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路華的沒落記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6日 15:18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李志軍 深圳、北京報道 國美收購的消息對新高路華本來是最后一劑救命靈藥,現在卻被證實這只是一個謠言。 10月13日,國美電器向本報否定了收購新高路華的說法。“國美收購新高路華?這
10月12日,新高路華董事長及代總裁夏澤民參加了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不過,此時他并沒代表新高路華,而是在其清華大學時的老師、現陜西四維高科濾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炳南的邀請下,暫負責操盤該公司的銷售體系。 前面陸強華,后面夏澤民,兩任總裁離開,國美電器態度轉為曖味,新高路華生死未卜。 短暫的起伏 新高路華是針對原江門高路華集團而言的,2000年11月,江門高路華集團大股東黃仕靈為從創維請來其中國區營銷統帥陸強華,給其承諾之一,就是注冊一家新的公司交給陸管理,這家公司名為江門市東菱電器有限公司。為什么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原高路華集團負債已數不勝數,積重難返,債權關系也非常復雜,誰來都無力回天。”夏澤民說,新公司沒負債,但可以支配原高路華的所有資源,包括高路華各大產業公司下的所有資金、庫存、網絡、品牌,使陸強華得以輕裝上陣。 在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新高路華,在陸強華的帶領下,很快就翻身。陸到任的第二年,高路華的彩電銷量從30萬臺猛增到180萬臺,躋身中國彩電市場前五名,銷售額超過18億元人民幣。但好景不長,2002年,陸強華因與黃仕靈產生矛盾出走,新高路華彩電銷量急劇下滑,跌至40萬臺,2003年由于資不抵債被迫停產。 接替陸強華掌舵的夏澤民從2002年4月起至今,其所做的事情除了重組別無其他,“當時新高路華的資金鏈已經斷了,我的目標就是盡快恢復生產,保證正常經營,使公司能翻身。”夏澤民說。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夏澤民使出渾身解數,其中重點在于零資本運作及尋找買家,零資本運作就是“整合公司包括2000畝土地在內將近2個億的現有資源,拿出具體、有說服力的贏利模式,緩解債權人的催債壓力,使資金流重新運轉起來”。但要說服眾多的債權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當這種方法被此前的陸強華用過之后。“2000年底陸強華也是用這種零資本運作的方式,以債權股、期權股等手段從供應商處賒到原料、從經銷商處得到預付款、從銀行方面得到貸款,而陸強華之后再使出這招誰還敢相信?” 在尋找買家方面,從2002年底新高路華就開始與國美電器接觸。夏澤民認為,和老高路華相比,新高路華的負債還算比較輕的,“前期外界傳聞新高路華負債有6.4億元,而實際上的負債只有3個多億元,新高路華現有的各項資產有2個多億元。”盡管資不抵債,但是算上生產線、渠道和品牌這些資產,一旦新高路華能夠重新運轉,盤活后的市場能量將大大超過2億元。 新高路華一高層透露,國美電器當初與新高路華接觸時,明確表達過要從流通領域向制造領域擴張的意愿,夏澤民也主張與國美電器“聯姻”,后來差點就達成協議,而且夏澤民也已赴國美電器上班,但最終由于債權人與國美電器的談判沒有達成一致,這樁收購不了了之,“原來夏澤民是想把新高路華打包賣給國美電器,但是新高路華對有形資產已經沒有處置權,國美電器得不到想要的,而合作的告吹也間接導致夏澤民的離開。” 內耗毀了高路華 探尋新高路華的沉浮根源,黃仕靈與陸強華的矛盾只是表象,而作為經營者的職業經理人與代表所有者的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博弈才是根本原因。 2000年陸強華離開創維后,處于負債漩渦中的黃仕靈三顧茅廬請陸強華輔助,承諾成立新的平臺,經營權都交給陸強華,但沒有給予陸強華在公司中任何股份。 陸強華主政后,憑借其在家電領域多年積累的人脈關系和信用實行零資本運作,通過上下游之間資金周轉的時間差,以及債轉股、期權股承諾,為新高路華募集到超過1個億的運作資金,當年就使新高路華起死回生。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賭局獲勝之后,關于陸強華及其從創維帶過來的團隊的流言就開始在公司內散播開來。 上述原新高路華高層人士表示,當時公司內部傳聞最多的是說,陸強華是一位會計出身的管理者,很會玩弄報表游戲,在公司財務上編織了一個由親信構成的“關系網”。 一直在幕后操縱的董事長黃仕靈也承認這個關系網的存在,并被其稱為“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夏澤民說,新高路華走出低谷,但是作為管理者的陸強華把持人事權和財務權,這犯了民營企業的大忌,盡管當初黃仕靈承諾把經營權徹底交給陸強華,但黃仕靈從幕后出來收權還是遲早的事情。 另一個現象也迫使黃仕靈感到恐慌,陸強華雖然通過債轉股、期權股為高路華募集到了資金,但同時也使得黃仕靈在公司的股權進一步遭到“蠶食”,而眾多供應商和經銷商構成的股東,絕大多數是由陸強華控制,黃仕靈不得不采取行動。 2001年底,黃仕靈開始介入對陸強華的財務監管,此舉遭到陸強華的強烈抵觸。這種抵觸與矛盾從不提供審計協助最后演變到暴力沖突,“2002年初,公司幾個領導調來幾輛卡車,想把公司的財務資料偷運出廠,與事先得到消息并阻止出廠的保安發生肢體沖突,最后在當地公安人員的干預下事件才得以平息。”新高路華一員工說。 矛盾沖突持續到2002年4月底,以陸強華的不辭而別告終。但接手的夏澤民對財務進行審計后發現,在陸強華任總裁的16個月里,有3個多億的資金去向不明,這些資金都是以廣告投放、采購原材料等方式支付出去,但陸強華對此則表示否認(見本報2002年8月26日報道)。“跟陸強華來高路華的150多人團隊大多通過這種方法發財了,而跟著陸強華的供應商也通過高于市場價格出貨價從新高路華得到了暴利。”夏澤民說,但是陸強華的這種做法也似乎出于無奈,“投資者沒有給予經營者合理的報酬結構,何況陸強華完全是憑借個人的信用使得新高路華起死回生?” 陸強華走后,其帶來的原創維團隊也陸續離去,新高路華的整個經營團隊分崩離析,來自供應商和經銷商的催款也隨之而來,還未跨進2003年的門檻,新高路華的生產線就戛然而止。“新高路華不能說成也陸強華,敗也陸強華,但經營者與投資者的利益博弈是導致新高路華迅速衰敗的主因。新高路華總裁的帽子將永遠掛在陸強華頭上,直到他與新高路華的恩怨徹底結清。”夏澤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