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1日,廈門,首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
“如果說連宋登陸、臺灣水果和臺風海棠是今年‘席卷’海峽兩岸的三股‘熱浪’,那么這三天臺灣圖書最大規模‘登陸’交易會并首次被允許現場銷售,就成為新一股‘熱浪’的先鋒標志。”一位大陸出版商一語道破,兩岸攜手開拓兩岸乃至海外華文出版物市場已成共識。市場
交易會兩天300萬元的圖書交易額讓業界看到了兩岸市場的巨大商機。
“廈門外圖出口到臺灣的圖書約占大陸出口到臺灣圖書的三分之一,今年預計會有人民幣3000萬元的營業額。”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總經理張叔言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此前該公司2004年的銷售額是人民幣1800萬元。
據此,臺灣聯經出版有限公司發行人林載爵認為祖國大陸今年出口到臺灣地區的圖書“應該為人民幣9000萬元左右”。
但他同時指出,據臺灣“進口大陸地區簡體圖書數據庫”統計,自2003年7月以來的23個月內進口了1374363冊,以平均單價人民幣25元計,則進口總額為34359075元。“這個數字顯然與實際情況有極大的差距,讓人無法相信。我們只能說,按規定申報的冊數只占總進口量的一小部分。”“目前大陸簡體字書籍銷售總量僅占臺灣市場的1%左右。”張叔言感慨地說,業內普遍估計這個比例至少可以提高到20~30%,即約20億至30億元新臺幣。
臺灣地區大陸簡體字圖書業界聯誼會會長梁錦興則預估大陸2006年出口金額可達人民幣2億元。
據悉,中國內地、臺灣地區、香港特區現并列為世界華文出版的三大基地,年銷售圖書約75億美元。困難
面對藍圖,目前尚存不少難題。
“兩岸圖書交易在進入對方市場時,均需通過中介方進行,交易中環節過多。比如圖書交易的運輸不適宜通過廈金直航大批量運輸,只能通過香港特區這一中介地。”29日,臺灣地區代表團團長、臺灣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王承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交易中間的環節過多是交易的主要“瓶頸”。
在臺灣問津堂書局總經理方守仁看來,以下幾點因素不利于大陸簡體字書籍在兩岸與全球行銷:一號多書、條形碼未常態使用、新書信息不通、物流不暢、商品配送概念太差、對書籍不重視、圖書商品的保管與配發以及未建立境外物流中心。
談到在面臨上述種種困境與匯率變動背景下,臺灣簡化字書商卻紛紛投入市場時,方守仁的驚嘆表情令人難忘。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彭松建指出,目前開拓境外華文出版物市場還面臨境外尚未形成漢語語言出版物的龐大讀者群體、華文出版物市場基礎薄弱、在境外從事華文出版和發行的機構分散、實力較小,且不熟悉境外華文出版物市場等困境。
林載爵指出,臺灣地區對大專學術用書的進口限定在認定上很模糊,核準程序費時。同時目前臺灣地區仍然無法快速并完整地取得祖國大陸新書的出版信息,亦是阻礙。出路
梁錦興希望,大陸能進一步放寬進口臺版書規定,并減免臺版書(含簡體字圖書退書)的稅金。
張叔言指出,臺版圖書目前價格約為大陸圖書的3至4倍,是其占領大陸市場的最大劣勢,一旦解決價格和銷售渠道等問題,在大陸的銷售將成倍增長。
彭松建則建議籌措專項基金,資助和支持華文出版物翻譯出版和發行,并制訂支持和獎勵政策,專門支持和獎勵從事華文出版物外文版的翻譯者和出版者。
福建省新聞出版局局長白京兆稱,福建將在福州金山、廈門翔安和泉州石獅各建立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印刷工業園區,為閩臺印刷企業提供便利。
據悉,2007年4月建成的廈門國際文化大廈針對臺商特點將辟出可容20萬冊現貨的書城,臺北亦在醞釀投資3000萬元新臺幣成立簡體字圖書物流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