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奶農為何撤離奶源基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6日 15:48 中國經濟時報 | ||||||||||||
見習記者 袁名富 本報記者 尚志新 最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到乳業的重要基地呼和浩特市進行了近一個月的調查采訪,走訪了郊區上百戶奶農、奶站和相關部門。記者調查發現,由于奶農的收入下滑,奶農養奶牛的積極性受到了挫傷,奶農把成批的奶牛當做肉牛宰殺,大量外地移民奶農紛紛撤出奶源基地,奶站利益受到乳制品企業的擠壓,不規范奶站大量存在。業內人士擔憂,如果有關政
大庫侖村:一個月內已經宰殺了100多頭奶牛 小黑河村奶農李富明,幾年前租了一片土地養了20頭奶牛。2004年冬天,以每天賣出5頭奶牛的速度全部處理完。 金河鎮奶農郭英,2004年春天還有14頭奶牛,2005年7月只留下了3頭。 44歲的小黑河鎮奶農賀峰,從清水河縣來到呼和浩特郊區10年了,2000年開始養奶牛,最多的時候達20多頭,2004年年底有4頭,目前還剩下一頭只有13個月的小牛犢,也正在尋找買家。 大庫侖村蒙牛奶站站長張文全,今年已經宰殺了7頭奶牛。 呼和浩特一食品廠每天要宰殺300多頭奶牛賣肉。 以上是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號稱中國乳都——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采訪時看到的和聽到的奶農處理奶牛的幾個事例。 在呼和浩特,這種買賣奶牛的交易每天都在發生。內蒙古農業大學一位長期關注奶農發展的教授擔憂,如果按照目前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如果有關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不關注奶農的利益,不對奶農售賣宰殺奶牛的行為采取補救措施,在一年后,奶源供應問題將會嚴重威脅呼和浩特乳業的發展和壯大。 大庫侖村算是呼和浩特一個養奶牛的大村了,由于產鮮奶多,所以這里建立了兩個奶站,一個專門給蒙牛送奶的,還有一個散收奶站,是給伊利送奶的。給蒙牛送奶的奶站老板張文全建站已經有5年多了,對大庫侖村以及周圍的情況非常了解。2000年6月,張文全投資50萬元建了一個奶站,一直到2004年,這個奶站情況都不錯,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收入。 “現在不行了,我們辦奶站的人是越來越不好掙錢了!彼嬖V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他的奶站現在還有60多戶奶農,大概200多頭奶牛每天到這里來擠奶,一天的擠奶量大概維持在2噸多一點。 當問及原因時,張站長回答記者,一個月內,大庫侖村奶農已經宰殺了100多頭奶牛,這個村每天都有3頭到4頭以上的奶牛被送往呼和浩特一些屠宰場,有的時候一天是十多頭。他還告訴記者,自己家里的7頭奶牛也已經宰殺了。 奶農巴圖:多養一天就多虧一點,想把奶牛盡快處理完 7月12日上午,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喬裝成買奶牛的商人,來到呼和浩特市郊區一個叫溝子板村的村莊,向一位摩托車出租司機打聽村里是不是有賣奶牛的,他這樣告訴記者:這村里頭奶牛多的是,要多少就可以買多少,很多人都不愿意再養奶牛了,有的農民等奶牛肥一點,就干脆殺了賣肉。 于是,記者隨著摩托車師傅來到一位奶農家,移民過來的蒙古族奶農巴圖,滿臉皺紋,養奶牛的日夜操勞讓這位44歲的奶農看上去像60歲。他從烏蘭察布盟來到呼和浩特郊區養奶牛已經有5年多了,最多的時候養了18頭奶牛,日擠奶量達500多斤。 聽說記者要買大批奶牛,這位奶農顯得有點高興。巴圖告訴記者,由于養牛效益不怎么好,2004年他把擠奶量低于30斤以下的奶牛全部處理掉了,剩下6頭好一點的奶牛。上個月月底算了一下,發現還是虧本了。前兩天賣掉了3頭,最后還剩下3頭小牛犢了,現在都已經有10多個月,最大的已經15個月。本來當初也想一起賣了的,只是買家出價太低了。 記者問他這3頭小奶牛打算賣多少錢一頭時,這位身材高大魁梧的蒙古族奶農顯得很是無奈,他向記者傾訴了自己的苦衷。由于是移民到這里養奶牛的,比當地奶農花的成本高很多,房子也是租的,奶牛吃的草飼料全要買,這兩年草和飼料漲價漲得太厲害了,鮮奶價格卻一直不漲。從外地移民來的奶農實在是承擔不起了,天天虧,多養一天就多虧一天,想把奶牛盡快處理完了回家。 “因為奶牛的價格也一直不好,1頭奶牛當肉牛賣的話,根本抵不上養一頭奶牛的成本。前兩天來過一個買牛的,3頭一共給我4600塊錢,覺得實在虧得太多了。”他說,現在每頭奶牛頂多能賣到2600塊錢左右,這個價格跟前兩年比實在是虧得沒影了。 同樣,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的一位奶站站長說:“奶農不掙錢,養奶牛的人少了,奶牛的數量明顯比以前少多了,奶站一天的擠奶量不如以前了,我們的收益也少了。” 移民奶農日子更難,紛紛撤出奶源基地 在呼和浩特郊區,大量分布著來自周邊地區的移民。據記者調查,這些奶農主要來自呼和浩特周邊縣城、錫林浩特、烏蘭查布市以及遠一點的赤峰市和河北地區的農民。 “我們好幾次想搬回去了,可是那邊就是不要我們回,”“草和料都瘋漲,而奶價就是不漲,”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7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市郊區桃花鄉一個移民奶農聚居點調查采訪。這個移民聚居點目前還有26戶外地來的奶農,比2002年的50多戶少了近30戶。據當地一位拉客的摩托車司機馬先生向記者透露,大多數搬走的移民都是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離開的,留下來的一些是錫盟、周邊縣城里的奶農。 一位叫拉西的錫盟奶農向記者介紹,由于一項扶貧計劃,他們于2002年7月移民來這養奶牛,當地政府與這邊的老板和政府簽了一個3年期的合同,現在剛好是合同期到了,這些移民奶農都要求回去。 另外,記者得知,由于移民奶農的合同期已經到了,負責這個移民點的奶農隊長幾天之前回家,與當地政府協商搬回去的事情。 7月10日上午11點,記者又來到這個移民奶農聚居點,采訪到了剛從老家趕回來的隊長。 隊長:我們的合同早就到期了,在這里我們無法生活下去,早就想搬走了。我這次回去,就是處理我們移民奶農搬回去的事情,可是那邊暫時還不讓我們搬回去,還要等著政府給我們的答復。 中國經濟時報:為什么要急著回去? 隊長:什么都漲價了,就是奶子不漲價,我們在這邊都呆不下去了,這里的人早就想走了。不僅是我們那邊過來的人要走,其他地方搬來的人也在準備走,很多人去年已經走了。 中國經濟時報:像你們這樣過來養奶牛的人有多少戶? 隊長:60戶到70戶之間吧,我們這個點有10多戶。 中國經濟時報:是不是來呼和浩特的所有移民奶農都想回去? 隊長:應該是的,現在養奶牛不掙錢了,誰還愿意留在這里。 有幾位移民奶農過來說,這里的日子簡直沒法過了,在這里養牛還不如回家去養羊,我們早就想搬回去了。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電話采訪了錫林浩特市一位負責辦理奶農移民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他們管轄的那個旗就開始有移民到呼和浩特郊區養奶牛,但是作為一項扶貧項目。大量的牧民去呼和浩特是從2002年開始,到目前為止,一共有62戶黃旗農民移民去了那邊養奶牛。 在呼和浩特市郊區,記者還走訪了董家營、養家營、小黑河、大黑河、溝子坂等10多個村的移民奶農,發現普遍存在一樣的現象,大量移民奶農到處張羅著賣奶牛,過去近2萬元買的奶牛,現在幾千元就賣,只要能賣得出去都處理。有的奶農把奶牛養肥,然后把奶牛殺了當肉牛賣。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還了解到,現在從外地來這里養奶牛的人幾乎沒有了,而賣掉奶牛走的人越來越多。 桃花鄉的移民奶農巴特爾家養了20來頭牛,喂的是本地的一種飼料。他告訴記者,這種飼料今年每噸漲到1450元了,2003年才800多元,F在,1頭奶牛每天喂15斤料,每天飼料費近400元。而每天賣奶不到400斤,奶款收入360元左右,還不夠買料錢。因此,前些天他賠了1.6萬元(與2003年牛價相比)賣掉兩頭奶牛。他告訴記者,他打算把這些奶牛全部賣掉,把錢帶回家做點生意。 這個鄉的另一個移民奶農吉日木圖說:“2002年7月從錫盟黃旗搬到這里時,政府給的兩頭奶牛去年已經處理了,一頭配不了種,2450元賣掉了,另一頭擠不出奶了,賣了2600元。我2003年買的奶牛平均兩萬元一頭,現在頂多賣5000至6000元了。而小牛犢去年一落地就5000元,現在賣兩三千也沒人買,700多元的小牛犢都有賣的! 內蒙古大學萬教授也跟記者講述了他的幾個親戚到這邊養奶牛的情況,他說:“這幾個親戚家都在錫林浩特,生活在牧區,家庭生活比較拮據,2003年年初,他們來這邊養奶牛想掙點錢。當初政府鼓勵牧區的農民到這邊來養牛,并且對移民過來的還給予一定的補貼,可是不到一年,草料的價格迅速上漲,由于是移民,在這邊沒有土地,什么東西都要買,并且當地的草料也買不著了,要到別的地方去拉回來,這樣大大增加了養牛的成本。加上這幾年,養牛戶不斷增加,市場供大于求,企業收奶的價格一直不漲,而草料成倍成倍地上漲。我的親戚無法在這邊呆下去,前幾天把幾頭奶牛殺了,帶著一家人回錫盟家去了。” 在采訪過程中,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還了解到:這些移民奶農家里有孩子和父母,孩子每年的學費和父母親的贍養費都需要一大筆開支,還有各種日常開支,有的奶農當初買奶牛時在在銀行里借的錢,還要承擔一大筆銀行利息,因此,這些外地來的奶農身上負擔更重。(本報近期將就奶農不愿養奶牛問題的深層原因做追蹤報道,請讀者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