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農信聯社20億亂賬迷霧 千萬損失彈指一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7日 10:48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胡朝暉 近日,有知情者向記者舉報,哈爾濱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哈市農信聯社)主要負責人存在一系列違法亂紀事實,并可能給國家造成損失累計已達20多億元。 “我們在2003年就向中紀委反映,2003年7月9日,黑龍江省紀委根據中紀委的指示成
9月14日,記者聯系到原“709專案組”有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專案組接手幾個月之后,該案就移交給了哈爾濱市紀委,因此他對后來的情況并不了解。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他含混地承認被舉報人“有問題”。 另據記者了解,被舉報人目前正在接受離任審計,而針對所舉報的問題,目前各級主管及紀檢部門還沒有任何公開的說法。 爛尾樓作價近億償債信用社甘當“冤大頭”? 對居住在哈爾濱市景陽街上的市民來說,街邊矗立著的一幢爛尾樓已經成為一個并不光彩的地標。“停工至少也有四五年了,聽說起初是想蓋娛樂城。” 然而2004年11月,這幢破敗的爛尾樓的一部分卻被開發公司——聚興城市建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以每平方米4000多元的價格抵償給哈市農信聯社下屬的阿城信用合作社,用以償還其欠阿城信用社8000多萬元的債務。而知情者告訴記者,這一地區同類房產價格大約只有每平方米2000多元。 資料顯示,聚興城市建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是哈爾濱聚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興公司),該公司成立于1992年,下有7家子公司,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業。 1993年至1998年,聚興公司下屬7家子公司分別在哈市農信聯社下轄的阿城、城郊信用社貸款累計8000多萬元。截至目前,聚興公司及其關聯企業欠阿城、城郊信用社貸款本息合計已達1.7億多元。其中所欠阿城信用社款項已占其不良貸款總額的32%。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記者掌握的資料,聚興公司由于經營決策失誤等原因,早在1997年已陷入經營困境。1997年,在聚興公司無力償還貸款利息的情況下,阿城信用社與公司協商,將1400多萬元利息轉為本金,與其簽訂1400萬元貸款協議。然而就是在此背景下,1997年6月、1998年年初阿城信用社又分別向聚興公司貸款500余萬元和200萬元,最終導致目前累計近2億元的損失。 哈市農信聯社一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根據信用社內部管理規章,像阿城這樣的下級信用社只有100萬元以下的放款額度審批權。但阿城信用社發放給聚興公司一家的貸款本金就達數千萬元,而且單筆大都遠遠超過100萬元。時任哈市農信聯社主要負責人的何某不可能對此毫不知情。 更蹊蹺的事情還在后面。 2004年11月,聚興公司同阿城信用社達成一紙協議,協議規定,以債務人一處房產(已被當地政府確定為爛尾樓)的一部分作價8000多萬元抵償所欠債權人債務。 哈市農信聯社相關人士介紹,根據信用社內部管理規定,抵償資產在10萬元以上或損失在5萬元以上的資產抵償方案都必須經過信用社抵償資產小組會議討論。但阿城信用社8000萬元債務抵償協議根本未提交抵償資產小組審批。 而據記者掌握的資料,聚興公司其實尚有其他不動產,價值近1億元。令人費解的是,阿城信用社偏偏看上了一幢爛尾樓。 高價工程三易其手千萬損失彈指一揮 哈市農信聯社的蹊蹺事還遠不止這些。 據知情者透露,1998年,哈市農信聯社下轄城郊信用社計劃蓋辦公樓,選址在哈爾濱市西大直街繁華地段,并與開發商簽訂了合同,工程預算大約2800多萬元。 然而,在開發商已打好地基準備施工的時候,哈市農信聯社有關領導表示,城郊辦公樓要重新選址,因為現在的選址位置不好。無奈之下,城郊信用社只得重新選址經緯二道街再建(現辦公地址)。為此,城郊信用社僅賠付給開發商違約金即達300多萬元。有意思的是,地址換過之后,開發商也另尋到“高人”。這一次,在有關領導授意下,信用社立即向新開發商支付工程款項500多萬元。 然而,500多萬元并未使工程快馬加鞭。這幢辦公樓真正動工已經是2002年的事,并且開發商也三易其人,變成了一家名為東安的房地產公司。工程竣工核算,辦公樓總造價高達1億元,足足是當初預算的3倍有余,平均每平方米近6500元。而據記者了解,目前其周圍現房售價也不過每平方米6000元——城郊信用社此前支付給第二任開發商的500萬元預付款也不知所終。 “專案組”神秘撤離被舉報人無果離任 “哈市農信聯社更有其特殊的歷史淵源。”哈市農信聯社一位老職工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1996年5月之前,哈市農信聯社由中國農業銀行負責管理,“一套人馬、兩個牌子”。農行內設信用合作處,信用社的事務主要由合作處處長負責。1996年6月,農行同信用社“分家”,信用社暫由人民銀行代管。而在信用社的內部則成立了農村信用社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信用社業務主要由該辦公室副主任負責。2000年,黑龍江省信用合作協會(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前身)正式成立,并成為哈市農信聯社的上級單位。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短短4、5年內哈市農信聯社幾度變身,主管單位也多次變遷,但是哈市農信聯社的主要負責人始終沒有變化,任職時間前后長達10余年。 或許正是監管單位的頻繁變動給了這位負責人巨大的“活動“空間。根據知情者提供的資料,10余年間,哈市農信聯社與其相關的各種損失可能已經高達20億元。 對這位負責人來說,真正感受到監管的壓力可能還是始自“709專案組”成立。 據知情者透露,2003年9月,“709專案組”成立之后不久,這位負責人曾專門就舉報人列舉的有關事實向當地一家律師事務所咨詢。 其后的2003年10月,專案組對該負責人執行“雙規”。但“雙規”僅僅4天之后,情勢急轉直下,出乎所有人預料。 據知情者透露,2004年4月,在專案組沒有任何結論的情況下,大批調查人員先后撤離了原辦公地點,只有3人留守。到了7月26日,專案組辦公地點已人去樓空。 據記者了解,哈市農信聯社這位負責人已經離任,信用社新領導也已經到位。但對前任負責人離任的原因和未來去向,相關部門沒有給出任何解釋。 本報將繼續關注事態的進一步發展,請讀者留意后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