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務市場重組提速 城投公司加緊布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3日 08:3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周揚 上海報道 7月20日上午,中國第一家水務工程類的中外合資企業——浦東供排水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一直在上海水務市場風光無限的外資代表——法國威立雅水務集團擁有該公司45%的股權。
而大股東上海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下稱“上海城投”)占股50%,與威立雅的合作更進一步——此前,雙方已經合資經營浦東威立雅自來水有限公司三年有余。 城投公司在上海城建領域一直充當政府投融資主體的角色,水務事業部自今年4月成立以來,在各區縣的投資步伐明顯加快。繼城投水務部下屬的上水閔行公司向松江三鎮集約化供水之后,上海城投又于7月12日接盤奉賢區的所有水務資產,現已進入資產評估劃轉階段。 城投水務事業部總經理劉強在各種簽約儀式上不忘描述未來的美好前景,“城投公司將繼續發揮政府性投資公司的主導作用,實現整個供水領域‘城鄉一體化,郊區集約化’的目標”。 水務資產運營 城投公司水務事業部經理劉強身兼兩職。他的另一個頭銜是上海水務資產經營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水務公司”)總經理。“兩塊牌子,基本上是一套人馬。”劉強說。 追溯整個上海的水務市場改革,水務公司的作用舉足輕重,在國資委成立之前,水務公司一直扮演水務領域的國有資產出資人和監管者的角色。 據劉回憶,早在2000年,城投公司已經包攬了上海政府的大部分投資。政府和市場都要求進行投融資方面的改革,于是城投將水務、交通、市政方面的功能分別獨立出來。水務公司應運而生,成為供排水領域專業化的投融資公司。 水務公司從國資存量入手,對已有的水務資產投入改造,通過轉讓項目回收資金、再投入、再轉讓,一個一個項目滾動起來,通過各種方式為上海水務行業先后籌集了60多億的資金。 水務公司進行資本運作的五年間,劉津津樂道的有四個項目: 其一,是浦東自來水廠溢價2.44億轉讓50%的股份給法國威旺迪(現已更名為“威立雅”),合作三年來,運營良好,因此有了水務工程方面的更進一步合作。其二,是水務公司控股的原水股份(600649)收購了市排水公司的合流一期項目,盤活16.2億資金。其三,將龍華、閔行、長橋三家水質凈化廠交給陽晨排水運營有限公司運營,得利1.5億,而陽晨公司的大股東是上市公司陽晨B(900935)。其四,竹園第一污水廠BOT項目,由友聯聯合體中標(民營上海友聯公司、上海建工和北京華金),成為上海第一家民營資本進入的排水運營企業。水務公司從中獲利6.8億資金。 進行資本運作的同時,水務公司還加強對水務行業國資的監管,改變出資人缺位的舊有格局。通過經營績效的考核、評價,派出財務主管,審核預算等方式,強化了供排水行業的經濟效益考量。“供排水行業原本是按照事業單位來管理,水務公司統一了會計制度,按照市場化來運作。” 直到2004年,城投公司劃歸上海國資委,成為市國資委出資并監管的單位。才徹底實現水務行業的政企、政事分開。水務公司的資產也劃歸城投公司。 據城投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城投水務事業部所屬全資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有15家,其中供水企業3家,自來水中外合資公司1家,排水企業4家,原水上市公司1家,供排水建設公司2家,排管施工公司4家。各項總資產達到290億。 至此,水務局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制定規劃,城投公司履行資本運作、投資管理、國資監管等職能,幫助供排水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真正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是各個企業。實現了“投資、建設、管理和運營”的分離。 供水集約化 在上海水務局副局長沈依云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張上海地圖。沈依云可以背對著這張地圖,將上海19個區縣的供排水情況說得一清二楚。對于水務局而言,實現整個上海的供水集約化是首要任務,“而目前離這個目標還差一大截。”沈對記者說。 談公用事業改革也好,談水務市場重組也罷,“水務局只做政府該做的事,比如編制供排水行業的發展規劃,并實施對行業的監管。其他的應當由市場去決定。” 據沈介紹,上海市中心城區的供水由自來水市南公司、市北公司、閔行公司和浦東威立雅公司所屬各水廠負責,供水范圍包括市中心各區,閔行、寶山、浦東的大部分城市化地區以及嘉定的部分地區。市郊區縣為二級供水網絡,即由9個區縣自來水公司和146個鄉鎮水廠負責供水,供水管網以鄉鎮為單位成獨立系統。 中心城區的供水由大型國有骨干企業為主,水質和服務在全國都是領先的。但是“郊區的供水體制和模式容易產生問題,比如鎮級水廠布局分散,規模小,管網漏水嚴重,原水處理工藝差等等”。 “從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看,水資源必須合理利用;這些郊區水廠在就近的內河取水,水質狀況參差不齊;有的鄉鎮水廠挖深井取水,地面沉降很嚴重,將來要逐步關停并轉;從整個上海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看,供水行業也要先行一步。”沈向記者強調供水集約化勢在必行。 而所謂的供水集約化,是指原水取用要統籌安排,必須在水源保護區內統一取水,水質才有保證。此外,將市郊各區縣的水廠歸并,形成有規模的企業,以便提升工藝和進行管網改造。 供水集約化是在政府引導下進行的,其實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我們并不強求一定要國有企業來完成。” 沈介紹了目前的幾種實現方式:第一種是利用市中心城區的國有骨干企業,將供水的管網延伸,比如上水閔行公司將管網延伸到松江的東北三鎮。市北公司向寶山區延伸。第二種是利用區屬自來水公司進行管網延伸。比如嘉定自來水公司對鎮水廠的改造。第三種就是利用市場化的方式,比如松江其他鎮的水廠重組公開吸引社會資本,已經在上海聯交所掛牌。“接盤的可以是國資企業,也可以是外資或民資。” 當然,政府性的投資公司有一定的優勢,比如奉賢區和上海城投的合作,便由水務局牽頭簽了重組協議。“奉賢區要達到中心城區的供水標準,改造投入至少10億元,現在由城投公司接手,區政府只要完成資產劃轉工作,再貼城投2個億,自然是劃算的買賣。” 在沈的工作進度表上,今年要完成奉賢、青浦和松江的改造,明年完成浦東、南匯以及臨港新城。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在上海每個區縣建立一到兩個大規模的供水公司,實現供水領域的“城鄉一體化,郊區集約化”。 “按哪種方式推進不是關鍵,外資、民資、國資也不是關鍵,關鍵是水質有沒有達標,這是水務局要管的事。” 股權多元化是非 “非公經濟36條”頒布之后,公用事業民營化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水務市場大門外持幣觀望的民企越排越多。來自全球的外資水務企業蜂擁進入中國,在國資壟斷的水務市場上各有成敗。敗者開始埋怨供水管網沒有放開,割裂了整個產業鏈。 作為世界三大水務巨頭之一,英國泰晤士水務于1996年,以BOT模式、投資7300萬美元取得了上海市北自來水公司下屬大場水廠項目為期20年的經營權。時至2002年,國務院43號文取消了外方投資的固定回報,大場水廠項目由上海水務資產經營公司回購國有。泰晤士此后全面收縮在中國水務市場的業務,一方面源于固定投資回報的取消,另一方面,與其母公司德國BWE的戰略調整有關。 因為固定回報問題而清理的一批外資水廠項目不在少數,“15%的固定投資回報原本就不合理,外資在不承擔經營風險的情況下每年獲得固定的投資回報,相當于經營虧損由中方承擔。”城投公司的周道紅評價說,“這樣的股權多元化改造并不能從外方學到多少管理和技術”。 在城投水務部經理劉強看來,與外資的合作應當走浦東威立雅自來水公司的路子,這是第一家中外雙方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享經營成本,不設固定回報的水務合資公司。 劉同樣提到,深圳市的水務改革模式也有值得借鑒之處,深圳市政府與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首創威水投資公司正式簽約,轉讓深圳水務集團45%的股權,引進資金4億美元。轉讓后深圳市政府占深圳水務集團55%的股份,威立雅環境集團持有5%,威立雅環境與首創股份合資的首創威水投資公司持有40%的股份。深圳市與重組后的深圳水務集團簽署了特許經營協議。 不過,上海城市要比深圳大的多,實現19個區縣的集約化供水僅僅依靠一個集團的特許經營恐怕難以完成,“更何況容易由行政壟斷轉為企業壟斷。” 上海水務局副局長沈依云認為,水務行業打破壟斷是必要的,吸引社會資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應該是水務市場改革的方向。同時,獨家壟斷經營的企業格局也要打破。 “但是,因為供水行業的不可替代性,關系到國計民生。國有經濟必須要有控制力,特別是管網系統。”沈依云強調說,“如果國有股權被過多的轉讓,我們作為行業的監管者會提出意見。” 對于民營和外資企業來說,上海的水務市場依然會有很多機會,比如各個區縣的供水集約化改造。另外,據劉強透露,上海正打算開辟除了黃浦江和長江之外的第三水源地,目前長興島的“青草沙”、三甲港至大治河口附近的“沒冒沙”、崇明島南側的“扁擔沙”水域均已進入專家的選址視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