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將召開特別會議 商討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0日 07:53 東方早報 | |||||||||
早報記者 湯涵婷 實習生 黨文俊 低油價時代離我們似乎已經越來越遠。 最近,國際原油價格繼續一路飆升。截至昨天記者發稿時,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一路突破至64美元/桶,觸及64.24美元/桶歷史新高。
國際原油價格的高企無疑深深牽動著國內成品油定價體制的敏感神經。 當下,由于滯后的成品油定價制度使國際油價趨勢無法及時反映至國內,帶來“煉油廠沒有積極性”、“社會囤油”等一系列問題。而近期,這一現象又較大程度地波及了社會供應,廣東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汽油告急”的消息。 發改委再也坐不住了。記者昨日從業內了解到,目前發改委正在積極聽取各方專家、企業的改革意見,并準備在本周末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商討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事宜。也有說法稱,發改委已拿到不下10種改革方案,但由于能源改革對國內經濟、民生等問題太過敏感,此前發改委已反復斟酌了半年多,至今仍無法定奪。 “高燒”油價逼定價機制改革 從2004年至今,國際油價的一路“高燒”就幾乎沒有剎過車。去年,國際原油基準價的倫敦市場布倫特原油(Brent)價格從1月初的每桶約30美元,漲至8月中旬的超過45美元,10月份又一度超出52美元,上漲速度和漲幅均創歷史新高。 進入2005年以來,國際油價雖有過短期的下調,但總體持續沖高的走勢,1月份46美元,2月份國際油價繼續不斷攀升,到3月份升至53美元;進入6月,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繼連續數日走高后又經歷劇烈下跌,7月份則再次突破60美元大關后高位徘徊。 平安證券《石油化工行業2005年下半年度投資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上半年內,國際原油價格已上升30%以上。而8月以來的國際油價水平已比去年同期高40%左右。 對比之下,今年我國國內的成品油零售價也做出過四次調整,其中三次上漲一次下降。今年3月,發改委今年第一次提高油價,成品油上漲6%~7%;5月,汽油價格下調,降幅僅為3%左右;6月25日,發改委第二次提高油價,汽油價格漲幅3.9%~4.5%;不到一個月后的7月23日迎來了第三次提價,汽柴油零售價再度上漲6%左右。 通過仔細的觀察可以發現,國內的定價機制與國外并不同步,也不是同幅度。6月國際油價呈現下降趨勢,國內卻在上調零售價;今年1月到3月,國際油價上漲約25%,但國內的首次調價幅度僅為7%左右。 “半只政府手”定價弊端日顯 目前,我國的成品油定價采用的是“市場化指導,政府定奪”的機制。該機制以上一個月的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格加權平均為調價的重要依據,再加上政府“半只手”的調控,最終作出調價決定。 業內人士指出,該機制一般有一個月的滯后效應,且發改委會將社會承受能力、經濟平穩發展等非市場化的因素做著重考慮,因此造成了多次的不同步調價,甚至不調價。 湘財證券的石化行業研究員李枝蓬指出,這一機制能夠緩沖國內油品消費市場對油價的承受壓力,但對全國的煉油企業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損失。 今年四次調整后,2005年以來國內汽油的零售價格累計漲幅約15%,但相對于同期國際原油價格30%的漲幅,仍低15%左右。這直接造成了國內煉油企業原油進廠價高于成品油出廠價的“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掛”的現象。也就是說,一邊是國際油價在不斷上行,另一邊卻是國內成品油價格不能及時接軌,這就導致了煉廠“入不敷出”,毛利率水平處于“負狀態。” 2005年中報預虧6億元之巨的錦州石化(000763)就是一例,像吉林化工(000618)這類綜合性的石化企業,也受煉油業務的拖累,業績表現不佳。該公司日前發布預計公告稱,2005年的半年凈利將下降50%以上。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5月份,全國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全行業凈虧損10.3億元。另據國家統計局工交司副司長劉富江上周披露,受原油價格上漲及成品油調價滯后的影響,石油加工業盈虧相抵后出現了嚴重虧損,全行業凈虧損41.9億元,虧損企業的虧損額更是大幅上升,達到158.8億元。 為此,兩大石油商中石油和中石化曾屢次上書國家發改委,呼吁提高成品油價格。今年7月初,兩巨頭又以企業虧損為由,向發改委提出調價請求,但遭到拒絕。中石油新聞發言人畢建國日前向媒體表示,“原油和成品油的價格倒掛,目前折算下來每噸差價約700元。這給煉油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 業內人士還指出,滯后的定價還助長了市場囤油現象的滋生。 中石油人士告訴記者,一些社會經銷商發現國際油價居高不下,而國內油價久未上調時就會出現“惜售”心態,囤油不售造成市場供應短缺。近期,華北、華南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油品緊缺的消息,廣東的部分中石化、中石油以外的社會加油站甚至已經停止售油,更多地方則出現了加油排隊的現象。 煉油廠沒有積極性,社會經營商又有機可乘,在高油價的壓力下,業內人士對“逐步實現市場化定價”的呼聲再起。 發改委尋找市場化方案 “我們當然希望定價機制盡快實現市場化,讓成品油價格能及時地反映國際油價的漲跌,這樣可以使國內市場進入良性競爭狀態。”中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分析師劉燕對記者說。 據中石化人士披露,近半年以來,握有油品最終定價權的發改委,一直在對國內石油流通體制改革進行研究策劃,其中一大重點就是如何逐步放開成品油的定價權。她認為,從中石化企業本身而言,當然希望國內成品油的價格與國際油價完全接軌,這樣中石化旗下的煉油廠可恢復煉油積極性,公司還可根據國內市場供需情況,重新開展成品油的進口業務,增加市場供應。“現在國內成品油價格遠低于國際成品油價格,進口完全沒有可操作性。” 但該人士也承認,從國內市場的承受能力來看,目前立刻實現完全放開“根本不可能”。“如果要像韓國、日本市場那樣,國內價格實現隨行就市,就必須事先保證國內的油品供應,進口、出口渠道的放開,以及一系列法規的完善。”如果完全市場化,很可能使“走私油現象”重新“抬頭”,一些社會企業通過不法手段,從國內外差價中牟取利潤,甚至造成國內市場的混亂。此外,完全放開還會讓國內的終端消費者感到“吃不消”。 據中石化人士指出,當下改革的主基調肯定是“平穩”為主,在現有的體制下進行微調。 據了解,近期有一種改革方式得到了較多專家的肯定,就是將目前的“一個月跟蹤法”的時間跨度縮短。各路專家指出,目前最主要的矛盾在于國內煉油廠受到了“滯后調價”的壓力,如果將一個月的跟蹤國際油價方法改為兩周跟蹤法,甚至更短,就可減緩上述矛盾。業內人士還指出,目前根據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的標準油價的這一“尺度”是否合理,也值得進一步商榷。 中石化股份公司信息系統管理部信息處田春榮昨天告訴記者,他也曾經向發改委上報過一份改革的意見書,他認為,國內油品定價的放開首先應是油品供需市場的信息公開,這樣油品經銷商才可通過市場供需狀況來制定價格。但他稱,這一提議尚未得到有關部門的贊同,目前也只有中石化、中石油握有國內的油品庫存量、市場缺口量等數據,由于這些數據關系涉及到能源安全、政治敏感等問題,還無法像發達市場那樣,達到公開的狀況。 “如果供需市場的信息沒法公開,市場化的定價也無法真正落實。”田春榮說道。 還有專家提出,發改委可設立一個專門的價格調控和監督部門,根據全國油品市場的供需關系來定參考價,讓各大油品經營單位在參考價之內實現自主定價。如果擔心消費市場的承受能力,政府可發布一定的補貼措施。不過,這種提議也遭到了質疑:“農業用戶、工業用戶、私家車消費者……油品的消費群體過于龐大,對油品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如何能夠兼顧各方利益?” 中石油集團石油經濟技術中心主任單衛國則認為,目前發改委對市場出現的油價高漲、部分地區缺油的現象非常關注,由于這些問題主要是由現行的定價體制所造成,因此他相信,在最近一段時間里,發改委將會對這一改革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他認為,改革的主要方向還會先在“頻率”上做文章,即從“滯后定價”逐步過渡到“實時定價”,從而向更合理的市場規則邁步。 記者也從業內綜合獲悉,發改委價格司準備在本周末召開特別會議,將就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的定價機制改革方案,廣泛聽取各方專家和公司的意見,為向市場化定價再做可行性研究。 一位在北京的石油價格研究專家昨天還告訴記者,他也曾在業界聽說一個版本,目前發改委手中的改革方案已不下10種,但還沒有聽說哪種方案更占上風。 然而,不管發改委究竟能將改革進行到哪一步,市場已對市場化的油品定價充滿了期待。近期,中石化、中石油,以及下屬的上市公司股價一路上升,中石化H股前天上漲2.36%后昨天再漲3.69%,中石化A股更為強勁,近一個月來的價格累計漲幅超過30%;煉油大戶錦州石化昨漲3.62%,中石油(0857.HK)昨以7.05美元持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