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紡織品談判象征大于實質 第六輪可能未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3日 15:02 三聯生活周刊 | |||||||||
周一凡 中美紡織品貿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近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宣布,它已決定接受國內紡織行業的要求,考慮對13個類別的中國紡織和服裝產品實行進口配額限制。該委員會將于明年1月就是否需要
這一決定涉及的產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將于今年12月31日配額期滿的9個類別產品,該委員會將考慮是否應國內行業要求延長對這些產品的設限時間;二是考慮是否對4個新的類別產品實行配額限制。這4個新類別產品是:粗棉布、薄織麻布、細麻布/薄紗;男式成人和兒童羊毛套裝;聚酯細絲織品;其他成人和兒童人造纖維外套。 就在9月的最后一天,中美紡織品第五輪談判無果而終后的第二天,美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宣布,再次推遲對針織布等4種中國輸美紡織品作出是否設限的決定至11月30日。這被認為是美方開始讓步的表示,然而5天后,美方便表示考慮對中國紡織品新的設限規定。 今年以來,由美國商務部牽頭負責的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已應美國紡織行業要求,先后對9個類別的中國紡織和服裝產品實行配額限制。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指出,美CITA宣布同意考慮業界提出的對我輸美棉制襯衫等9種正在受限紡織品的“重復設限”申請,和計司布等4種紡織品的新設限申請。美方這一做法明顯違反WTO有關規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希望美方從中美經貿關系的大局出發,慎重、妥善處理紡織品貿易問題。 中美紡織品貿易注定要經歷一個多事之秋。 貿易戰一觸即發? 雖然歷時三天的第五輪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比此前的中歐紡織品談判進行得更加艱難,但正如談判前諸多預測所指向的一樣,發生在中歐談判中的“奇跡”此次并沒有在華盛頓重演。 第五輪磋商開始之前,中美兩國紡織業界和專家學者都表示對達成協議不抱希望,因為雙方立場差異巨大,并早早亮出各自的談判底線。 商務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長金旭就表示,不比中歐間的類似協議差是中美間新一輪談判的底線。在第五輪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開始之前金旭說,在中美就何種中國紡織品應受限、出口增長的幅度及期限問題舉行談判后,雙方的分歧仍相當大。 中國前駐美參贊何偉文認為,以前的雙邊談判一般都會預設時間,如果無法談成則直接實施限制。現在中美紡織品談判已經持續5輪,并且雙方表示將繼續談判,顯示了談判的希望所在。 但中美紡織品談判似乎正在成為一種過程。一種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的過程。每月一“談”的積極態度,換來的卻是每月的“遺憾”。 6月17日,首輪談判,未果。7月8日,次輪談判,未果。8月16至17日,第三輪談判,未果。8月30日至31日,第四輪談判,未果。9月26日至28日,第五輪談判,未果。10月,即將進行的第六輪談判,可能還是未果。 雖然中美就紡織品的談判已經進行了五個回合。但橫亙在雙方之間的“幾座冰山”似乎并未隨著談判的深入而出現“消融”的跡象。 首先是設限范圍。美方希望在現有9類產品基礎上繼續增加設限種類;但中方則堅持自由貿易原則,對此問題毫不讓步。其次是協議時間。美方希望協議所涵蓋的時間把2008年包括進去,以此給國內企業更多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而中方則認為1994年烏拉圭回合已向美國提供了10年的過渡期,再多給一年的時間也不可能幫其企業實現轉型,因此堅持協議僅到2007年年底。再次是設限基準期。美方認為,應當以2004年自然年度為基準期;而中方則認為,應當充分考慮配額取消后中國出口形勢,提出以2004年4月1日到2005年3月31日跨年度為基準期。最后是增長幅度。美方希望中國自動將出口數量控制在年增7.5%的水平;而考慮到國內產能、就業等實際情況,中方堅持年增長率不能低于15%。 “中方不妥協的強硬態度令我們吃驚”,在就第五輪中美紡織品談判情況接受媒體采訪時,美國紡織業組織全國委員會主席卡斯·約翰遜(Cass Johnson)如此評價。 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周世儉就一直強調,在四個關鍵問題上尤其不能讓步的是基準期的確定,“如果中國在基準期上讓步就說明中國的談判是失敗的”。 周世儉分析,如果按照美國的要求,基準期設定為200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即使是按照12.5%的年增長額度來計算,中國紡織品出口美國的實際增長額也是很有限的。因為2004年紡織品貿易尚在配額管制下,這個基數是比較小的。根據美國海關的統計,2004年中國出口美國的紡織品總額為178億美元,但是今年1至7月份中國出口美國的紡織品總額已經達到130.58億美元。 在周世儉看來,談判比較理想的結果就是按中歐達成的協議來執行,那樣是雙方都能夠接受的。 實際上,就中美紡織品貿易的摩擦,除了“談判派”以外,國內一直有“上訴派”和“報復派”這樣較為強硬的聲音。上訴派認為,中國在紡織品配額取消后仍然受到這樣的限制是違背WTO自由貿易精神的。他們主張中國政府立即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通過這一機制來維護中國的利益,這也是WTO賦予中國的權利。商務部研究院多位專家持這一觀點。 報復派則認為,面對美國的頻頻施壓,中國手中并非無牌可打。最可能給美國造成壓力的就是對美國農產品實行進口限制。持這一觀點的人士舉出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時,中國因為動用了農產品進口導致美國讓步的例子。業界人士就建議中國在對美紡織品爭端上“動真格”,即采用限制大豆、小麥等農產品進口的措施來反制美國。 據了解,中美分別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出口國,中國去年進口大豆在2000萬噸左右,其中1500萬噸來自美國。 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長弗雷德·柏格斯登(Fred Bergsten)也認為中美間的貿易沖突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升級。他認為除非中國繼續將人民幣升值10%以上,甚至達到25%,否則美國參議院肯定會通過蘇默爾修正案(Schumer Amendment)。該修正案將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27.5%的關稅,直到中國按美國要求升值人民幣為止。 同時,美國眾議院已經通過的立法,可以更容易地對進口自中國的產品設置新的障礙。兩個法案可以“配套”,在年底前提交美國總統,鑒于美國國內的強烈情緒,總統將難以否決這些法案。但實際上,美國一些脆弱的產業(如服裝業等),無論匯率如何變化,都會尋求保護對抗中國。 “中國會有正當理由進行報復,從而觸發一場貿易戰。”弗雷德·柏格斯登說。 合作的利己主義 此次貿易爭端處于一個敏感的時點——中國正快速成為全球最大且增長最快的貿易順差國,而美國成了全球最大且增長最快的貿易逆差國。中國2005年的全球貿易順差可能增加兩倍,經常賬戶盈余大致會翻番,接近1500億美元,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5%左右。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已趨近8000億美元,即美國經濟的7%左右,而且還在繼續快速上漲。 美國方面擔心,伴隨中國服裝進口大幅增加,今年的美中貿易逆差有可能在去年創紀錄的1620億美元的基礎上進一步飆升30%。 美國服裝制造商稱,今年年初以來中國低價商品涌入美國市場,導致美國19家工廠關閉、26000人失業。美國制造業貿易行動聯盟(AMTAC)執行主任Aauggie Tantillo表示,除非中國能與美國簽訂合理的全面紡織品貿易協定,否則該組織將盡其所能地運用WTO體制下的保護措施,來保障美國的紡織產業。 “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的確很大”,一位美國財政部官員說這話的語氣非常嚴肅。實際上,就在中美進行第五輪紡織品貿易談判的時候,“除了有關卡特里娜颶風的議案外,目前在國會還沒有什么議案比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議案更受重視”。 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博士指出,目前中國外貿依存度已高達70%,貿易談判結果對國民的影響日益上升,僅紡織服裝部門的直接就業者就高達1900萬人,其出口金額約占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20%。中國政府不可能不考慮這個現實。 “目前,美國對華設限紡織品的可出口數量已基本用完,而雙方還沒有就未來的出口增長率達成一致,許多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將面臨著停產、減產、轉產的考驗。如果其他WTO成員都如法炮制地采取特別保障措施,對中國的外貿和就業將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的陳少強說。 另一種更令業界擔憂的情況是,一些奔著取消配額而到中國投資設廠進行加工貿易的企業在壓力之下,可能會將投資轉移到中美洲或者其他國家,對于外貿依存度頗高的中國紡織業,這樣的產業轉移影響深遠。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美國、歐盟為全球紡織纖維消費的前三大國家(地區),占全球纖維消費總量的70%左右,因而從長期來看,歐美兩大市場對我國紡織服裝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過去由于我國長時期受到配額的約束,對這兩大市場的增長空間受到壓抑,而我國對非設限國家的出口已經比較成熟,增長空間極其有限,要想根本解決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增量空間,就必須穩步提高我國對歐美市場的占有率。 有專家預測,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增量的貢獻率中,50%以上將由中國來實現。 實際上,談判桌前博弈的背后,是兩個國家和兩國國內多種力量的較量。任何讓步都將“牽一發而動全身”。重大利益當前,誰也不會輕易松口。 美國談判學會主席尼爾倫伯格(Gerald I.Nierenberg)對談判下了一個定義,談判是“合作的利己主義”的過程。國際談判實際是一個“雙重博弈”,既是談判雙方國與國利益的博弈,也是國內相關利益群體的博弈。面對艱難的對手,較好的辦法并不是先作出些微小的讓步,以換取對方的善意,談判雙方應該是在不斷討價還價中贏得最有利于自己的結果,談判者絕對不應該是個大度的人。 分析師指出,中國決策層既然寧可談判無果而終,也不簽署條件不合理協議時,必定充分考慮過這樣做代價如何。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截至9月22日,在美國限制進口16類中國紡織服裝產品中,有12類已經達到或接近限制數額。但是,既然受限產品中有1類設限期到10月28日截止,7類設限期到12月31日截止,那么,我們實在沒有必要達成一項條件不合理的協議,從而把我們明年、后年乃至2008年的出口都限制住了,還不如直到設限期結束。因為WTO《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242條款(f)款規定對每類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特保措施只能使用一次,且不得超過一年。 自由貿易非完美世界 美國的一位資深國際貿易律師Roy Delbyck曾表示,如果中國的企業認為2005年紡織品配額取消后,就可以進入到一個貿易自由化的完美世界,那么真的是太天真了。Roy Delbyck提到,5年前,他曾經看到《紐約時報》的一篇社論,該社論稱“美國在紡織服裝行業方面的貿易保護主義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而事實上,當美國最初開始接受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理念的同時,也曾經以保護國內產業利益為由,對來自英國的紡織服裝產品說“不”,今天,美國只是將那一幕歷史重新演繹。 美國紡織和服裝進口商協會(US Association of Importers of Textiles and Apparel)在華盛頓的貿易律師布倫達·雅各布(Brenda Jacobs)說,在歐洲出現的中國紡織品滯港的問題,已經表明了不仔細征求行業意見就實施新限制措施的危險。“如果你不了解情況,你就不能談成一個可控制的數量。” 而美國政府官員卻明確表示,他們將爭取對他們覺察到的威脅實行配額,而無需一直等到市場秩序受到擾亂之后。這將確保保護性措施每年延續一次,而無需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收集貿易數據。因為,中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激增”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假定“損害”,已經激怒了美國的政府官員。 實際上,早在1994年各國就消除紡織品貿易配額達成協議起,全世界所有人就知道這種激增遲早會到來。而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早在多年前就喪失了在這些產業中的國際競爭力,發達經濟體中富裕國家就業數量并未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問題是,開放市場經濟上的益處雖然確確實實,但很難精確量化,因為這種好處是長遠利益,而且范圍廣泛。但對實施者和實施對象而言,貿易保護的成本更容易確定。 反觀國內,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近幾年,中國向美國出口商品的數量突飛猛進,但是貿易額沒有同比例上升,有時候基本沒有增長。 “中美紡織品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配額取消后帶來的低價競爭。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美商利用我無配額成本對我壓價,將企業原來支付配額的費用轉為美商的利潤;二是配額取消后,我國出口商家相應增多,競價外銷,美商則乘機殺價。”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商務領事湯傳鋒說。 中國紡織品的這種低價出口和出口的無序增長,不僅使我們喪失了正常應得利潤、自降了出口商品的檔次,更加大了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的幾率。 觀察家指出,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外貿依存度達到70%以上,如果在貿易條件較好情況下,應該說不是什么不利因素,但中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走高往往伴隨著的是中國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而且惡化程度是相當驚人的。中國“穩坐”國際反傾銷、反補貼對象國的頭把交椅11個年頭,這11年本來給政策調整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機遇。然而,由于利益集團過于強調短期利益的得失,并沒有從中得到足夠的警示。這是出口企業“利欲熏心”的短視作祟,政策也在這方面起到強化作用,這些都需要深刻地反思,不能因為目前應對中國頻繁的貿易摩擦就無暇顧及對深層次問題的思考和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