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渴發生的6.8級強震讓東京晃了一分鐘,導致新干線脫軌。強大的震動,使日本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由于政府長期以來重視抗震防災工作,民眾防震減災意識較強,工程抗震措施扎實,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工商業高度集中,震災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也越來越大,有時甚至會是致命性的。面對震災,城市脆弱性愈加顯現。如何從根本上全面、科學、可持續性地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增強城市的自我保護能力,是我們政府必須關注的重點工作。工
程建設領域,更要從震災之中汲取教訓,傳播經驗,從思想上解除某些畸形觀念的束縛,確立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理念,建設安全、健康的建筑。
我國是個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大的國家。20世紀全球1/3的大陸地震發生于我國;20世紀我國因地震死亡人數占到世界地震死亡人數的1/2;新中國成立以來,因地震死亡的人數,占各類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1/2以上;從歷史記載以來,我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曾發生過5級以上的地震。
歷次震災表明,95%的經濟損失都是由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壞造成的。要真正達到減輕以致避免地震災害,必須把科學的抗震理念貫穿于選址、規劃、設計到施工、質量監督和竣工驗收的始終,建設安全建筑。首先,政府在規劃城市區域時,要選擇避開容易發生地震的區域。對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工程和生命線工程,如大型電站、供電調度中心、通訊樞紐、城市供水、供氣和中心醫院等工程,一定要按照要求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選擇相對安全的場地,并將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報經國家或省地震安全性評價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標準。設計單位按照審定的抗震設防標準進行抗震設防,并保證抗震設計質量。其次,在人口密度大和經濟發達的地區,在城市集中區和工業集中區,政府要組織進行活動斷裂檢測,并進行地震小區劃,形成精確度較高的小區域抗震設防標準。最為關鍵的是,我們要切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防災能力。按照科學理念,將抗震設防要求落實到建筑設計、施工的每一個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