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破解電力改革難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5日 16:48 中國電力新聞網 | |||||||||
今天(8月12日)早上本來趕著出門,但一眼瞥見《華爾街日報》評論版上刊登了梅森大學斯密(Vernon Smith)教授題為《把電力還給人民(Power to the People)》的一篇文章,我便忍不住坐在家門口,一口氣讀完才啟程。是篇好文章! 斯密教授是個“兩手抓、兩手都硬”的經濟學者。一方面,他是個市場經濟的堅定闡釋者和維護者,多年來不懈地在通俗讀物上向讀者介紹市場經濟的理念;另一方面,他開創
大家應該記得,幾年前加州鬧電荒,硅谷要停電,損失巨大,影響更不好。當時許多人得出的結論,是說電力市場有其特殊的規律,電力供應的市場化改革行不通,必須回過頭來求助于政府干預,非政府介入不能解決問題云云。 所謂電力市場的“特殊規律”,最典型的有兩條:一是電力不能存儲,為了應付用電高峰期的需求,電力公司勢必擴大設備規模,從而導致在用電低谷期設備的閑置,所以得讓政府插手這類帶有“公益”性質的行業;二是電力輸送的固定網絡只有一條,形成了所謂的“自然壟斷”格局;既然不能讓不同的電力公司重復鋪設幾套網絡,那似乎就得讓政府介入來管制價格。 然而,這兩條理由都經不起推敲。首先,不能存儲的商品多了,何止電力?音樂會的座位就無法存儲,票賣不出去,其價值轉眼就消失。火車座位和飛機座位的情況雷同。此外,日常所見的大部分日用消耗品,如食物和飲料,其保質期都十分有限。但是,市場仍然衍生了許多特殊的機制,盡最大可能減少了這些商品價值的消散。 其次,固定網絡確實只能有一套,多建設一套就是重復鋪設,很可能就意味著經濟上的浪費。但美國航空系統、熱力供應系統,尤其是固定電話系統,都能夠較好地解決問題,成本不斷降低,服務質量不斷上升,為何電力系統恰恰相形見拙? 斯密教授指出,這是因為當局沒有把“固網供應”與“電力供應”兩者有意識地區分開來的緣故。在電力系統改革出現問題的各州,都仍然維持著這樣一種格局,即電力固網的提供商,同時也就是電力能源的提供商。這種情況下,擁有固網的提供商,往往會以種種理由阻止其他潛在的電力提供商進入市場與之競爭,從而導致了固網改革的僵局。 與此對照,固定電話系統的改革,則明確對“固網供應”與“服務供應”作了區分,在維持單一固網的前提下,讓服務供應商相互競爭,按照價高者得的方式,租用有限的固網資源,讓高效率的服務商使用固網,結果使得電話和互聯網接駁服務質量日益提高。 把這個經驗應用到電力供應問題上,就是要把“電網供應”與“電力供應”兩者區別開來,有意識地開放電力供應的準入障礙,讓原來的電網供應商,在電力供應領域接受競爭的挑戰。只要這樣做,就能很好地突破電力供應改革的瓶頸。 至于如何疏導用電高峰期的爭搶,我去年在本專欄《為什么總是忘記價格》一文談到,沒有比價格更好的調節了。旅游旺季的酒店房間可以提價,鐵路運輸高峰期可以提價,地鐵運輸高峰期可以提價,電力輸送的高峰期為什么就不能提價? 常見的反駁是,居民用電是沒有替代品的,居民除了用電別無他法,所以不能趁機宰老百姓一刀!我的回應是,世界上沒有找不到替代品的需求。即使真沒有,那難道提供額外電力是不需要成本的嗎?是誰在為低價電費付賬?難道還有比“用者自付”更公平的辦法嗎?如果居民對用電的需求是最缺乏彈性的,那就意味著他肯定愿意從其他較有彈性的需求上把錢省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