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我國煤炭業亟待告別粗放經濟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8日 08:58 經濟參考報

  

我國煤炭業亟待告別粗放經濟

“煤老大”不堪重負。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一噸煤代價驚人 “煤老大”不堪重負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和山西省組織的“煤炭可持續發展專題調研”顯示,生產一噸煤付出的資源代價、生態環境代價、生命代價、后續發展能力代價算起來令人觸目驚心。如果再加上“機會成本代價”,問題就更加突出。  在長期的粗放經營方式下,作為我國第一能源的煤炭業,特別是煤炭大省山西省,已經不堪重負!我國煤炭業亟待告別粗放經濟,踐
行科學發展觀更顯迫切和意義重大。 

  吃一碗灑半碗資源代價高昂

  “吃一碗灑半碗,吃主食棄副食”。資源回收率不高,導致煤炭資源的大量浪費。近年來,隨著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及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山西省煤礦資源回收率有所提高,2004年接近40%,就是每采出1噸煤要實際動用2.5噸的煤炭儲量。但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尤其是鄉鎮小煤礦開采方式落后,資源回收率僅有15%左右。另外,據有關調查,近年來煤價上漲,一些鄉鎮、集體煤礦跑馬圈地、蠶食資源,使山西省煤礦的實際壽命大大縮短,比設計服務年限少了20%-30%。  

  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低,共生、伴生資源破壞驚人。據估算,山西每采1噸煤約損耗與煤炭資源共生、伴生的鋁礬土、硫鐵礦、高嶺土、耐火粘土、鐵釩土等土礦產資源達8噸。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層氣(甲烷)116億立方米,接近于西氣東輸的輸氣量。全省中煤利用率不到40%,煤矸石利用率不足20%,粉煤灰利用率為54%。  

  “山西之長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但過度開采使山西“長項不長,短項更短”。采煤造成嚴重的水資源破壞,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問題。據包括10多位院士在內的專家學者鑒定的課題研究表明,山西每挖1噸煤損耗2.48噸的水資源。每年挖5億噸煤,使12億立方的水資源受到破壞。這相當于山西省整個引黃工程的總引水量。而山西省人均水資源量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不到1/5。目前,煤炭開采對地下水系破壞非常嚴重。據統計,山西采煤對水資源的破壞面積已達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3%。山西省大部分農村人畜吃水靠煤系裂隙水,而煤礦開采恰好破壞了該層段的含水層。據統計,全省由于采煤排水引起礦區水位下降,致使泉水流量下降或斷流,導致近600萬人以及幾十萬頭大牲畜飲水嚴重困難。山西省水資委的一份資料顯示。在山西省煤炭主產區的大同十里河、口泉河、懷仁小峪河、朔州七里河、陽泉桃河、孝義兌鎮河、左權清漳河、晉城長河已經斷流,而素有山西母親河之稱的汾河也失去“汾河流水嘩啦啦響”的風韻。 

  家園土崩地陷綠色代價驚心 

  生態環境“綠色代價”觸目驚心,這是長期被忽視的隱性成本。 

  第一,“采煤大省”幾乎變成“塌陷大省”。20多年的能源基地建設,大規模開采煤炭,造成礦區土地塌陷、地表擾動、崩塌、泥石流等嚴重的地質災害。截至目前,山西省礦區面積累計已達800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區面積約占5000平方公里,引起嚴重地質災害的區域達2940平方公里以上,每年新增加塌陷區面積約94平方公里。發生地質次生災害的范圍波及1900個自然村,涉及95萬人。據遙感測控,僅1993至2003年的10年間,全省因煤炭開采就有40余萬畝水澆地變成旱地,平均每年4萬余畝。 

  第二,水土流失嚴重。煤礦開采對土地資源的破壞進一步加重了水土流失現象。由于采煤產生水土流失的影響面積為塌陷面積的10%至20%,平均每生產1億噸煤造成水土流失影響面積約為245平方公里,5億噸煤就是1200多平方公里。山西省每年的煤炭產量接近5億噸,煤炭開采造成水利設施報廢、地表植被死亡、糧食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全省主要礦區內,平均每公頃耕地糧食減產250公斤,每年減少糧食產量1.17億公斤。 

  第三,煤炭開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較為突出的是煤矸石和礦井廢水帶來的污染。目前山西煤矸石總量達到10億噸。每年新增煤矸石在1億噸以上。根據經驗數據,大約10%的矸石在堆積過程中發生自燃,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更為重要的是,煤矸石經雨淋,滲透到水系,會污染地下水資源。據內部資料反映,山西省新生嬰兒缺陷率每萬人中有181人,礦區這一指標則高達400人/萬人,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山西每年因煤炭開采排放的礦井廢水高達4億立方米,對地下水系有著嚴重的影響,而每處理1立方米礦井廢水的成本則高達3元。 

  總之,煤炭開采帶來了巨大生態環境破壞,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據有關部門以2002年為基年進行測算,近年來每年山西省煤炭開采造成的資源浪費損失、環境污染損失、生態破壞損失及地表塌陷損失約300余億元。即每生產1噸煤需要付出70多元的隱性代價:其中煤炭資源耗竭成本為61.04元、水資源損耗為6.98元、土地塌陷損耗為3.80元、煤矸石污染和占地損耗為1.23元。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技術原因,有些損失和消耗無法量化,因此這是一個保守估算。 

  “帶血的煤”痛人安全代價沉重

  煤礦事故頻發,礦工為此付出沉重的生命代價。“帶血的煤”嚴重影響執政形象,讓煤炭主產區各級黨委和政府承受著巨大壓力。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煤炭工業安全生產。2004年全省煤炭行業百萬噸死亡率首次下降到1以下,為0.98。但近年來受市場利好影響,煤礦超能力生產現象普遍存在,煤礦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2004年,全省煤礦發生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31起,死亡302人。煤礦事故死亡人數仍然占全省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的70%以上。特別是由于山西煤炭開采時間長、煤炭產量絕對量大,累計死亡人數非常大。從1980年到2004年的25年中,在煤礦生產

安全事故中有17286人死亡,百萬噸死亡率平均為2.66。在煤礦生產事故中,還有大量的傷殘人員。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國有重點煤礦現有傷殘13000人,他們中大多數失去了勞動能力,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黑色情結”擾人后續發展受阻 

  后續發展能力代價難以估量。“成于煤,敗于煤”讓各界有識之士夙夜長嘆,“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發展方式成為當代山西人難以釋懷的“黑色情結”。 

  首先,資源枯竭問題日顯突出,轉產再就業壓力巨大。山西煤炭資源的開采強度明顯高于其它省區,與陜、蒙兩省區相比,按現有生產、在建礦井已占用儲量與已查證煤炭儲量相比,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采強度達到23.3%,分別高出陜西14.3個百分點、內蒙古14.7個百分點。2000年至2004年,僅全省重點煤礦已有“一局十七礦”老礦井關閉破產,減少生產能力1600萬噸。隨著山西開采強度的進一步加大,礦井衰竭程度更甚,預計2005年至2020年的16年間,僅5大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將有32處礦井面臨資源枯竭,將每年衰減生產能力5400萬噸,需要新安置轉產工人102650人;預計到2020年,全省地方國有煤礦將有近1/3的礦井因資源枯竭而閉坑,將減少能力2000多萬噸;鄉鎮煤礦近一半礦井因資源枯竭而閉坑,將減少能力近1億噸。因此,煤礦職工轉產再就業壓力十分巨大,加快接續替代產業和非煤產業發展,創造就業崗位,保持社會穩定巳迫在眉睫。 

  其次,資源型區域結構性矛盾突出,制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經過新中國成立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能源基地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山西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格局,煤炭、焦炭、電力和冶金4個行業的增加值占工業總量的70%以上;而且由于全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山西從服務全國大局、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出發,必須保持必要的煤炭生產能力。而煤炭行業本身存在許多不可回避的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 

  第三,機會成本代價突出。多年來,山西省煤炭業及相關產業一枝獨大,形成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洼地,也和領導干部的“GDP政績”無形地掛鉤,因此深刻影響各地的經濟決策和發展規劃,“有煤的吃煤,無煤的傍煤”,對煤炭產業強烈的依賴性積重難返。山西省經濟界多位專家指出,如果把集中于煤炭業的各種生產要素的一部分投在其它產業和社會發展的其它方面,發揮出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比如:山西省可以發展壯大旅游文化產業,建設匯通東西、南北的物流市場,打造基礎較好的設備制造業和電子產業,那么山西的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能力會有相當程度改觀。要計算生產“一噸煤”付出的發展機會成本就更加突出了。  

  編后 

  山西省為什么提出“居危思危”?山西省委書記張寶順為什么要說“如果不計環境資源代價,發展步伐不會走遠!”? 

  這篇報道告訴我們,作為“煤老大”的山西省,在為全國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在資源、環境、安全等方面所付出的沉重代價觸目驚心。 

  其實,這不僅是山西的尷尬,也是整個煤炭工業的尷尬,從根本上講,是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尷尬。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省長期以來為全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能源支撐。據統計,僅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山西累計生產原煤65億噸之多,占到同期全國煤炭生產總量30%;累計調出原煤45億噸左右,占到全國省際間凈調出量的80%;出口占到全國的70%。因此有人說,了解煤炭業,就讀懂了我國的能源現狀;了解山西省,就可窺視到全國老牌能源工業基地的處境。而今天,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一噸煤的代價,就會更加理解中央提出的“建設

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偉大意義。  

  作者 王炤坤 陳忠華 王炤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63,3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