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中國紡織徘徊在三極格局之間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8日 08:53 中國經營報

    作者 楊利宏

  也許是巧合,首次輸歐配額紡織品招標與2005上海跨國采購交易會不期而遇,最終公示的招標價格成為國內外參會企業時刻關注的焦點。來自歐美的采購商希望早日確定采購數量和合作廠家,在競標結果公示之前遲遲難以下單;對于習慣了“訂單式”生產的中國企業來說,則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10月中旬即將開幕的廣交會,配額競標的結果將直接決定這些
企業的接單能力和市場預期。

  從近日商務部公布的招標結果來看,中標的3000多家企業超出了參與競標企業的一半以上,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數量幾乎三分天下,似乎達到了商務部以“價格優先”的競爭性原則優化資源配置的初衷。但看似皆大歡喜的公開電子競標,并沒有消除長期以來在配額體制下形成的經濟歧視和配額市場的“尋租”行為。

  事實上,2006年全年公開招標的數量只不過占中歐

紡織品協議量的30%,而本次招標數量也不過為招標總量的60%,產能嚴重過剩的中國紡織行業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在本次競標企業集中的江浙地區,不少中小企業情愿付出高額的“代理費”,聯合起來委托有把握中標的企業投標;更多的民營企業則“未雨綢繆”,已經開始向配額充裕的國有企業和大型貿易公司購買配額,據稱此類配額購買的費用一般已經占到了企業生產成本的1/4以上。經歷了歐盟“壓港事件”之后,中美之間曠日持久的貿易談判遲遲未果,政策“真空期”讓整個產業深深陷入不確定性的貿易氛圍,“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和自主品牌”的漫漫轉型路也讓不少企業倍感困惑。

  在近日的上海世貿商城的跨國采購交易會上,來自美國的資深行業分析師Robin Lewis提出了中國紡織業的“兩個出路”。一是成為徹底的“市場領導者”,建立自己的品牌,控制生產、行銷、配送等整個

供應鏈;再就是與現有的品牌商和零售巨頭結成戰略聯盟,“能夠直接將生產出來的產品發送到每個零售店的門口”,成為供應鏈上一個“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原因在于美國在整個產業具有壟斷性的“終端力量”。

  美國的這種“終端能力”根源于紡織業的國際分工結構,即業內專家孫淮濱等所稱的世界紡織工業的“大三角”格局。歐洲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時尚積累,使其成為行業的設計研發中心;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龐大且成體系化的加工制造業,使得亞洲成為紡織品加工制造的最主要一極;最早確立自由市場經濟體系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美國,成為行業公認的市場營銷管理中心。

  1795年,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號召美國國民抵制來自英國的紡織品,聲稱“只要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壯大美國自己的紡織工業”。但210年之后的今天,代表美國國內生產商集團利益的CITA(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對于生產商提出的特保申請幾乎“有求必應”。在這樣的貿易環境下,中美之間早日達成一攬子協議的前景已經相當黯淡,而創建自主品牌、掌控供應鏈對于剛剛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來說顯得更加勉為其難。

  其實,根據美國達拉斯市場管理中心的統計,年初以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摒棄傳統的FOB(離岸價格)交易方式而采取OTB(到岸價格)方式,這意味著更多的中國企業不再交貨給亞洲的集中采購商,而是與美國零售商直接交易,并且這樣的交易方式已經成為主要趨勢。

  長期受困于“三極”格局貿易保護下的中國紡企,如果能贏得沃爾瑪等跨國零售終端的緊密支持,深度參與品牌商和零售商的采購決策,從而結成有效的供應鏈聯盟,也不失為一條更加現實可行之路。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09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