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乳業禁鮮尚在緩沖期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3日 19:44 中國經營報

  作者:孫晨 來源:中國經營報

  近日,被乳業俗稱為“禁鮮令”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和《預包裝特殊膳食食品標簽通則》(以下簡稱“兩通則”)是否推遲實施為業內高度關注。9月21日,記者從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獲得證實,“兩通則”將于10月1日如期實施。標準委食品處官員稱,關于液態奶是否還可以稱“鮮”的問題,國務院還在協調,現在依然還不能下
定論。

  與此同時,國務院辦公廳9月20日下發的24號文件《關于加強液態奶生產經營管理的通知》強調,自2005年10月15日起,凡在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復原乳”的企業必須在其產品包裝上醒目標注“復原乳”,以便于消費者作出購買選擇。

  兩通則、一通知的先后實施,表面看無甚異樣,實則在乳業內部卻是波濤巨浪,用一位乳業老總的話說:“這三個文件對中國乳業將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是面臨重新洗牌的變革。”

  “禁鮮令”背后的利益之爭

  為什么中國乳品業內如此高度關注這幾個文件?據一位詳解內情的人士介紹,在文件的背后涌動的不僅是以還原奶為主原料和以生鮮奶為主原料的兩大乳業陣營的較量,而且還有農業部和國標委之間的微妙磋商,但歸根結底還是利益的較量。

  該人士介紹,由于中國液態奶的消費逐年上升,于是,無論是否有奶牛基地支撐,全國各地都紛紛成立地方性乳業公司,而原本就圖謀擴張的大型乳業集團此刻也加緊了全國銷售網絡的鋪建,造成乳業競爭日益激烈。

  因為牛奶是鮮活易腐的東西,運輸加工都比較麻煩,容易使成本上升,因此有些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就不用當地老百姓奶牛產出的奶,而用奶粉還原,奶粉畢竟容易儲運而且成本也低。

  而在市場的爭奪戰中,液態奶的生產者們不惜隱瞞使用復原奶的事實而爭相冠以“鮮奶”字之名,從而引起以鮮奶為原料的生產者的強烈不滿,于是圍繞誰有資格用“鮮”字,爭端疊起。

  于是這才引出制定行業標準的主管部——國家標準委“禁鮮令”出臺,從加工食品都不得稱“鮮”的角度對所有乳品企業進行了限制,“鮮奶”從此將在中國市場消失。

  此政策一出臺,立刻引起乳業大嘩,“誰也不許叫鮮奶,豈不是模糊了還原奶和生鮮奶之間的原料差別,成本相對較高的生鮮奶企業對此大為不滿。”于是,圍繞“禁鮮”形成兩派,一是以中國乳協為首的“贊禁鮮派”,一是以中國奶協為首的“反禁鮮派”。中國乳協原屬輕工業部,在乳業中側重乳業下游特別是奶粉業務;而中國奶協則是主要負責乳業的上游,特別是飼養環節。顯然,中國乳協所代表的利益相關企業從“兩通則”中獲得了支持。

  國務院“緊箍咒”套上還原奶

  近年乳業的紅火使奶牛養殖數目也逐年增漲。而“禁鮮令”的市場導向使奶農的生鮮奶賣不過奶粉,境遇面臨危機,由于事關奶農問題,農業部開始介入了這場爭論。

  農業部一直以致函國標委、舉辦專門會議研討等方式與國標委進行磋商,試圖解決由“禁鮮令”而導致的奶牛畜牧業發展危機。

  在禁鮮令即將實施的前夕,國務院的《關于加強液態奶生產經營管理的通知》如一道“緊箍咒”將還原奶牢牢套住,同時明確了市場上生鮮奶和還原奶的差異點,僅這一點的實現就對還原奶的銷售帶來很大壓力。

  “在包裝上不注明是還原奶,是對消費者的欺詐,同時對奶農的利益也造成損害。國辦的通知下來后,液態奶的原料都必須標明是生鮮奶還是還原奶,讓消費者明明白白選擇,自然是生鮮奶做的產品好賣,從而對奶農是利好的,是對中國畜牧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好事。”中國奶協的一位人士掩飾不住這一回合的勝利,顯得頗為興奮。

  “鮮”字概念要轉移

  農業部畜牧處的一位官員向記者表示:“中國的奶牛不是太多,而是發展嚴重不足,國外人均牛奶擁有量是100千克,我國年人均牛奶擁有量是18千克,差距還很大。國務院的這一通知對奶農的利益是很好的保護,這也是國家畜牧業結構轉變的戰略性措施。”

  一位城市型乳業公司的老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生鮮奶的收購價在淡季大概每千克不到1.40元,旺季則要將近每千克2.00元,一年中總在波動。進口奶粉一般比較便宜,價格波動不大,質量也相對穩定,一般都是每噸14000元以下,按照18的比例還原成液態奶就相當于一元四角多一千克,所以成本之低是很顯然的,這是許多廠家喜歡用還原奶的主要原因,“而且每到旺季,各廠家就都開始使用還原奶,因為奶源不足啊,這是一個業內公開的秘密。因為還原奶保質期可以延長,大部分成規模的企業幾乎都會用還原奶,但是以后這樣的事情就要掂量著做了。”

  這位老總認為,國務院的通知是同樣具有強制性的,對于用還原奶的企業這不是一個好消息,“未來還原奶的使用會越來越少,國家的導向性意圖已經很明顯了。減少進口奶粉數量,振興中國的奶牛產業是大方向。”

  相對而言,現在業內對兩通則給產業帶來的影響,已經不再像當初那么敏感。一位乳業專家向記者分析,不能稱“鮮”也不要緊,消費者初期可能會不適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引導,大家也會接受的,同時“純”、“特純”、“特濃”等新概念或許會逐漸填補“鮮”字讓出的陣地。

  作者:孫晨

  (來源:中國經營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