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醫藥企業 增長背后的隱憂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9日 12:06 《中國投資》

  ○ 本刊記者 陳蕾

  醫藥企業迎來了好消息。

  8月1日,國資委公布了醫藥、機械、冶金、建材四大行業國有重點企業上半年利潤情況。與1至5月統計數據相比,都呈現出保持速度與效益同步增長的良好勢頭。醫藥業產銷率
穩步提高,實現利潤增長20.8%。

  然而,在醫藥行業整體利潤增長的同時,還要看到,23戶重點醫藥企業的經營仍不容樂觀。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上半年,23戶醫藥企業國有重點企業產銷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從規模看,23家重點企業約占整個醫藥行業的1/3,但盈利能力顯然不是很強。從增長速度看,23家重點醫藥企業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1.4%,低于全行業21.18%的增幅,與全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9.84%相比,23家甚至出現了0.8%的降幅,可見重點醫藥企業的經營狀況仍有待改善。

  增長不等于實力

  “受宏觀經濟趨緩及醫療改制的影響,醫藥企業的利潤受到影響有所下降。雖然醫藥行業的市場空間大,但利潤開始趨薄也是事實。盡管行業的整體表現相對來說還算可以,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天一

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陸照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醫藥行業利潤雖然增長,但國內醫藥企業用于投資研發的力量太少了,這對醫藥企業來說并不是件好事。

  事實上,我國醫藥行業從2000年開始,利潤開始進入一個相對趨緩的階段。

  2000年到2003年,我國醫藥行業收入和利潤增長態勢基本比較平穩,這四年間我國醫藥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的平均增長幅度為18.97%,利潤總額的平均增長幅度為26.78%。進入2004年,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煤電油運供應緊張和產品價格下滑的影響,我國醫藥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尤其是利潤總額增長幅度明顯減小。

  2004年1~10月份,醫藥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7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77%,已經低于2000年到2003年間的最低增長水平。

  廣西一家即將上市的醫藥企業的副總經理劉先生告訴記者,雖然中國醫藥行業增長速度很快,也有一定的利潤空間,但并不意味著中國醫藥行業已躋身于世界醫藥強國。恰恰我們會為眼前的短期增長優勢而感到“憂慮”。這是因為很多企業為追求利潤而重復生產,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很少,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是很危險的事情。長此以往,很可能更多的醫藥企業遇到的是涉及知識產權的訴訟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國 5000多家醫藥生產企業中,幾乎90%為小型企業。2001年,國家500強大型企業中醫藥企業只有25家。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統計,2001年年銷售額過50億元的醫藥企業只有2家,過 20億元的有10家,過10億元的有23家,過億元的有250家左右,其數量還不到醫藥商業企業總數的4%。雖然經過幾年的發展醫藥企業有了很大的市場空間,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在我國5000多家醫藥生產企業中,大部分企業名牌產品少,品種雷同現象普遍。以生物制藥為例,僅α-干擾素就有深圳科興、沈陽三生、安徽安科、天津華立達等10多家生產,IL-2則有9家生產。又如中藥,牛黃解毒片全國竟有150余家企業生產。還有一些新產品,如克拉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復生產、盲目擴大現象也十分突出,生產企業都在50家以上,以致這些新產品供大于求。而像維生素C等老產品也出現盲目擴大生產規模的問題,導致產品價格一降再降,甚至處于虧損邊緣。

  山東濟南新昌醫藥公司董事長劉新德向記者表示,中國醫藥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技術人員和高科技方面都落后于國外,無論是從硬件到軟件都不是很強。在國外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可能是企業利潤的27%,而在國內可能連2.7%都不到,那么這種情況下仿制或利用別人的技術確實成為一個捷徑,利潤回收期又短。企業也只看到眼前一點利潤。

  難以為繼的增長之路

  “我認為中國的醫藥企業不應該急于做大,而是要做強。”陸照鴻分析說,從目前情況來看,很多醫藥企業的產品都是依靠國外的技術,或依靠仿冒,但從長遠來看,這顯然不是一條可以長久通行的路。

  “的確是這樣。”劉新德說,只有先把主業做強,做實,然后再考慮做大的問題。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的優勢,缺少自己的核心產品,做大不一定就會有利潤。如果完全是依靠國外的技術,企業想做大面臨的難題會更多。

  雖然中國醫藥企業的增長速度很快,發展規模也比較快,但真正和國際醫藥企業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發展速度及其盈利空間,仍然很小。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醫藥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不過這種進步更多地體現為量的增長,和世界醫藥強國相比,我國醫藥產業仍存在技術水平低、研發能力薄弱、企業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

  對此,哈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存周認為,我國醫藥工業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突破和化解,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組織結構分散、技術水平偏低、競爭無序的局面,長期得不到根本改變。由于原始積累不足,研發投入嚴重短缺,新藥創新能力相對滯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十分匱乏,導致我國醫藥工業經濟長期處于低利運行狀態。

  資料顯示,1978~1997年的20年間,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7.5%,高于同期全國工業發展速度達4.4個百分點。2002年上半年全國醫藥工業完成總產值1535.2億元,同比增長20.76%,工業增加值454.6億元,同比增長16.7%,增幅僅次于電力、煤炭與機械。通過大規模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目前我國已成為原料藥出口大國。在全球2000余種原料藥產品中,我國可生產1500種,生產量達45萬噸,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撲熱息痛、青霉素、維生素C等品種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在國際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此之外,我國已能生產各種制劑品種、規格4000余種,中成藥生產量30萬噸,品種、規格達8000種。各類醫藥產品的迅猛發展,為我國醫藥工業加速國際化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我國醫藥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國際醫藥強國相比,我國醫藥工業企業仍處于弱勢群體地位,經濟總量較小和技術水平偏低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因此,目前我國醫藥企業的發展主要體現為“量的增長”,缺乏“質的飛躍”。

  一位長期關注醫藥行業的分析師表示,量的增長在表面看來,也是一種增長,但如果沒有質的飛躍或突破,這種增長是很難持續的,尤其是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同,對現在的一些醫藥企業的仿冒產品具有很大的殺傷力。

  沒有人可以否認,在新藥的研制與開發上,需要的是幾年甚至數年的時間。

  從新藥的研究與開發來看,開發一種新藥,一般耗時10年左右,在西方發達國家耗資約需5~10億美元,我國至少也要2~5億人民幣。但我國專用于新藥開發的資金每年只有1000~2000萬人民幣,加上制藥企業自身投入的資金總計也不到醫藥工業產值的1%,新藥研制投入嚴重不足,直接導致新藥的創新研制能力及制劑水平低下,創新藥物很少。

  “中國的企業并不是不愿意把資金用于技術研發投入進去,其主要原因在于利潤回收期太長,甚至投入進去的研發資金,如項目不成功就無法回收成本。有些醫藥企業并不是資金不足,其它以仿制藥品為主的企業,不但節省大量的研發資金,甚至還會在市場獲得更多的利潤份額,這勢必會影響到企業用于研發力量的積極性。”上述劉先生向記者表示。

  目前,我國仍主要以引進仿制為主。這種狀況導致了市場競爭的進一步惡化,使企業無法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從而限制了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不過,這種技術上的限制,并未徹底讓中國的醫藥企業停滯不前,醫藥企業之間的重組趨勢越來越明顯。

  2004年中國醫藥企業100強與2003年中國醫藥企業100強相比,我國醫藥企業大集團和醫藥大企業正在不斷地發展壯大。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化和行業結構的調整,重組做強是醫藥企業的必然選擇,如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陜西東盛集團有限公司等,他們通過聯合、兼并、重組實現超常規的資源聚集,并通過整合促進產業跨越式發展。

  不可否認,中國醫藥企業的發展有了巨大的變化。然而,仔細觀察,在這種經濟增長的背后,中國醫藥企業正面臨著一個新的轉折。

  知識產權:增長背后的“殺手”

  7月23日,在一次產業研討會上,專家預測,未來5年中國醫藥產業整體將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到2009年,產業規模將由2004年的3476億元增長到7100億元。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五大醫藥市場。

  利潤增長了,市場空間拓展了,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醫藥企業的生存旅途上卻有了越來越多的阻礙。

  入世以來我國醫藥生物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適應了國際發展趨勢與要求,但在人們的認識上仍然存在著某些誤區。我國醫藥行業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以年均17.5% 的速度增長,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也高于世界主要制藥國的發展速度。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十大醫藥生產國和原料藥出口國之一。然而這樣的增長速度和知識產權的發展速度顯然很不適應。

  劉新德分析說,其實很多醫藥企業都意識到了知識產權這個問題,而且國家也鼓勵技術創新,但為什么很多企業還維持現狀?一是因為投入周期過長、市場變化過快會影響到企業的盈利;二是政策上的變化,對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可能存在很多變數;三是現在的企業即使依靠國外的技術支持,或依靠仿冒產品也能獲取更多的利潤,為什么還要投入資金用于研發?更何況投資越多風險也就越大,這些問題,都是一些醫藥企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以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早在2004年該公司就獲得了SFDA核發的“注射用派拉西林鈉舒巴坦鈉”新藥生產批件。按理說,既然獲得了生產批件,當然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展生產銷售了。然而,直至今日未見北京雙鶴生產銷售這個產品。為何?有專業人士指出,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企業準備生產的產品都存在有侵犯別人知識產權保護的隱患。

  根據中國專利法律規定,雖然北京雙鶴獲得了SFDA核發的生產批件,但只要實際生產就在客觀上侵犯了威爾曼藥業的專利權。不但北京雙鶴生產該產品構成侵權,而且銷售或使用北京雙鶴生產的該產品的醫藥經營企業和醫院,同樣也構成侵權。

  有專家分析說,2004年全球制藥行業專利申請數量統計顯示,美國為44246件,而中國僅為1782件。這一方面表明我國醫藥產品96%以上均為仿制品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醫藥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亟待提高。

  近年來跨國藥企業紛紛加快了在華戰略調整,著名跨國公司紛紛將高端研發逐漸向中國轉移:諾和諾德、阿斯利康、禮來、葛蘭素史克、羅氏等在中國建立的研發中心已投入運行,全球排名前5位的跨國制藥公司輝瑞、強生、諾華、賽諾菲-安萬特等最近也宣布將在中國籌建研發中心。外資企業的入主,不僅僅是市場份額之爭,從某種角度來看,中國醫藥行業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也將更為嚴峻。

  中國的醫藥企業目前實際上面臨著雙重壓力。第一重壓力是藥品關稅進一步降低,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第二重壓力是來自國內醫改,國家基本

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藥品價格連續政策性下調等,都給醫藥行業的盈利能力帶來了不利影響。雙重壓力將加速我國醫藥行業的分化趨勢,同時也使醫藥企業加大資產重組力度、增強核心
競爭力
的進程更顯緊迫。

  在雙重壓力之下,中國醫藥企業利潤增長的背后,更有一種困惑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