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冉學東發自北京
最近一期路透出版的《基點》雜志提供的數據表明,中資銀行離岸貸款從今年年初至今已達38億美元,接近去年全年49.4億美元的紀錄,這份雜志稱,預期在中國企業大舉進軍境外收購之際,中資銀行離岸貸款將持續增加。
“離岸貸款這種快速增長與企業融資方式的轉變有關。”中國進出口銀行資金運營部籌劃處處長王衛紅說:“前幾年,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或并購業務,主要是通過香港特區的銀行借款或在香港資本市場通過紅籌上市的方式融資,而最近幾年內地商業銀行的離岸金融業務和進出口買方信貸也開展起來了,它們大都是通過在境外注冊的公司向內地銀行申請貸款。”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外匯管理思路有了很大的改變。前幾年,內地外匯管理的思路是“寬進嚴出”,資金流出有著嚴格限制。從去年以來,這種情況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觀,最近已經有很多文件出臺,中心意思就是要逐漸放松內地資金的流出,外匯管理思路逐漸由“寬進嚴出”改變為進出都要適度而恰當,以達到國際收支的平衡。
王衛紅表示,這也是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內地對貿易盈余的流入采取的是強制結售匯,導致外匯儲備大幅增加,給人民幣造成了很大的升值壓力,也使大量的外匯儲備面臨匯率風險。
離岸貸款是離岸銀行業務的一種,離岸銀行業務是指銀行吸收非居民的資金,服務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動。離岸銀行業務經營幣種限于可自由兌換貨幣。非居民資金匯往離岸賬戶和離岸賬戶資金匯往境外賬戶以及離岸賬戶之間的資金可以自由進出。
該業務所指的非居民是指境外的自然人、法人(含在境外注冊的中國境外投資企業)、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及其他經濟組織,包括中資金融機構的境外分支機構,但不包括境內機構的境外代表機構和辦事機構。
深圳發展銀行北京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助理趙延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前幾年這項業務發展非常緩慢,主要就是政策定位不明確,國際化程度不夠。
雖然從1989年招商銀行就開始作為第一家內地商業銀行開辦離岸金融業務。1998年以來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和金融政策變化的影響,加上內部經營管理的問題,離岸資產質量下降,不良貸款率升幅較大。于是央行從1999年初暫停辦理離岸業務。
從2002年6月份這項業務開始恢復,而且能夠開展這項業務的商業銀行也從招商銀行一家擴展到浦發銀行、交通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四家。開展離岸金融的地域從以前主要在深圳保稅區和經濟開發區一地擴張到上海。
趙延河表示,他在深發展主要從事這項業務,也有過比較深入的研究。離岸金融業務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一個是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資金支持。更為重要的在于這是中資銀行一個頗有潛力的業務開拓領地——為國際跨國公司在內地的業務提供金融服務。
他說,由于我們以前在外匯管理政策上的限制,加上外資銀行在做這項業務上更有優勢,中資銀行就只能有干著急的份。現在國家政策逐步明確,中資銀行也已經著手開始在這項業務上想要有所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