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志峰
市場空間巨大
湖北省黃梅縣黃梅鎮王嶺村今年種了200畝早稻,首次實行機械插秧后,平均畝產450公斤,比手工插秧每畝增產近100公斤。8月10日,黃梅縣委書記黃奏球介紹,該縣農機銷
售點已發展到66家,去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全縣農機用戶超過1萬,均比上年大幅增加。
農機消費的升溫不僅僅出現在黃梅。今年湖北省給農民的農機購置補貼共3630多萬元,比去年增加18倍。由此帶動農民上半年農機消費4.6億元,購置各類農機7.5萬多臺。去年湖北首次推廣機械化插秧3萬多畝,今年示范20多萬畝,明年計劃擴大到200萬畝。該省適合機插面積約2000萬畝。
農機帶給農民實實在在的好處。和手工插秧比,機插畝產測算可以提高15%,約50公斤,每畝節約育秧、勞力成本41.3元,每百畝水稻節約秧田10畝左右。農機下田,讓更多的年輕人外出務工而無后顧之憂。湖北省機械汽車行業投資促進中心主任李志新說,預計今后湖北農機市場需求每年遞增10%至15%。
昔日輝煌難覓
在湖北農機消費熱的背后,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今年全國有33家農機企業158種產品入選該省通用類農機購置補貼目錄(農業部審定),而湖北沒有一家企業入選。在非通用類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湖北省農業廳審定)中,該省僅5家農機企業的6種產品入選。該省農業機械化管理辦公室一位負責人說,近些年湖北農民購買的農機,約95%是外地產的。
如今全國是統一開放的市場,英雄不問出處,但湖北農機戶面臨的現實問題是:33家外地農機企業中僅有部分廠家在武漢設立銷售點,售后服務沒有延伸到縣城的,維修成了難題。湖北有湖區,種兩季稻,作業要求不一樣。技術問題可以慢慢改進,農機運銷成本的增加卻是鐵定的。一位業內人士說,某品牌聯合收割機生產成本約16萬元,市場價高達20多萬元,流通等雜費的抬價不可忽視。
在孝感等地走訪時,許多人感慨:我國第一臺小型手扶拖拉機、機耕船等農機都誕生于湖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北農機生產在全國排前五名。鼎盛時湖北農機修造企業有170家,后來有的轉產,有的停產,到2004年僅剩下58家!捌贩N單一,技術老化,缺乏競爭力”。湖北一家拖拉機廠最多時年產8000至10000臺,2004年產量僅為850多臺。生產水平仍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水平,這在湖北農機生產中并非個別現象。
湖北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鄒進泰說,我們不埋怨外地農機進軍湖北,而要歡迎好的產品。湖北是老工業基地,制造業包括農機生產的技術、人才基礎很好,農業大省的農機生產為何衰落,值得反思。
振興之路何在
鄒進泰所長說,就市場潛力和降低成本來看,有必要在湖北就地生產農機。
近兩年國家系列惠農政策也刺激了湖北農機生產,去年該省農機產值達12億元,比上年增加23.9%。湖北省農機辦主任吳慶峰說,我們歡迎外地產品,湖北農機行業發展要靠市場、靠創新。要引進資金、技術到湖北來生產,不一定非由湖北自己生產。
今年初,廣東科利亞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與湖北永祥糧食機械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聯合組建湖北科利亞公司,投資8000萬元在武漢市漢南區設廠,生產聯合收割機。科利亞看好的就是“湖北制造”的基礎和潛在的市場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