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郵政儲蓄 關鍵是如何建立有效的補償機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6日 17:33 南方周末 | |||||||||
本報記者 曹海東 過去數年,郵政儲蓄業務一直是郵政系統利潤的主要支撐,郵政儲蓄怎么改,直接牽涉到整個郵政系統的改革能否平穩進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建立有效的補償機制 今年夏天,27歲的王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留心有關郵政改革的新聞。
王云供職于陜西省北部一個縣城郵政局,這個縣郵局有100多名員工。三周前,王云和他的同事們從電視上看到,國務院已經通過了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數年來屢次被提及的郵政體制改革如今真切地逼近了。 根據改革方案,國家郵政局將“一分為三”,成立作為監管機構的國家郵政局、從事經營性業務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以及專門的郵政儲蓄銀行。毫無疑問,這一次改革將是牽動50萬郵政系統員工的“大手術”。 最引人關切的是對郵政儲蓄的改革。過去數年,郵政儲蓄業務一直是郵政系統利潤的主要支撐,郵政儲蓄怎么改,直接牽涉到整個郵政系統的改革能否平穩進行。當然,由于郵政儲蓄吸納了龐大資金,對郵政儲蓄的改革,又是金融體系、特別是農村金融體系的一件大事。 “我們都想去郵儲那塊,郵儲的效益好。”王云說。但是,顯然,這些都還是未定之數。有消息說,成立后的郵政儲蓄銀行將由國家郵政局控股,并一改過去只存不貸的模式,將對外發放小額貸款。 這個消息記者還未獲得有關方面的確認。8月15日,具體負責郵儲銀行方案設計的中國銀監會監管三部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正在做相關的準備工作,國務院原則性通過《郵政體制改革方案》,但是郵政儲蓄銀行的具體方案還沒有確認,他們還在做進一步修改,只有等國務院的方案明確下發后,銀監會的方案才能披露。 而國家郵政局負責新聞宣傳部門的人士也告訴記者,現在他們還不了解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按照國務院的要求,是要“加快成立郵政儲蓄銀行”。 郵儲改革是郵政體制改革的關鍵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相關部門就提出要成立郵政儲蓄銀行,1999年國務院和人民銀行也作出明確批復表示同意成立郵政儲蓄銀行,但由于種種原因,郵儲銀行的成立一直被擱置。 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郵電分營后,郵儲業務事實上成為郵政系統的主要利潤支撐。 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6月末,全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12285億元,儲蓄網點達到3.6萬個,規模僅次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占全國儲蓄市場份額的9.25%,新增存款自主運用形成的資產高達3519億元。 業內估算,郵政系統至少有30%的利潤來自郵儲業務,在一些不發達地區這一比例甚至高達60%-70%,用“郵政儲蓄業務收入已占郵政業務總收入的半壁江山”來形容郵政儲蓄對郵政系統的重要性也不為過。 “郵政儲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國家對郵政系統的一個補貼。”李佐軍說。李佐軍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郵政體制改革”課題組的課題協調人和執筆人。 這就使得對郵政儲蓄的改革不得不考慮更多的因素,不能夠將之簡單地從郵政的母體中剝離,而必須考慮郵儲業務的改革如何不影響整個郵政體制的改革。李佐軍博士告訴記者,這是郵政儲蓄改革方案設計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也決定了郵政儲蓄改革必然是郵政體制改革總框架下的一個子框架。 但是具體的改革方案,顯然也不是郵政局一家說了算,由于郵政儲蓄在最近幾年中已經實際膨脹為一個舉足輕重的金融體系,因此金融監管部門的意見也非常重要。 由于郵政儲蓄一直實行的是“只存不貸、穩拿利差”的模式,因此,隨著它吸儲規模的急劇擴大,最近幾年已經給中央銀行帶來很大的壓力。另外,銀監會認為郵政儲蓄沒有獨立核算體系,難以監管,隨著規模的擴大將會積聚更大的金融風險。 曾經參與起草郵政體制改革方案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對郵政儲蓄該怎么改,是成立單獨的銀行還是劃歸郵政局管,他們曾經與國家郵政局存在很大分歧。 最終的結果是,各方形成相對一致的看法。李佐軍認為,最后郵政儲蓄業務改革有可能采用這樣的方式: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由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統一行使監管權;同時由國家郵政局改制成的國家郵政集團控股郵政儲蓄銀行,郵政集團行使股東權利而不是行政權力。 郵儲銀行面目未清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大方向已經確定下來,現在的問題是,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究竟會是一家怎樣的銀行? 上海銀行發展研究部的張吉光一直研究郵政儲蓄,他告訴記者:“郵儲銀行什么樣,現在還看不清,而這恰恰關系到郵政儲蓄銀行的業務和客戶的長遠發展。” 張吉光認為,郵政儲蓄銀行必須有明確的市場定位,是政策性銀行還是商業銀行必須界定清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在此前提交的一份《關于郵政儲蓄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的建議》中認為,改革后成立的郵儲銀行不應是普通的商業銀行,應定性于以批發業務為主的特殊商業銀行,即直接面對企業發放貸款,其吸存的資金批發給其他金融機構或進行投資以獲取利差和投資回報。 基于郵政儲蓄從農村金融市場抽取大量資金、加劇農村金融市場“失血”的狀況,一些方面也建議新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應該成為一個能“反哺”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 此前央行的改革方案,也一度提到一個思路:應該讓郵政儲蓄資金購買農行債權,然后以協議貸款的方式給農村信用社“輸血”。“如果郵政儲蓄銀行定位成全國性的商業銀行,那么貸款依舊會傾向于城市。”張吉光說。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作的建議也指出:如果將郵儲銀行再建成一個普通商業銀行,其從商業利益出發,必定不會積極支持“三農”,從而進一步加大農村資金缺口。為此,他們建議可否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貼息、在提供某種保障的情況下,將一定的存款轉由農信社運用,而資金運用的期限、利率等條件按市場談判決定。 對于郵政儲蓄銀行來說,它最終定位在什么層面,開展什么業務,實際上還取決于它的風險控制能力。 “以往郵政儲蓄只存不貸,未來轉換成銀行,許多現實矛盾都會隨之而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張承惠說。 他認為,從郵儲的現有人員構成、知識結構及運作現狀看,遍布全國城鄉的幾萬個郵儲網點普遍欠缺對貸款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在做好充分準備之前開展零售貸款業務,必將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 補償機制決定郵儲改革快慢 在這個引起郵政系統“地震”的改革方案中,眾多郵政系統的員工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 王云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在他們那里并沒有“動靜”,但是職工之間相互聊天的時候,提到最多的就是怎么到新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去。 “大家都認為儲蓄銀行的日子會更好過。”王云說。從歷史來看,1986年開始,為了充分利用郵政網絡籌措資金,國務院恢復郵政部門代辦儲蓄業務。而1990年,郵政儲蓄存款由代辦改為全額轉存人民銀行,郵儲由此開始吃“利差”的時代。 2003年8月1日,郵政儲蓄存款實行新老劃段,此后新增的儲蓄存款資金由國家郵政局自主運用,原有8000多億元的存款繼續按4.131%的利率轉存人民銀行。新增存款轉存央行,按照金融機構準備金存款利率1.89%計息,而現在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已經調到0.99%。可以說,郵政局的利益已經在逐步萎縮之中。 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即相當于一下子就端掉了郵政儲蓄的大部分利潤,“如果沒有普遍的補償機制,普遍業務郵政局做不好,同樣有推脫的理由———是因為財政沒有補償!” 為此,李佐軍認為,必須將兩類不同業務分開———普遍業務和競爭業務,普遍業務是公益性的,競爭業務是面向市場,包括郵政儲蓄。按照程序,郵政法必須把普遍業務和競爭業務分開來,“根據歷史和國外的經驗,要先計算出普遍業務的平均成本多少,然后才能確定普遍補償的程度。”李佐軍說。 “包裹、快遞在我們這樣的小縣城很少,如果沒了郵政儲蓄,我們該怎么生存?”王云這樣問記者。 但是要計算出普遍業務的平均成本,并進而計算出補償水平并非易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建議披露,由于過去郵政對各類業務沒有單獨核算,不同業務混在一起共用郵政設施和網絡,所以要得出準確的補償數據相當困難。在究竟要補償多少的問題上,各方的分歧也很大。 李佐軍說,在郵政法沒有修訂,并且沒有明確補償機制的情況下,就開始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其中有很大風險。不過他同時也認為,如果一味等待郵政法修訂,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又會被拖延不少時日。如何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仍然在考驗著各方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