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同乘一條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2日 01:01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程凱 4年前,紐約世貿大廈在“9·11”恐怖襲擊中轟然倒下,同時倒下的還有美國本土安全的神話。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感慨,“我最害怕不確定性”,成為新千年人類揮之不去的咒語。
4年后,“卡特里娜”颶風襲擊了美國密西西比,再次吹醒了世界對于“不確定性”的認識。美麗的新奧爾良城由“天堂”變成“失樂園”,根據最新預計,浩劫的死亡人員逼近萬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千億美元。 上月臺風“麥莎”登陸中國,氣象專家預測“將給北京帶來10年未遇的暴雨”,最后“麥莎”卻成了“沒啥”。國內預報對“麥莎”測不準,美國科技對“卡特里娜”也估計不足。在不可預測的“天災”“人禍”面前,誰還能夠堅持人類的傲慢? 人類自誕生起就從來沒能擺脫“不確定性”的影響,相反是在不斷克服“不確定性”中創造了文明。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原則”說:“不確定性”只能減小卻不能消除。減小“不確定性”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放棄傲慢,承認不確定的存在,這也是全球化時代的行為準則。 目前看來,“卡特里娜”吹亂的不 僅是美國經濟步伐,還加劇了“全球化”時代以來的第一場石油風暴。油價持續走高,全球經濟放緩,衰退可能不斷增加。 摩根斯坦利的經濟學家羅奇認為,在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制造業供應鏈中”,“如果高油價削弱了美國的消費能力,中國出口同樣會隨之放緩,并將最終波及韓國、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卡特里娜”再次印證了全球化風潮下各個地區的相互依存性關系,不僅中國經濟需要美國消費的拉動,美國經濟的增長也要依靠中國市場越發強大的制造能力和迅猛增長的的消費能力。高油價時代,中美關系應是越來越緊密,而非相互遏制。 不僅中美,所有國家間的交往都應遵循“全球化”時代的原則。正在加拿大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9日上午與加拿大總理馬丁共同宣布“把中加關系提升為戰略伙伴關系”,中加雙方將拓展經貿合作領域,在能源資源領域構建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加強溝通和協調。 同時,世界也對中美元首即將進行的會面充滿期待,因為雙方誠摯的會晤將極大消除雙邊關系的不確定性和由此帶來的經濟問題。在高油價時代,美國應該消除“敵意”和“傲慢”,因為中美實際坐在“經濟全球化”的一條船上。 由此回顧“中海油競購優尼科”事件,美國人不僅缺乏大國氣度,更缺乏對“全球化”的智慧。一個在能源上感到安全的中國,將更加穩定發展經濟,才能對于世界和美國經濟長期利好。因此,在能源問題上,美國應該給予的是合作和幫助,共同消除世界能源市場的不穩定因素。 除了石油,美國在紡織品全球化上的態度更加“短視”。如果純粹是貿易保護主義,美國傷害的是消費者和美國的整體經濟;如果純粹是政治遏制主義,美國傷害的就不僅是中美關系,更破壞了“全球化”時代經濟發展合作的規則。 認識到“不確定性”的存在,也能強化中國談判者的信心。6月20日,《中華工商時報》刊出分析文章《中歐模式留下底線》,提醒中國在中美紡織品談判上應該強硬。可喜的是上周已有商務部官員公開呼應,表示“中歐談判的結果將是中美談判的底線”。 美國盡管強大,卻沒能戰勝一場颶風,這就是蔑視“不確定性”結果。在紡織品問題上,美國應該看看歐盟的教訓:曼德爾森一度忘記了“不確定性”,但8700萬件滯港的中國紡織品卻砸了他的腳。美國不也正在搬起一塊危險的大石頭嗎?(12D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