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旭明:未有明確時間表 中國郵政變身手術之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3日 09:19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傅旭明 7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并原則通過了“一分為三”的《郵政體制改革方案》,該方案明確重新組建國家郵政局,作為國家郵政監管機構;組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經營各類郵政業務;加快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實現金融業務規范化經營。八天后,中國銀監會宣布,將積極督促國家郵政局盡快做好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相關準備工作,爭取今年內取得明
然而,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張亞非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又表示,國家郵政局對郵政體制改革未有明確時間表,基調是“積極穩妥、穩步推進”。有關人士認為,眼下通過的這個改革方案只是個粗略的框架,郵政改革實際操作還有太多事要做,許多關系需要妥善處理,甚至不免要“傷筋動骨”。 那么,中國郵政變身的大手術,其重點要針對什么病灶呢? 切實實行政企分開 律師崔慶豐對四年前代理的一宗行政訴訟案仍記憶猶新:“當年張家口陽光報業‘死’得多冤啊!就是因為郵政政企不分。”同時,他對郵政能否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持審慎態度。他擔心,中國郵政的政企分開只會停留在表面上,尤其是在地方郵政系統。 2001年,河北張家口陽光報業事件被媒體稱為“反郵政壟斷第一案”,一個資本僅10萬元、在當地工商和新聞出版部門注冊的民營報業發行公司因投遞報刊遭到張家口郵政局的行政“封殺”,雖然報刊發行并非郵政法規定的專營范圍,但《河北省郵政管理條例》卻將此納入郵政專營范圍,陽光報業將郵政告上法庭,但地方法院最終裁定陽光報業敗訴,不久陽光報業破產。事后,當地郵政方面的代理律師、中國政法大學某教授也作為嘉賓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專題研討會,他也承認,行政原因造成了雙方當事主體在法律上的不平等,而且,行政力量影響導致其結果。 有關人士認為,郵政與鐵路被人們稱之為改革中最后的“堡壘”,顯然是因為兩者都有其特殊性,前者涉及通信安全,后者涉及交通安全,而且在全球范圍內,各國郵政改革都是一個復雜課題,各國基于本國的需要選擇了不同的模式,然而,政企分開則是許多國家郵政改革的必由之路。而在處于轉軌時期的中國,郵政改革要切實做到政企分開,中國郵政不再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顯得尤其關鍵。 處理好人員問題 長期以來,郵政部門在政企不分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浮于事的現象相當嚴重,據統計,到2000年底,中國郵政的職工總數達52.4萬人。郵政系統內一代又一代郵政人“近親繁殖”,七大姑八大姨的情況相普遍。由于人員龐雜,造成包袱沉重。 以北京郵政為例,全局僅正式職工就達12萬人,再加上近萬離退休人員,保守估算,每月僅人員開支工資加各種福利就超過億元,而北京郵政2001年全年的營業額也不過32億元。加上郵政系統人員老化,職工再就業能力差,使郵政冗員問題的解決非常棘手。因此,郵政改革必須要處理好人員分流問題。 完成EMS和中郵物流的合并 根據剛剛通過的郵政改革方案,將組建中國郵政集團,經營各類郵政業務。然而在中國郵政業務中,除郵政儲蓄之外目前含金量較大的就是郵政快遞。因此有郵政專家認為,這次國務院通過的郵政改革方案準確地說,應該是將中國郵政“一分為二”,而不是許多媒體說的“一分為三”。 中國郵政在各跨國巨頭進入中國,快遞市場日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于2003年初組建成立了中郵物流公司,但在實際運作中,EMS和中郵物流之間又有許多業務重合和矛盾,因此,中國郵政在改革之前決定再次將兩者重新整合。 有關中國郵政EMS和中郵物流的傳聞,去年年底,EMS國家速遞局辦公室副主任榮曉剛曾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證實了該消息;記者近日致電中郵物流公司,有關人士也再次證實,但是雙方都不愿意透露具體的進程。不過據消息人士透露,改合并計劃早就在北京郵政系統里展開實施,并已經開始推廣到各省市的郵政系統。按照計劃,2005年全國EMS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10%以上,業務量要力爭比上年增長15%以上;全力推進大中城市的區域速遞業務發展,逐步擴大特大城市的同城速遞市場份額。而據了解,中郵物流給各省子公司的任務則是業務量翻一番。 處理郵政快遞和國際快遞巨頭的糾葛 就在此次郵政改革方案出臺的前幾天,UPS、DHL等四大跨國快遞巨頭通過亞太國際速遞商協會CAPEC發表針對郵政改革的聯合聲明,要求中國郵政實行分業經營,明確區分普遍服務義務的郵政服務和其他業務;郵政專營范圍應限定為重量少于350克、價格低于國內距離最短、且送遞速度最快的標準類國內郵件3倍的信件等。 近年來,中國郵政和國際快遞巨頭們之間的爭執不斷。 在各國跨國快遞巨頭進入中國之初,當時的外貿部出臺了《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務管理規定》5號令,其中規定,國際貨代企業可以代辦除私人信函以外的國際快遞業務的條款。這遭到了郵政部門的強烈反對。 2001年美國發生了“炭疽幽靈”恐怖事件。此后各國政府都加強了信件運行管理和安全戒備。中國國家郵政局于2002年2月發布了“64號文件”。其核心內容為“一委托四不準”,其中包括快遞企業必須通過郵政部門辦理委托手續才可以經營業務、不準經營單件重量在500克以下信件。“64號文件”一出臺,馬上引來了國際快遞的強烈不滿,更聯名要求停止或暫緩執行。最后,事件以中國郵政和快遞巨頭“各讓一步”結束:快遞巨頭到郵政部門辦理委托手續,從業務上接受中國郵政的監管;“500克以下信件”快遞巨頭不得單獨經營。但郵政部門有關人士指責,其實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跨國快遞仍然經營著一些在500克以下的信件。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跨國快遞公司的職員也表示,如果嚴格按照500克以上的規定,其公司要損失相當的業務量。 著名郵政專家、全國郵委學術工作部常務副主任顧聯瑜日前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出,跨國快遞與郵政特快專遞實際上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反壟斷應該反政企不分,不應反郵政信件專營。 他說,跨國快遞是貨運企業不是通信企業,UPS聯合包裹、EedEx、聯邦快遞、DHL、敦豪、TNT、天地等跨國快遞公司都是以貨物運輸企業身份進入我國快遞市場的。例如UPS,它的公司名稱就已標明了“包裹”這一屬于貨物的特性;“聯邦快遞”也自稱是貨運,它在報上登廣告聲稱“擁有超過660架專用貨機”,“提供更迅捷、更大貨量、更有保證的包裹遞送服務”。同時,這些公司進入我國市場是作為“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經我國外貿管理部門審批獲得準入許可的。因此從根本上說,我國的信件專營法律與這些國際貨代企業并沒有什么關系,也不會影響它們在我國開展國際貨物代理運輸業務,他們反對郵政信件專營是毫無道理的。 他介紹說,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將服務分為11個部門,“通信服務”和“運輸服務”是其中兩個不同的服務部門。而“速遞服務”則是被劃在“通信服務”這一類服務部門中的。目前有人稱“中國郵政堅持快遞信件專營是違背了我國對世界貿易組織開放市場的承諾”,也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在我國加入世貿時,我國政府承諾開放“速遞服務”是有前提的,即:“現由中國郵政部門依法專營的服務除外。”這就是說,我國郵政特快專遞業務中屬于物品類的快遞業務應該對外開放的事實上已經早就開放了,而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規定的信件寄遞業務,由郵政專營,則不對外開放。這是在正式文件中用文字明確表達,也得到了世貿組織的認可。 他說,即使在美國,郵政專營的信件也不允許UPS來經營。 盡早確立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的具體辦法 從中國郵政和跨國快遞公司之間的爭執不難看到,關鍵的癥結在于我國現行的《郵政法》,該法于1987年頒布實施,1999年就被提請進行修改。然而修改草案幾度易稿,至今仍未出臺,據了解,之所以難以出臺是有幾個關鍵問題的爭議較大。 一是郵政專營的范圍。《郵政法》修改草案曾出現一系列內容:“非郵政企業從事信件快遞業務,應當依照本法規定取得郵政監管機構的許可”;“信件或者單件重量不足500克的有名址的物品寄遞業務,由郵政企業專營”。對此,跨國快遞企業強烈要求將重量降為350克。 二是,郵政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具體辦法問題。由于目前中國郵政實行混業經營,以非專營的部分業務的盈利來補足普遍服務的虧損,如果郵政改革實行政企分開、進行分業就必須解決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的具體辦法。據了解,《郵政法》修改稿曾提出“郵政普遍服務基金”概念,即每家從事信件、包裹寄遞業務的企業必須提取其業務收入的4%用于設立郵政普遍服務基金。這一基金旨在通過加強郵政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邊遠地區的郵政服務,但是也遭到各國內快遞和跨國快遞企業的強烈反對。 “我們已經依照中國的法律交納了稅,為什么還要額外交納什么基金?”UPS中國區一位高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這樣不滿地表示。 解決郵政儲蓄銀行籌建的種種問題 在郵政改革方案尚未通過之前,反對設立郵政儲蓄銀行的聲音就不絕于耳。而現在,這些反對理由中許多卻正是郵政儲蓄銀行籌建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郵政儲蓄銀行的資金出路問題。如何保證這些日益龐大的郵政儲蓄資產有效運行?如何減少及分散這些資產運行中的風險?有專家提出,目前近萬億儲蓄資金的出路已經成為困擾郵政儲蓄銀行化的首要問題。他們認為,通過拓寬郵政儲蓄資金運用的渠道、辦理集中批發性信貸業務,從而成為政策性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應商將可能是郵政儲蓄未來的定位。金融專家易憲容則提出,郵政儲蓄銀行設立后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與條件采取一系列的金融創新。由于種種條件限制,郵政儲蓄銀行短期內不能同其他商業銀行一樣為客戶提供貸款服務,因為它還不具備為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服務所需的管理風險和控制風險的能力,但是可以作為一家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服務的批發銀行。因為,郵政儲蓄銀行可以利用自己密集的柜臺網點及良好的服務優勢吸取存款,然后再把這些吸收的存款向其他銀行提供貸款批發業務。 二、人力資源問題。有關人士指出,郵政儲蓄要變身商業銀行,現有的郵政儲蓄從業人員顯然不能滿足作為一個商業銀行的人力資源的要求,這絕不只是引進一批新人然后進行培訓那樣簡單的問題。除了要求從業人員在業務知識技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還需要全體從業人員對金融服務文化有較深的認識,以及具有團隊協作精神。 三、網點問題。雖然郵政儲蓄以其網絡優勢著稱,然而,目前大部分情況是網點多但資金流量小,郵政儲蓄如果作為商業銀行就要考慮到每一個網點的規模效應,這就不可能每個原來的儲蓄網點都設一個銀行網點,而沒有密集的網點,郵政儲蓄銀行原有網點的優勢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郵政儲蓄銀行的網點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思維。 四、品牌戰略問題。郵政金融業務在公眾中的形象不如商業銀行。在城市,大多數人對郵政金融沒有多少認識,甚至不知道,直到今天,郵政儲蓄已經開辦了十幾年,而且儲蓄份額在全國排名第四時,仍有不少人對郵政已經辦理儲蓄業務感到驚奇,在他們心目中,郵政仍只是寄信寄包裹的地方;在農村,雖然郵政金融的知名度較高,但其信任度卻遠不及各商業銀行和信用社。 在去年北京市郵政局編寫的《中國郵政改革發展與研究》就這樣描述到,“對郵政金融認識上有偏差,導致不重視郵政金融品牌的建設。在大多數郵政工作者心目中,郵政儲蓄不過是郵政業務的一種,與郵政傳統業務函包匯發沒有太大的區別,并沒有把郵政儲蓄業務當成金融業務來看待。所以在郵政金融品牌的建設上基本上是按照郵政品牌的這一套來,這樣混淆了郵政業務和金融業務本質上的重大區別。對郵政金融品牌的建設缺乏長久考慮,沒有統一規劃,如在郵政儲蓄標牌的制定上,各地各行其是,沒有統一的規定,各地郵政金融營業人員的工作服裝也是各不相同,宣傳口號更是五花八門。這與各商業銀行相比相距甚遠。特別是宣傳口號只注意眼前利益沒有考慮到長遠發展,如‘郵政儲蓄只存不貸,方便安全’等,這類宣傳既不利于郵政金融的長期發展,也有不正當競爭之嫌。等公眾接受了這一概念后,郵政金融再想從事資產業務就比較難了。”由此看來,重塑郵政儲蓄銀行的品牌戰略必須另起爐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