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翼 來源:中國經營報
面前這個新加坡男人,外形俊朗、舉止文雅,偶有些許靦腆,他的經典動作是雙手掩面、宛爾羞澀。
回答記者提問,《亞洲華爾街日報》主編蔡翔祁始終保持著不疾不徐的姿態。說來讓
人難以置信,蔡翔祁竟渾然不知10月17日之后《亞洲華爾街日報》改為小開版的售賣價格,“不要奇怪,在這家報社,我只負責內容,涉及廣告經營的情況我不能給出你任何答案,因為我幾乎一無所知。”
當蔡翔祁拋出觀點:報業正處于一個非常混亂的狀態,他的表情明顯有些憂郁。這也難怪,從周刊到月刊,《遠東經濟評論》的衰變折射出英文紙媒在亞洲市場的艱辛與尷尬,系出同門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如何能夠超脫于外、故作灑脫?
《中國經營報》:10月17日起,《亞洲華爾街日報》將變成一份“小報”,期間你們也進行了適當裁員。據我們所知,近年以來英文報紙在亞洲的市場占有率下降得很厲害;與此同時,亞洲乃至全球出版行業正經歷嚴峻考驗。《亞洲華爾街日報》是否也感受了冬天的冷意?
蔡翔祁:我承認,這是報業的艱難時刻,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今天,報業正處于一個非;靵y的狀態:機遇和壓力并存。對我們大家來說,這個時代尤為動蕩,因為我們讀者的閱讀習慣在迅速地變化:我們的商業模式被倒過來了。報紙在廣播和電視的沖擊下幸存下來,但在當今的網絡時代,我們需要比過去更加機智和敏捷地適應新的環境。在美國,過去的幾十年中,報紙的發行量和讀者人數不斷降低。最近一篇《美國新聞評論》的文章給出了讓我震撼的數字:一個對30歲以下讀者的調查顯示他們中間只有23%前一天閱讀了報紙。而更加令人吃驚的結果是, 至少在表面上看來,這個年齡階段的讀者在過去10年閱讀或收看電視的時間下降了16%。
在亞洲,形勢還算不錯,2004年間,報紙的發行量增長了4.1%。但是全球媒體的不斷演變,包括非傳統新聞媒體的出現,意味著對于任何一家媒體來說,吸引那些對廣告商有價值的讀者群越來越困難。但是回過頭來看,《亞洲華爾街日報》創刊之時,越戰剛剛結束,那時侯的亞洲充滿了動蕩,充滿了不確定性。創新與突破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是最后一次。
《中國經營報》:年輕一代逐步遠離報紙,網絡特別是博客對傳統紙媒的沖擊顯而易見,網絡化的今天,新聞對速度的要求變得更為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亞洲華爾街日報》如何保證新聞內容的速度與質量,以應對網絡的挑戰?
蔡翔祁:記者生活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也是一個令人充滿不安的時代。我也時常擔心我們這個行業和我們的職業。讀者們的耐心越來越少,而對科技越來越敏感。我們無法期待讀者每天只滿足于一張報紙,我們也不能僅僅把信息通過屏幕扔給他們而讓他們自己在辦公桌前尋找所需要的信息。我們需要把兩種形式的新聞都提供給他們:不是以兩種分離的互不相干的形式,而是以一個完整的組合,把每種媒體最大的優勢發揮出來,并盡可能地減少各自的局限。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通過我們的網站和通訊社全天24小時更新全球突發新聞,而在第二天,《華爾街日報》的印刷版為這些新聞提供深度的報道。非常顯然,所有的操作都需要一周7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新聞采編工作,道瓊斯在這方面已經做了123年了。這樣做的意義在于:有些新聞我們希望在其發生時立即閱讀,而另外一些新聞我們更愿意在放松的狀態下深入了解。
總之,讀者對我們所提供的新聞有著健康的、巨大的和不斷增長的需求,即值得信賴的新聞和優秀的報道。在可預見的未來,報紙,無論它們以什么形式出現,無論通過平面或在線方式消費,都將是全球最大的和最有影響力的新聞采集力量。平面和在線新聞的整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運營模式?而我們作為嚴肅的新聞工作者,當發現讀者真正想看的新聞是關于小甜甜、周杰倫的時候,將如何履行更加廣泛的公眾責任和使命?我們面臨的問題比答案要多,但是總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我們能夠牢記于心,你必須接受,而不是逃避新趨勢,你必須不斷探索一系列新的運營模式和機會。我不認為網絡對紙媒的沖擊不可抵抗。媒體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日報在亞洲讀者中的地位日趨重要。雖然現在信息渠道急速增加,電視、互聯網以及博客給報紙造成沖擊,但這些信息爆炸的結果只會令精英媒體升值,而不是貶值。
《中國經營報》:據我所知,你們的改版決定并沒有經過嚴格審慎的讀者調研,依循的只是咨詢公司的市場調查結果,這是否有失草率?改為小報是否也有削減、控制成本的考慮?
蔡翔祁:沒有,我們沒有成本的壓力。艱難時刻不是所有的報紙都能存活下來,報業的獨特性在于隨時提供高質量、有價值的新聞。我們也并非想通過改變為小開版以增加報紙的發行量,而是希望通過這一措施使報紙在網絡時代為讀者提供更加具有親和力的閱讀體驗。這一決定的很多因素都和當今人們的閱讀習慣有關。我們的眼睛已經習慣接受一個簡約濃縮的頁面范圍,這個范圍碰巧接近于電腦顯示屏大小,小開版使得讀者更容易吸收信息!靶蠡笨赡苁且环N趨勢,我們應該順應這種潮流。也有設計人員說未來報紙的大小就像一張A4復印紙大小,誰知道呢?我不知道那一天是否真的到來。
與讀者建立緊密聯系并不意味著任何事情都要問他們,事實上我們并沒有上街當面詢問讀者對報紙版式的要求。今年年初我們委托了專業公司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讀者更接受小開本。有的時候需要引導讀者,而不是簡單給他們一份“小報”。報業絕不僅僅是一個媒介,或是一筆買賣。他們是公眾服務,代表了公眾信任,是我們的社會和市場正常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報紙要想獲得成功,必須獲得讀者的尊重與信任,這個過程往往非常漫長。
蔡翔祁:出生于新加坡,曾在新加坡政府軍隊服役,短期內擔任過電腦程序員。擁有芝加哥大學數學學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1993年加入《亞洲華爾街日報》,擔任駐菲律賓馬尼拉的記者,1995年10月,奔赴越南,負責創立《亞洲華爾街日報》河內分社。1997年以后,調往香港擔任《亞洲華爾街日報》總編,是第一位執掌亞洲地區主要國際出版物的亞洲人。
相關報道
紙媒體“緊縮”過冬謀求向上生長路徑
永遠到底有多遠?對報紙來說,這個“永遠”只有35年。菲利普·邁爾,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教授,他在自己的新作《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一書中下了個聳人聽聞的判斷:2040年4月最后一位讀者在讀完最后一份報紙后將其丟棄。
來自全球報紙協會的數字顯示,從1995年到2003年,美國的報紙發行量下降了5%,在歐洲和日本分別下降了3%和2%。20世紀60年代,5個美國人中有4人每天閱讀一份報紙,現在只有一半的人在讀報,且仍有減少之勢。
3200萬英鎊,這是老牌財經類報紙英國《金融時報》連續報虧3年里的最高虧損紀錄,那是2003年,英國的失業率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此后,美國傳媒大亨默多克曾經認真地考慮過收購英國《金融時報》《金融時報》以冷漠的臉龐暗示對方“連想都不要想”。
不過還好,在2004年的最后一季度,英國《金融時報》實現了自2002年以來的首次收支相抵。也就是說,高額虧損止住了。英國《金融時報》集團CEO歐利華不敢掉以輕心,今年以來的廣告形勢讓他很緊張。IT行業、電信公司廣告投放的大幅減少,直接影響了英國《金融時報》的廣告收入,絕大多數英文商務紙媒都遭受了這股“寒流”的襲擾。單純從地理范疇來看,英國《金融時報》在歐洲市場的王者地位有目共睹,但在美國市場被《華爾街日報》鉗制,廣告增長滯緩,因而沖抵了整體收入。
2003年,英國《金融時報》集團在虧損摸頂的背景下,推出《金融時報》的亞洲版。英國人在亞洲的動作比美國人晚了27年,《亞洲華爾街日報》的創刊是在1976年。
或許是贏利前景不明,英國《金融時報》在亞洲的拓展一直保持著保守的速度。而《亞洲華爾街日報》至今在香港、新加坡等9個亞洲城市設有印點,發行范圍遍及整個亞太地區。相比較來說,《亞洲華爾街日報》保持著相對快速的擴張態勢,這些年雖然在內容上獲得了非常多國際性質的報道獎,但總體來看經營情況并不樂觀,印刷點過多,成本加大拖累業績,這或許算得上一個教訓。
《亞洲華爾街日報》主編蔡翔祁稱:“報紙必須在經濟上養活自己,只有這樣我們這些新聞從業人員才能保住飯碗,實現我們的使命。《華爾街日報》及其母公司道瓊斯公司,正積極地采取措施應對挑戰。報紙的廣告也在不斷變化,同樣源自于網絡媒體的沖擊!
蔡翔祁曾經和一位管理咨詢顧問說自己很幸運投身于信息經濟,對方立即糾正:你在一個“眼球”經濟中。他的意思是說,大體來講,報紙吸引并聚積了讀者的眼球,然后把讀者群賣給廣告商。這是報紙的生存之道。因為美國報紙70%~80%的收入來自廣告,其次則是發行!秮喼奕A爾街日報》70%以上的收入來源于廣告,如何審時度勢開發新的業務模式,創立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對他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緊要問題,形勢逼人。
越來越多的信息表明,在亞洲市場,英文紙媒的日子相當局促,有的報紙干脆收縮戰線退出。不止在亞洲,在賴以存活的歐洲,英國《金融時報》的發行量呈持續下降之勢,經營狀況好轉的2004年,發行量仍在下滑。為了保住讀者拉抬發行量,英國《金融時報》砍掉了體育版,滿足讀者需求增設專欄并推出免費的下午版。此前,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英國《金融時報》集團CEO歐利華坦稱,挑戰主要來自三方面:如何保持新聞內容的速度與質量,如何結合傳統和新的手段開發新產品和服務,如何開發新的業務模式。
業界動態
PFT再演“人才空降”靈智精實兩高層閃電加盟
繼有“中國公關之父”之稱的杜孟(Serge Dumont)加盟PFT傳播集團后,9月23日,原靈智精實整合行銷傳播集團兩位高層——北京董事總經理陳智豪先生、中國區執行創意總監竇仁安先生也宣布正式加盟。至此,PFT傳播集團2005版“人才空降”已經梅開兩度。PFT傳播集團憑此可建立起一支足以與國際4A廣告公司抗衡的競爭團隊,從而實現在廣告業務上的重拳出擊。據悉,陳智豪和竇仁安將分別出任PFT國際廣告公司總裁和副總裁兼執行創意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