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家源 來源:中國經營報
歐美“特保”風暴中陷入低潮的中國紡織業,現在悄然迎來一股“做多”力量。
7月,來自美國的國際紡織集團和來自德國的金融投資機構,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江浙一帶——中國新興針織產業的基地。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一位專家表示,由于紡織業及成衣業的原料來自針織業,在全球成衣紡織業向中國集聚的情況下,“針織業自然成為新一輪投資的熱點”。
上游資金饑渴
7月27日,天虹紡織(2678.HK)集團與德國投資與開發有限公司(DEG)的信貸合作儀式正在進行。而早在一個月前,DEG就為該集團旗下的江蘇徐州天虹時代紡織有限公司提供了900萬美元的7年期貸款。
一位與會業內人士指出,天虹是希望通過此次信貸合作,讓地方銀行相信自己的信譽和實力,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得到本地金融支持。
“一方面上游棉花、滌綸商家為緩解還貸、還息壓力,要求棉紡企業必須貨到款清;另一方面,下游坯布企業由于產品銷售不暢,資金周轉不靈,對紡企付款多以承兌、匯票為主。”江蘇無錫一棉織企業老板向記者介紹說,這是目前大部分棉紡企業在資金方面遭遇的尷尬。
中糧期貨一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有50%左右的大棉紡廠是貨到全額付款,30%左右的棉紡廠家是首付50%~90%現款或承兌匯票,還有20%的棉紡廠受資金制約,一般先支付老關系戶60%~80%的貨款,其他的欠款等到資金回籠或幾個月后支付。“主要原因是運轉資金非常有限,企業抵御行情突變的能力較差,不得不盡量降低經營風險。”這位分析師表示。
事實上,由于擔心銀行及各項經營費用“秋后算賬”, 大部分棉紡織上游企業翌年的采購和操作資金都比較緊張。
“調查的近30家企業中,表示資金很緊張的占1/3以上,表示緊張的占1/3左右。”中國棉花信息網如此顯示。
外資乘虛而入
棉紡企業資金緊張或許為外資大舉進入提供了一個理由。
7月13日,總投資近1億美元的康龍紡織有限公司落戶嘉興經濟開發區,由美國國際紡織集團(ITG)和香港永新集團的“宇隆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這一項目,在業界掀起波瀾。
“此前,投資方美國ITG集團的老板威爾伯·羅斯很反對中國紡織品大量涌進美國市場,也很難理解我國出口紡織品價格會如此之低。”浙江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招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對中國紡織品市場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后,如今羅斯的態度已發生變化,認為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中心之一。
在覬覦巨大的中國市場方面,歐盟無疑先行了一步。今年2月,中歐紡織聯盟(CETA)已率先在上海成立中國辦事處,該辦事處受在德國注冊的中歐紡織聯盟股份有限公司直接領導,公司則由德國紡織及服裝工業協會、瑞士紡織和服裝工業協會、奧地利紡織工業協會共同出資成立。
而另一組來自于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的消息也顯示,在海外有投資的韓國紡織企業中有六成有意在華建廠或者尋求合資。
“做多”背后顯隱憂
“去年固定投資過熱之后的調控猛藥,令紡織行業至今火勢不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專家分析說。
而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看來,國內歷次針對紡織業的調控行動,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規避之下,最終控制住了內資企業卻讓外資企業“乘虛而入”。
今年4月1日,超過47家歐洲紡織企業訪華,目的主要是與中國紡織企業商討合作事宜。“我們正在幫助歐洲國家的紡織企業更好地來中國發展,包括在中國辦合資企業、獨立成立中國分公司、在中國尋找合適的加工廠、也包括把世界紡織行業前端的產品帶到中國來推廣。”CETA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李捷成表示。
盡管中國目前仍處于宏觀調控時期,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下降,但紡織行業仍保持了較快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在今年四五月份受宏觀調控影響略有下降后,6月份又急劇上升。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認為,主要原因是“配額取消帶來的良好預期激蕩了投資者的熱情”。
“目前,中國紡織業的投資有過熱趨勢,而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導致生產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王宇指出,國內紡織品最具競爭力的因素是成本,而行業投資過熱,必然形成產能過剩,進而對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導致價格上漲。
與此同時,新配額制的實行,正在限制不少紡企的出口數量,因此中國紡織業的產業鏈傳導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滯阻,這也給外資“做多”再來很大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