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財富人物 > 正文
 

朗盛中國總裁王永利:新東西會帶來新的挑戰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8日 09:06 第一財經日報

  德國第四大化工企業朗盛公司中國區總裁王永利已經“失蹤”了一個星期。

  他去了西藏。這段時間沒人知道他在西藏的哪個角落。他很少開手機,

筆記本電腦也扔在了家里。

  起初,很多人以為他是到國外度假了。他曾經告訴過別人:“我要去很遠的地方。休
假的時候,最好是越遠越好。”而西藏這個神秘的朝圣地,從地理位置上看,并不遠。

  王永利的舉手投足給人穩重的印象。他的朋友如此描述他:“他說話慢悠悠的,而且最近套了牙箍,更加慢了。”他也從不對下屬發火,“任何事情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樣。”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往往作著出乎人們意料的決定。當初朗盛從拜耳拆分出來,王永利二話沒說,選擇離開拜耳這棵大樹。“新的東西,會帶給你新的挑戰。朗盛,就是一個新起點。你會感覺,所謂的挑戰無處不在,這是種樂趣。”

    “我也會吵架”

  看上去斯斯文文的王永利,不否認自己也有急躁的一面。在拜耳光翌板材公司當副總經理時,因為一件小事與中方人員鬧得不太愉快。

  “大家的理念不同,難免出現矛盾。”王永利沒有直接說那段經歷。他用一個其他公司的例子,試圖闡述當時的經過。

  “就拿上一條流水線來打比方。國外企業的投資計劃都相當周密,增加一條生產線,要用多少人、預算是怎樣的,這些前期報告至少可以寫半米高的文字材料。而且,還要反復調研市場需求和同類競爭者的生產規模。”在外資企業看來,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階段。而在國內企業的高層眼里,很多事情越快越好,甚至幾天之內就要搞定。

  “有些國企和民企可不管這些,找到資金就馬上大量投產。能騰出地方趕緊騰地方,有錢就甩手大量投入。所以,上一條生產線,可能雙方要爭論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

  這個時候,即使把數據和調研報告排滿一桌子,合作方也未必會看上一眼。“你需要靠情感來說服別人。”中國人講究吃飯和稱兄道弟,王永利把吃飯看成是工作中的一部分。“沒有吃飯的時間,你跟別人溝通的時間也就沒有了,總不能大家都板起臉來。飯桌上最容易說清楚,也最容易彼此交心。”

  等吃好飯,聊完天,有時事情就會順利到你難以想象。“在合資公司的幾年,讓我學會怎么跟身邊的人更好地打交道。當然,不是說一定要吃飯,一定要喝酒。”

    誤打誤撞

  對自己進入化工企業,王永利認為是一個意外。“大學畢業的時候,英特爾、IBM這些公司是自己的奮斗目標。但是,我卻在拜耳一待就是十年。”

  與大多數的技術人員一樣,1992年從復旦大學信息技術系畢業后,王永利進入了一家美資IT公司。

  4年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拜耳中國總裁找到了他。“來我們公司吧,讓你主管公司內部的信息系統平臺搭建。”而王永利卻厭倦了IT。當時,拜耳中國的老板很堅持。但老板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做技術不意味著你就是純粹的技術人員,你也可以參與管理的呀。”這剛好是王永利想要的,第二天他就扛著行李,到拜耳報到。

  與拜耳的結緣,王永利不得不提“SAP”這個公司的名字。上世紀90年代中期,SAP剛剛進入中國,產品幾乎無人問津。而王永利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恰恰就是與SAP的中國代表互通有無。來來往往之間,對他們公司的那些東西也熟悉了起來。

  回憶自己第一次走進SAP代表處時的情形,他有些不可思議。“SAP的所有家當,就擠在一個大學實驗室的角落里。當時光線也不怎么好,辦公桌好像就是一塊黑黑的東西,看不太清楚,總之相當簡陋。這與國際軟件巨頭的形象太不符合了。”

  即便如此,SAP在很多跨國公司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很高大。拜耳希望能夠在中國公司實施SAP的R/3系統。“我對這個系統比較了解,也就成為了拜耳的一個招募對象。”

  進入拜耳之后,王永利的工作就是埋頭苦干,建立公司的庫存分析、應收賬款等模塊。“他很樂于助人。誰的電腦有問題,他就一聲不吭地鉆到桌子底下去,幫人家看線頭有沒有接好。”他的老同事回憶。

  但是,王永利并沒有天天忙著接線。更多的時間,則是在信息系統模塊中了解拜耳中國的財務體系。“對拜耳流程一旦熟悉了,你就會思考:如果做一個業務部門的經理,我該怎么做。”

    決策更快

  就在朗盛獨自闖蕩江湖的時候,有些人發出了質疑:“失去了拜耳的庇護,從拜耳獨立出來后,新的朗盛到底能不能存活?”

  王永利則不以為然。“朗盛有很強的快速反應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朗盛投資決策非常快。”

  以前,作一個橡膠業的投資決策,先要在橡膠業務所屬的拜耳聚合物部門中討論,再將投資報告提交到拜耳全球公司的董事會。而董事會是否批準這項投資,還要有一個資源競爭的問題。“橡膠的投資項目要與另一個醫藥的投資項目作評估競爭。哪一個投資的回報率更快,利潤率更高,公司才會投錢。但是,這樣比較的結果往往是無功而返。”

  兩個壓根不相關的業務,卻要等一筆資金的下發,可見這個決策過程的漫長。而現在,朗盛如果作出一個決策且實施的話,速度加快了好幾倍。

  2004年,朗盛的稅前利潤是盈利的,但扣除稅金和其他開支,公司還有1200萬歐元的虧損。“中國地區還處于嗷嗷待哺的狀態,業務要發展,怎樣讓總部批準更多的錢投資,并不簡單。”

  往往這個時候,王永利就天天發電子郵件、打電話,讓總部的高層認識中國,并建議他們經常到中國走動走動,讓他們了解成長中的中國。半年中,朗盛在華投了3個項目。“這種投資速度,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削減開支

  成為新朗盛的老板后,王永利沒有大規模地招新人,其管理部門相當精簡。除了最為強大的10人財務部之外,其他部門基本為1到3人,整個管理團隊僅40人左右。“40人的團隊,管理著5個法人企業,共500人。”

  “雖然有時也會很忙,但是既然你可以忙得過來,公司就不想多增加人手。”朗盛的員工快樂地忙碌著。

  但是,公司在工作的空間上卻超出其他外資企業。王永利倡導的工作氛圍是輕松和自由的。某些普通員工,一個人就擁有10到15平米的工作區域。

  對于工作空間,王永利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上海已經夠擁擠了,如果工作環境能夠敞亮一些,會讓人有干活的沖動。”朗盛的職位等級差異也少,將原來的9個職位等級劃分為4個。

  在大項目的削減上,公司則毫不含糊。“目前,我們關閉了幾個苯乙烯生產廠。”苯乙烯是朗盛的核心產品之一,俗稱ABS,主要向電子和電氣行業提供原料。中國市場占據了60%的ABS市場。“朗盛的大多數工廠都集中在歐洲地區。資產與市場的不匹配,使我們必須作出調整。”

  產能降低后,朗盛可以節約1億歐元的支出。下一步,公司可能把這些苯乙烯的產能轉移到亞洲地區,特別是在中國。另外,在1到3年內朗盛都不考慮收購。“朗盛是一個新公司,它當前的任務是提高現有產品的競爭力和銷售業績,而不是收購。”

  王永利希望每個員工都互相認識,且經常來往。“每個月,財務部門會將成本核算、公司財政狀況以及每個工作人員的財務支出等數據,直接遞交給業務人員,讓他們了解公司的財務體系,并給出一些建議。”財務內部透明化,正是朗盛所倡導的。“僵化地限制工作人員的財務支出根本起不到作用。要讓每個人都有一本賬,公司到底在哪些地方賺錢了,花錢了。”

  公司簡介

  朗盛:德國第四大化工企業

  朗盛公司通過業務拆分與拜耳公司分離。2004年7月1日,新的朗盛公司隆重成立。2005年1月31日朗盛公司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

  2004年,朗盛的利稅及折舊前收益(EBITDA)達到4.47億歐元,增長幅度為44%(2003年:3.11億歐元)實現了預期的計劃;銷售額的增長超過7%,達到67.73億歐元(2003年銷售為63.15億歐元);而利稅前收入從去年的負13億歐元提高到了收益5900萬歐元。

  朗盛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化學品、橡膠和塑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例如,為用途廣泛的應用塑料產品或防護層生產初級產品。公司還生產用于醫藥品和洗滌劑的活性成分,為在藥房和超市出售的個人護理產品提供組成成分。

  朗盛擁有基礎化學品、特殊化學品、精細化學品和聚合物等產品系列,其業務活動由公司的17個業務部門負責,分別隸屬于高性能橡膠、工程塑料、化學中間體和高性能化學品四個業務。

  朗盛的產品包括:醫藥和農作物保護行業的活性成分及中間體、皮革、

紡織和造紙業的加工產品、水處理的離子交換樹脂、局部染色或
涂料
的無機顏料、橡膠助劑等。朗盛在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英國、印度、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蘭、南非、西班牙、泰國和美國設有其他的生產基地。

  2004年,朗盛在全球擁有近2萬名員工,其中1800名在亞太地區。朗盛目前在中國有三個生產基地,分別位于上海、無錫和青島。

  愛問(iAsk.com)
  王永利 相關網頁約9,29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