語,形式很像曾在中國熱銷的《走遍美國》系列。“我們在漢語教材開發方面擁有很好的資源,但缺乏在國際上銷售的渠道。”李朋義說,“因此我們制定了‘借船出海’策略,跟國際著名出版商合作,利用他們的渠道進行推廣和銷售。”第二天,書展會刊《書商》以頭版頭條報道了這件事,標題是《中國站在國際舞臺上》。
我們也要當主賓國
對中國出版商來說,“站在國際舞臺上”意味著以往許多習慣做法需要改變。
除了出版社老總“來書展旅游”,李東生在半程總結會上還列舉了一批問題:“又不是把新華書店開到法蘭克福書展上來,帶那么多書來干嘛?重點不突出!”“很多國內外媒體到中國展臺來,但是沒有人接待。”“有國外出版商來,想看看中國的兒童書,但是找不到想要的書。”
書展第四天,中國展臺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書架上陳列的書明顯做了減法,兒童書籍紛紛被擺放到醒目的位置,各個出版集團展臺全天都有工作人員守候……但與亞洲館的其他展臺相比,中國區雖然人來人往,卻顯得比較安靜。
在新加坡區和泰國區的走道上,只要有人稍稍停步,立刻有工作人員上前,遞上紀念品,然后把手往展區方向一攤———“歡迎!”
臺灣地區的展位前,總是人山人海,部分人是被工作人員邀請來的,部分人是被麥克風的高分貝吸引來的,還有相當數量的人是循著香味過來的———展區架起爐灶,有工作人員現場烹制臺灣特色菜式。
韓國區的工作人員則對媒體特別敏感,只要有人在展區附近架設攝像機,或者用看上去比較專業的相機多拍了兩張照片,立刻有工作人員上前,遞上一整套包裝好的宣傳資料,然后用英語和德語問:“我能為你做點什么嗎?”
在書展的新聞中心,每天都有各個公司展臺和地區展臺提供給各國記者的各類宣傳資料。韓國團在新聞中心則顯得特別活躍:發布最新活動消息的公告墻上,不斷更新貼出韓國團舉辦的各種活動;各種在韓國區舉辦的活動一結束,很快會有相關的新聞稿或者談話記錄出現在資料架上;每天舉行的媒體通報會上,都有韓國教授來游說記者們去參加書展第四天下午舉辦的韓國電影《刑事》的歐洲首映禮……
韓國的活躍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是今年書展的主賓國。
要想到法蘭克福書展來做生意,設立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展位,費用大約是20萬元人民幣。自1980年代以來,每年都有超過100個國家的出版商在法蘭克福書展設置展位,平均展位數約為6600個,展位總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在巨大的收入保證下,1976年,法蘭克福書展開始設置“主賓國”,最初是每兩年一次,1988年開始每年都有主賓國。書展為主賓國免費提供展位,面積通常超過3000平方米。主賓國設置的活動和展覽項目已經超越單純的出版領域,成為整體展示一國文化的機會———不僅只在5天的書展期間,主辦方還為主賓國進行為期一整年的全德國范圍的文化推廣活動。
韓國今年充分地利用了主賓國提供的舞臺。韓國總理李海瓚在書展開幕式的講話中,提到孔子曾表示“希望生活在具有道德的人生活的東方國家”,而“他所說的國家就是韓國”。李海瓚還提到“熱愛書籍的基因已經滲入韓國人的血液中,令韓國成為世界第七大出版強國,并制造了席卷東亞的文化現象———‘韓流’。”
李東生在半程總結會上表示,韓國今年擔任主賓國的表現,給我們很多啟發。
在總結會上,鄔書林透露,中國正謀求在2009年成為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臺下一片掌聲。他接著宣布,明年中國團在法蘭克福書展上的面積將翻一番,達到600平方米。李東生接過話頭:“至于場地費用方面,各位就不用費心了。”臺下又是一片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