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伍靜妍 發自廣州
近日有消息稱,準備于今年10月1日實施的“禁鮮令”將提前一個月推行。巴氏奶陣營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息,準備以“生物牛奶”或“新鮮奶源”認證來彌補日后包裝上“鮮”字的缺失。
備受爭議的“禁鮮令”緣自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4年5月9日對外公布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和《預包裝特殊膳食用品標簽通則》,以及同時配套出臺了《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在《指南》上清晰明了地指出:“牛奶只要經過任何一種加工處理,就失去了生鮮的意義。”按此強制規定,任何在市場上銷售的奶品都不得標示為鮮奶。此后,在中國乳品行業掀起了一場有關乳制品名稱中是否準用“鮮”字的爭論。
“禁鮮令”正反兩方,代表的是兩個利益集團。正方是北方基地型乳業,他們生產的大量易于儲藏的常溫奶占領了大中城市市場,反方是“巴氏殺菌乳”,為區別于常溫奶超高溫殺毒的制作工藝,在包裝上標明“鮮奶”是其營銷的主要武器。2004年12月5日,北京、上海、江蘇、廣州、四川等8個地方奶業協會旗幟鮮明地聯合反對“禁鮮令”,其后反對“禁鮮”的隊伍迅速擴大,由8個增至15個。
一個月前,廣東奶業協會舉辦的行業會議,就以如何應對“禁鮮令”為話題。“假如這次消息不是空穴來風,會上奶協還提出從搞‘生物牛奶’或‘新鮮奶源’認證等方面著手應對禁鮮令。”廣東省奶業協會副理事長王丁棉稱,巴氏奶陣營就要開始為自己產品更換包裝了。“更改‘標鮮’的包裝,不是太難的事情,花費也不會太大。關鍵是習慣了以‘鮮’字來區別常溫奶的消費者,要花多少人力物力去宣傳新的標志方法。”
雖然北方巨頭們都不遺余力地推行禁鮮令,但資深乳業人士稱,其實他們在常溫奶為主的液態奶市場上,境況并不好。“去年蒙牛液態奶虧損了1.2億元,光明虧了1.3億元,而三元、完達山也有不同程度的虧損。”為了開辟新的利潤源,蒙牛近日投入巨資開發奶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