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伊利蒙牛爭鋒旁觀者樂觀其成 乳業的亂相與真相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7日 11:27 《財經時報》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的公報顯示,2004年全國636家乳品企業中,197家虧損,虧損面31%。之前三四年的價格大戰,已經讓這個行業的利潤率由2002年的6.8%下降到目前的5.4%。這不過是表面現象。利潤率下降,虧損面加大,卻正是“大浪淘沙”的絕好時機,摧枯拉朽的淘汰賽之后,勝出者自會壯大。

  □ 本報見習記者 王婷

  1993年,當呼和浩特的“回民奶食品總廠”改制為“內蒙古伊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伊利)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想到,12年后的今天,伊利早已是中國乳業的老大;1999年,當伊利的副總牛根生出走,在一間民宅里開始創業時,他可能也沒有想到,6年后,他的蒙牛已經緊跟在伊利之后,成為行業老二。

  且差距越來越小。從銷售額上看,1999年蒙牛是伊利的1/30,2000年是1/5,2001年是1/3,2002是1/2,2003年接近了2/3。到了2004年,伊利是87.3億元,蒙牛是72.1億元。

  蒙牛可以被稱作“猛牛”,來勢洶洶,伊利當然不會小視。所以2005年8月最后一天,在呼和浩特舉辦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11次年會”,就成了雙方的“角斗場”。

  場內人:揚長避短

  這一天,伊利蒙牛各有所獲。

  伊利獨家向芬蘭維利奧公司購買了益生菌——LGG在中國5年的使用權限,這個LGG,是可添加在乳制品中的全球最著名菌株;蒙牛也拉來強援,將與丹麥阿拉·福茲公司合資建立一個“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奶粉廠”(注冊資本1.8億元人民幣、年產量逾2萬噸),這個阿拉·福茲,在乳業中世界排名第二,歐洲排名第一。

  兩筆交易,無論伊利還是蒙牛,都在補自己的“短板”。

  2004年,在乳業企業的液態奶、冷飲和奶粉三大主營業務上,伊利已經實現全部奪冠的業績。但其酸奶產品和業界老大光明比較,仍有很大差距。

  目前光明酸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60%左右,而伊利不到10%,甚至還不及蒙牛的市場占有率。

  而從利潤上來看,酸奶的毛利率最高,可達45%以上。伊利和蒙牛擅長的液態奶中的UHT(高溫滅菌)奶的毛利率為30%左右。另一種巴氏消毒奶的毛利最低,低于30%。

  伊利此次“獨家引進”的益生菌LGG技術,多應用于酸奶領域。伊利瞄著酸奶老大光明,眼角也捎帶著蒙牛。

  蒙牛就直接得多。相比液態奶、冰淇淋業務,奶粉一直是其業務短板,只占到其營業額的4.3%,市場占有率還不足1%。之前,伊利已在奶粉業上做到全國最大,2005年上半年,其奶粉及奶制品貢獻了6.59億元,奶粉在其中占據了96%,奶粉同比去年的增長率超過了40%,加上奶粉一直以高附加值、高營養含量著稱。蒙牛當然不甘人后。

  場外人:樂觀其成

  伊利蒙牛場內斗法,旁觀者樂觀其成。這其中,最高興的是呼和浩特的地方官員。據統計,2004年該市的生產總值為600億元,其中,乳業的貢獻達到了115億元。伊利和蒙牛,從2000年至今,已分別為呼市繳稅總計超過13億元以及3億元。

  伊利領跑,蒙牛追得更快,這個在中國聲名甚至不及包頭的草原城市,眼見著地方財政的“奶水”越來越多,“中國乳都”一名,由此而來。

  呼和浩特處在北緯40-47度之間,屬于世界上公認的優質奶牛帶內。在這個奶牛帶里,早已催生了英國、法國、荷蘭、美國和加拿大等乳業強國的乳制品工業區。乳業自然成為該地區的傳統行業。

  2000年,該市就提出“奶業興市”的口號。至2004年,這個僅140多萬市區人口的城市,奶農戶已有上百萬,奶牛頭數也達58.2萬頭,鮮奶產量達到159萬噸,居全國之首。

  伊利和蒙牛,行業的老大老二都立足于呼和浩特,他們的爭斗,也就變成了呼市“內戰”。對呼和浩特來講,這并非壞事,乳業亂世,其實前途已然明朗:大者愈大,強者愈強,泱及的是那些小企業。

  企業混戰:大勢不亂

  與伊利、蒙牛近幾年來賺得盆滿缽溢相比,其他企業也就沒有那么幸運。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的公報顯示,2004年全國636家乳品企業中,197家虧損,虧損面31%。之前三四年的價格大戰,已經讓這個行業的利潤率由2002年的6.8%下降到目前的5.4%。

  面對如此亂世,各大跨國企業——如荷蘭的菲仕蘭、帕瑪拉特、美國卡夫、英國聯合利華等外資企業或選擇暫時退出大陸市場,或選擇以其他方式留下來。

  本土的乳業大亨看起來日子也并不好過。從伊利公布的半年報中看,其最大業務——液態奶的毛利率比上期報告下降了3.34個百分點。蒙牛雖一直秉承低價策略,但毛利率也從25%下降到22.4%。

  這不過是表面現象。利潤率下降,虧損面加大,卻正是“大浪淘沙”的絕好時機,摧枯拉朽的淘汰賽之后,勝出者自會壯大。

  而伊利蒙牛,正在這里面的第一軍團。目前,伊利已經建成了橫跨北中國的最大奶源帶,并擁有可控奶牛65萬頭、基礎母牛約50萬頭,日收奶量超過5000噸。蒙牛也先后以獨資或合資等方式,在全國各地共建生產基地近30處。2004年日收奶量4500多噸,年收奶量150萬噸,2004年發放奶款30多億元。

  跟在后面的光明、三元、三鹿們,正在形成第二梯隊。三元坐鎮北京,三鹿依托河北,其中最可能成為呼市雙雄對手的光明,卻因為沸沸揚揚的“回爐奶”、“毒奶”事件,陷入了危機公關漩渦,大傷元氣。

  固守北京市場若干年的三元,也已經顯示出了疲態,自前年9月正式上市以來,就一直在不斷地發布業績預警提示性公告。終于在2004年,三元股份年報首次報虧,虧損金額達1.258億元,凈資產收益率為-16.05%。

  難以抽身的“第三梯隊”,已經有不少淪落至為伊利、蒙牛這類大型企業,作邊緣產品的OEM(貼牌加工)。除此以外,它們便難以生存。此后,這個趨勢將更加明顯。

  牛根生如是說,“在全球化競爭中,中國乳業已經掌握了立于不敗之地的‘殺手锏’,它本身已經是一頭雄獅,所以,無論‘誰來了’,還是‘誰走了’,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軌道從容前行。”

  他說的“從容前行”者,除了蒙牛之外,當然還有他的老東家伊利。

  乳業雙雄會

  伊利和蒙牛,都是中國超市里的名牌。但是潘剛的名頭,比起牛根生來,就小了許多。這正是兩家公司個性的體現。

  無論是潘剛,還是已經落馬的他的前任鄭俊懷,帶給伊利的風格總是“穩健”,從1993年改制,1996年上市,一直做到中國乳業老大之后,伊利的發展歷程雖有波瀾,卻總體平穩。

  它的起步依靠的是奶源,發家依靠的是和利樂的合作。依靠“常溫奶”戰略做上頭把交椅之后,又把冷飲、奶粉的市場份額逐步攬入懷中。

  蒙牛則不同,這和牛根生的個性如出一轍。蒙牛善于利用事件營銷,先后向奧組委捐款1000萬元,慶祝奧運會的成功申辦;提出“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口號;奪得央視標王;贊助紅遍全國的“

超級女聲”節目。2005年上半年,蒙牛的廣告宣傳費用就達2.487億人民幣。

  蒙牛系統的營銷策略和牛根生樸素的歌謠前后呼應,那個富有感染力和傳播性的歌謠唱到:一家一戶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一戶兩頭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戶三頭牛,三年五年蓋洋樓;一家一戶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還要牛。

  正是在這樣的歌謠聲中,蒙牛疾追,并且越來越迫近伊利。

  在公開場合,牛根生喜歡把伊利稱為“老大哥”,但他也不諱言蒙牛的目標就是超越伊利。蒙牛追伊利,伊利斗蒙牛,將在未來的乳業格局中,成為主旋律。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16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