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美信:孤獨的探路者 外資選擇慢慢滲透裹足不前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4日 11:59 經濟觀察報

  本報見習記者 張衍閣 北京報道

  在中國醫藥零售市場,美信醫藥國際連鎖(Medicine Shoppe Inc. ,以下簡稱美信)顯得躊躇滿志。“美信于2002年進入中國,2002年9月在深圳開設第一間加盟店,至今年7月底在全國已有96間加盟藥房。” 美信醫藥國際連鎖中國總部行銷暨商品部經理顏文說。

  “孤獨的探路者”——要形容美信在中國醫藥零售市場扮演的角色,沒有比這個詞更合適的了。然而屈指數來,截至目前,外資醫藥零售企業真正意義上進入中國的,美信是第一家,目前也僅此一家。

  美信從深圳總部長驅直入到福州、南京、長春、北京等中國一線城市,美信的這種擴張速度似乎并沒有引起中國本土同行的足夠擔心。實際上,2004年12月11日中國的醫藥零售市場全面開放甚至沒有讓德威治大藥房副總經理劉奇峰感覺到有什么壓力:“中國醫藥零售市場狹小,甚至都根本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外資怎么可能會大規模進來?”

  “是有不少外資醫藥零售企業來中國考察,與中國的藥店洽談合作,但是最后都是轉了一圈又回去了,不見有實質性的動作。”中國醫藥行業協會副會長朱長浩告訴記者。

  關口大開,外資為何裹足不前?

  謹慎邁步

  作為全球最大的特許經營藥房品牌,美信進入中國之前,對中國市場進行了長期的考察。僅與海王星辰的談判就費時近5年。

  2002年9月,海王星辰與美國投資公司Pacific Gateway 合資成立美信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負責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美信藥房的拓展,被授權使用美信的

商標和經營管理技術。美信與Medicine Shoppe Inc.是特許經營被授許人與授許人之間的策略伙伴關系,由海王星辰控股。但彼時中國醫藥流通市場尚未開放,坊間也不乏對其合資模式的質疑。這也印證了美信進入中國市場的決心。

  根據加入WTO在醫藥流通業所做的承諾,中國在2003年1月1日開放藥品的

零售業務,可在5個經濟特區和6個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設立中外合資零售企業,在北京和上海,合資零售企業的數量各不超過4家,在其它城市數量各不超過2家。在2004年12月11日,取消對外資參與傭金及批發服務和零售服務的地域、股權、數量限制,取消對外資參與特許經營的所有限制。

  自2002年9月起之后的9個月內,美信并沒有拓展自己的加盟店,只是把大股東海王星辰的7家店轉型成美信的模式。“這段時間主要是在做整個操作和盈利系統的本地化工作,在摸索怎么樣讓美國模式的美信適應本土化的發展。” 美信中國總部行銷暨商品部經理顏文說。

  就在2003年,藥品分銷領域也有外資進入的消息傳來。5月份,永裕新興藥品公司高調亮相。該公司是經中國商務部批準的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藥品分銷公司,由瑞士裕利集團的裕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新興醫藥科技發展總公司組建。雙方共投資1.2億元人民幣,中方占51%的股份,外方占49%的股份。這是外國投資第一次進入中國藥品分銷行業。

  但隨后不久該公司就步入低調,1年多的時間之內在醫藥流通領域建樹寥寥。“水土不服。”分析者們眾口一詞。廣州時普醫藥信息有限公司總裁任光會指出:“歐美的醫藥巨頭一般都只在本國經營,很少跨出國門。比如美國,他們90%的藥都是由藥店銷售,并且在步入老齡化社會之后,藥品的需求增加,他們本國的市場還遠未飽和,去海外發展的要求并不強烈。”在他看來,這些醫藥巨頭們并無海外經營的經驗,就算在早已開放的拉美市場,他們也鮮有進入;而各國不同的醫藥管理體制則是他們跨出國門的另一障礙。

  全球綜合性市場營銷服務公司尤尼森營銷咨詢公司最新市場普查顯示,今年上半年,有外資介入或由外方管理的零售藥店的比例微乎其微:廣州為5%,上海僅有2%,而北京則低為2%。

  中國醫藥行業協會副會長朱長浩說:“中國藥品市場是一個奇怪的市場。”為此,國外醫藥巨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合資的形式。這種利潤分享體系顯然可以整合雙方資源,有利于快速占領市場。

  “奇怪”的市場

  與國際慣例不同的是,中國的藥品分銷渠道是以醫院為主力的。醫藥業內一個通行的說法是,中國藥品市場的80%-85%份額被醫院占據。

  “就是這不到20%的份額也在不停地被壓縮,比如說處方藥憑處方銷售的制度,名義上看來是平等的,但是事實上醫院的處方根本不可能流入到藥店。” 德威治大藥房副總經理劉奇峰憤憤不平。

  在劉奇峰看來,中國的藥店的競爭也還處于低水平的價格競爭階段。2000年德威治大藥房籌建成立時,中國

藥價虛高的問題正成為眾矢之的;2002年3月,德威治大藥房的第一家店開張,打出了“北京市第一家平價藥店”的旗號,迅速在北京掀起了藥品的降價潮。憑借較低的價格,德威治迅速在北京闖出了一片天下,至今已經開出了22家分店。

  但是3年過去了,中國的藥店能夠吸引消費者眼球的競爭策略仍然是降價。近日天天好大藥房的藥品降價又在北京藥品零售市場掀起了一陣波瀾。

  “中國目前已有零售藥房20余萬家,并且絕大部分的藥房經營模式雷同,缺乏核心競爭力,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2004年僅有20%的藥房贏利,許多藥房面臨虧損甚至倒閉的困境。”中國醫藥協會一份報導指出。

  “在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外資選擇在這個時機進入顯然是不明智的。”劉奇峰說。

  事實上,劉奇峰認為,除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的地方保護問題以及多頭的管理體制問題等都會對外資醫藥零售企業的進入構成很大的障礙。據他透露,也曾經有德國等國家的外資企業找到德威治,要求合資經營,但是自己不派出管理者,也是出于外籍管理者很難應對復雜的中國市場的考慮。

  盡管如此,美信還是對中國市場有著美好的愿景。“美信藥房提供的是全面的專業藥房健康照顧,例如健康資訊、慢性病患照顧、疾病暨療效的跟蹤等。”顏文說。但是讓到藥店單純就是為了買藥,并且只相信大醫院的中國消費者建立起對藥店服務的信任和依賴顯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作為第一家倡導專業藥房理念的連鎖藥店,要培育自己的市場,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美信不得不首先扮演一個布道者的角色。

  顏文相信,眼下藥店競爭激烈之時,正是行業整合之機。在本土藥店在價格戰中敗下陣來的時候,美信則正好可以伺機擴張。“我們計劃在2008年在全中國發展加盟店500間。”她說。

  未來

  “外資藥品零售企業不可能在中國剛開放的時候就涌進來,這也無利于長遠發展,”北京豐科城醫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牛正乾指出,“他們會選擇慢慢滲透的方式。”

  顏文對美信的前景充滿樂觀。美信方面認為,中國的醫藥零售市場保持著平均每年18%的增長。

  有此判斷的顯然不止美信一家。今年1月,永裕(香港)醫藥有限公司悄然與上海康健進出口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永裕(上海)醫藥有限公司,裕利集團持股永裕上海80%,成為中國首家外資絕對控股的醫藥商業企業。

  3月份,由臺灣統一超商與麗珠醫藥集團合資成立的康是美連鎖藥妝店,正式殺入廣東市場。這種兼營藥品、保健食品、彩妝保養品、日用品等四大類商品的藥妝店又一次對傳統藥店提出了挑戰。同時,關于沃爾瑪和家樂福等零售巨子在申請醫藥零售牌照的消息也不絕于耳。

  “中國市場還處于專業藥店的理念推廣和市場培育階段,等中國的消費者接受了他們的那一套理念,中國的藥店必然隨之改變經營方式,改變過后,他們應該就會展開收購、合并,”劉奇峰說,“只是現在時機還不成熟。”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