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基本面沒有變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2日 09:34 第一財經日報 | |||||||||
如果僅僅是因為要讓“一般老百姓”都買得起房,就讓整個房地產市場做“陪嫁”,最終受害的將是中國的房地產業,得益的是各種海外游資和投機炒作資金;廣大民眾所獲得的也只是一些眼前利益 金學偉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一共出現過兩輪高潮。第一輪高潮起于在80年代末,其峰值從南(廣東、深圳)到北,依次出現在1992至1994年間。這輪高潮表現出極強的投機性和沖動性,類似于1992年5月滬深股市全面放開股價,取消限價交易后上證指數一飛沖天,激情動蕩卻少有理性思考的力量。 而2000年前后出現的這輪高潮,卻帶有更多理性思考的力量。其最好的旁證之一是,直到2002年,幾位近年來唱得最響的房地產大腕、名嘴,依然在媒體上大談特談房地產開發投資以及買房的風險。而更多的開發商與投資商在加大對房地產投資前,就對我國房地產前景作過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代表著資本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全面覺醒。因此,這輪房地產牛市的興起,理性力量占據著主要成分。只是到后來,因賺錢效應所致,有越來越多的投機者涌入,才造成了一些泡沫。 雖然我國房地產市場已進入了調整期,但影響中國房市的一些重大的基本面因素并不會隨之而消失。這些因素歸納起來,表現為四對矛盾。 一是中國乃至全球性貨幣過剩,以及由此帶來的通過房地產投資,實現貨幣保值增值的需要,和人均土地資源相對稀少的矛盾;二是占我國人口總數10%的高收入者,擁有大量的金錢與財富,這是貧富差距的矛盾。三是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源源不斷的居住需求的矛盾;四是一般工薪階層所能接受的房價和土地批租制下房價居高不下的矛盾。 這四對矛盾決定了本次房地產調控的形勢遠比上世紀90年代復雜得多,調控的目標任務也不能簡單地如部分專家學者倡導的,將房價降到讓一般老百姓買得起的程度。而是要把廣大民眾的眼前利益和長期利益結合起來;把實現居者有其屋,體現社會公平,和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長治久安結合起來。 從這一角度出發,簡單地提倡把房價降到讓一般老百姓買得起的程度,不僅眼前難以做到,也會對民眾的長期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害。 從現實角度看,雖然我國房地產市場已進入調整,但只要影響中國房市的一些重大因素仍在,建立在這些因素之上的人們對中國房地產業的基本判斷,以及資本對中國房產與地產的角逐,就不會出現根本性改變。近幾個月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的一系列現象,比如在房價下調時,地價卻大幅上漲;在一片宏觀調控聲中,一些境內外集團資金并未撤離,只是作了一些小小的策略調整,變換了一下重點方向;一些海外投資基金正在趁調控之際,加大對中國房地產的投資和布局。這些都足以證明,過去幾年促使大量資金涌入中國房市、地市的基本因素,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人們對中國房市前景的基本判斷,并沒有因房地產市場的調整而改變。 在這一背景下,如果真把房價達到讓一般老百姓買得起的程度,最終得益的將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是這些集團資金以及各種各樣的富有人群。 道理很簡單,在人均土地擁有量很低以及土地批租制這雙重因素影響下,我國的房價無論多便宜,都無法便宜到部分專家學者津津樂道的房價等于家庭年均收入的3~6倍——即使是各地政府為低收入家庭開發的經濟適用房,目前其總價也都超過家庭平均年收入的6倍。而且這還是政府動用了很多資源,提供了很多優惠條件后產生的房價。 從歷史角度看,2000年時的房價也許是最便宜的。當時加權平均計算的每平方米房價,約相當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1~13倍。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承認2000年時房價是最便宜的,那就等于證明了,在土地批租制下,純市場化操作所產生的房價,最低也只能達到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2倍。 它說明在上述四對矛盾下,我們根本就無法做到一方面實行房地產業的市場化,另一方面又能通過把房價降到讓一般工薪階層買得起的程度,來解決“居者有其屋”問題。因為那等于是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戲規則下,讓一般工薪階層去跟富有及高收入人群比誰更敢抄底,在相同的房價上誰更敢出手,能買到更多的房子。 2000年以來的這波房地產牛市,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有錢人與高收入群體在前面一路領跑,一路抄底,一路低買高賣,一般工薪階層則在后面赤腳窮追的過程。最后的結果是低房價的好處大部分落入高收入人群,而低收入者反而通過房價,對高收入者進行了貼補。 可以想見的是,在資本全面覺醒的今天,如果讓房價降到一般工薪階層能夠買得起的程度,痛快可能是痛快,但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相同的一幕重演一次。而且,由于目前的資本覺醒程度已遠遠超過2000年時,所以這一次他們的抄底決心將更大,下手也會更快、更狠。屆時,宏觀調控的成果就將大部被富有人群與高收入人群奪取,一般老百姓最后還得赤著腳去追。 我國每年有近千萬的新增人口,300多萬戶的城市新婚家庭產生,還有數百萬以上的青壯年從農村轉向城市,與此相適應,我國每年所需的城市新增住宅至少在3億平方米以上,才能達到較低限度的供需平衡。而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它無法像工業品一樣,有需要就多生產一點。這一狀況決定了在房地產問題上,我們不僅要考慮現在一般老百姓買房問題,也要考慮今后一般老百姓的買房問題。 而要考慮這一點,就需要把中國的房地產問題分成兩個層面來考慮。一個是市場化層面,在這一層面上,應盡可能保持房價穩定。適度高房價有助于減少房地產投資收益,減少富有人群對房地產的投資,進而減少他們對房地產資源的占有量,減輕富人抄底,窮人追漲,窮人通過房價給富人補貼的現象,讓更多的房屋、土地在那里保持原始的不動狀態,這對民眾的長遠利益其實是有利的。 另一層面是社會公平問題,簡單地說就是居者有其屋,尤其是較低收入者的居者有其屋問題。這一問題是在市場化條件下所無法解決,只能通過政府的有形之手來加以保障。目前許多地方推行的經濟適用房計劃,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做法。 總之,市場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但市場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僅僅是因為要讓“一般老百姓”都買得起房,就讓整個房地產市場做“陪嫁”,最終受害的將是中國的房地產業,得益的是各種虎視眈眈的海外游資和投機炒作資金;廣大民眾所獲得的也只是一些眼前利益,所犧牲的卻是我們的后代——工薪二代、工薪三代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