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0月12日專電 (仇麗華 張星)“看病貴”是當前老百姓反映最為強烈的社會問題之一,為了讓老百姓能夠看得起病、看好病,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十幾次降低藥品價格,但是效果如何呢?《現代快報》記者調查后認為,藥品大降價難撼“看病貴”。
一難:醫生喜歡開貴藥
10日下午,70歲的吳老師因為咳嗽不斷到某大醫院就診。醫生發現他有肺部感染,給他開了一種阿奇霉素,吳老師到收費處劃價時得知,這種阿奇霉素每盒(規格為0.25g×6片/盒)的價格為80.6元,兩盒的價格是161.2元。
吳老師對照發現,國家新近公布的22種藥品最高零售價格表中,規格為100mg×6片/盒的國產阿奇霉素最高零售價卻是10.4元。
醫院藥房負責人告訴他,他剛才劃價的阿奇霉素是進口藥品,價格當然高。在吳老師要求下,醫生為他重新開了國產的阿奇霉素,他到收費處劃價時看到,這種國產規格為0.25g×12片/盒的阿奇霉素,價格只有41元。
吳老師氣憤地說:“同樣一種藥,為什么醫生給我開貴的?是不是貴的藥回扣多?要不是我留個心眼,我今天得多花120元的冤枉錢。”
專家分析:新近降價的22種藥品都屬于常用的,有很多同類的藥物可以替代,如果醫生考慮到回扣等私人利益,他們在開藥時可能會挑價格高的、利潤空間大的藥品給病人使用。由于醫療信息不對稱,如何治療、吃哪些藥,病人都是聽醫生的,即使醫生開了價格高的藥,醫生也有合理的解釋理由,病人就診還是要多花“冤枉錢”,“看病貴”的老問題還是無法根本改變。
二難:同規格藥品價格相差大
在新一輪的藥品降價中,同一種規格的藥品在各家醫院藥店中的零售價格也不一樣,有的相差很大。以一種規格為60mg×100片/瓶的“維腦路通”為例,均為國產的,但一家醫院的價格為2元,另一家醫院的價格為3元,而一家藥店的價格為9.1元。
專家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與醫院藥店進貨渠道不同、是否參加藥品招標、藥品生產廠家不同等有關外,還和各單位所定的藥品利潤空間有關。有的藥店要在藥品進貨價格上加上15%-20%的利潤,有的平價藥房則只加5%的利潤,這就造成了相同規格藥品價格在醫院、藥房之間各不相同的現象。這也說明藥品價格的虛高水分依然沒有擠干,藥品還有降價空間。
三難:藥價降了十幾次卻感覺不到
記者日前探訪了南京市的幾家醫院發現,各家醫院均貼出了藥品調價公示。剛剛取了藥的王先生在翻看藥品調價表,他說:“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降價也有幾十次了,但現在看病還是貴,降價的好處還是感覺不出來。”
專家分析:降低藥品零售價格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間環節的利益分配格局,流通環節仍然存在較大的盈利空間,醫院主要依靠藥品收入的現狀還是沒有改變。根治藥價虛高,應該從醫藥體制上來治理,盡快推進體制改革、實行醫藥分業經營、提高醫療服務價格、加大對醫院的財政投入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