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不斷深化,特別是今年4月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先后審議和原則通過了《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大了對能源、原材料產業的投資過熱、粗放經營的整頓力度,無論是在加工和制造產業集中的東南沿海部分省份,還是處于產業上游的若干中西部資源工業大省,都已明顯感到工業經濟增速放緩。
面對市場和政府釋放出的種種從緊信號,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能源、原材料產業的暴利空間可能大限已至。能源原材料企業應未雨綢繆,逐步適應宏觀調控;資源經濟區域各級政府也要早做預案,防止經濟增長大起大落。
回歸理性,上游下游齊喊減速
今年實施的宏觀調控政策,使固定資產增速明顯趨緩。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2個百分點。隨著房產新政效應顯現,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明顯減弱。
能源、原材料產業大省山西,今年1至4月,工業經濟效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實現利稅、利潤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回落。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33.7億元,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56.1個百分點;實現利潤56.5億元,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13.6個百分點,從目前情況看,回落之勢已延續至二季度。實現利潤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化工、電力、焦炭五大行業,五大行業合計實現利潤53.8億元,占全省工業實現利潤的95.3%。長期聚集在煤、焦、鐵等行業的過度投資,必然會導致能力過剩的風險。山西省煤、焦、電、冶金、化工五大行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高達80%,占社會總產出的比重高達45%,如果五大行業平均增長速度回落10個百分點,全省GDP增長速度將回落4.5個百分點。
一季度,我國東部發達省份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經濟增長速度同比明顯回落,經濟效益下滑。1-2月份,上海、浙江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出現了負增長。加工制造產業集中的浙江省,去年6月開始,工業增長速度回落較快。去年12月工業增加值比5月回落了12.5個百分點,今年1—2月的增長率又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6個百分點。經濟效益顯著回落,綜合指數首次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本輪經濟增長高峰前,浙江的綜合指數長期位居全國三甲。去年浙江省全社會工業投資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5個百分點。今年1-2月,限額以上工業投資增長13.7%,比去年同期和年底又分別回落68個和21.6個百分點;浙江省11個市中有7個市的工業投資出現負增長。
山西省省長張寶順分析說,從歷次經濟增長周期和加強宏觀調控階段的表現看,沿海發達省份表現得最靈敏,尤其是浙江等民營經濟比重大的省份表現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點。如果沿海發達省份的經濟增長持續回落,必將影響全國經濟增長,從而減弱對基礎原材料工業產品的需求。
周期呼應,又一輪考驗在即
山西省發改委主任令政策指出,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上游產業占絕對優勢的山西已經歷了三個經濟周期,既有過“峰頂”時的輝煌,也有過“谷地”時的慘痛。特別是1991年到1999年經濟起伏波動對整個社會的影響,至今令人記憶猶新。總結三次經濟周期,投資過熱的狀況短期內對經濟增長確實有較大的需求拉動;但過熱和盲目投資又必然形成過剩的生產能力,其嚴重后果多少年緩不過來。應在“峰頂”時想“谷地”,在“谷地”時想“峰頂”,以減少波動幅度,避免大起大落。
浙江省經貿委的經濟運行報告也認為,從歷次經濟增長周期和加強宏觀調控階段的表現看,浙江工業往往顯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點。治理整頓期間,浙江工業經濟增勢出現“三個最”,即在全國下滑最早、下滑幅度最大、下滑持續時間最長。1989年8月工業總產值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負增長,為全國最低,此后連續5個月的月度增幅負增長;1990年又創下累計增幅連續7個月負增長的新低。再如2001年,受國際經濟衰退影響,工業增加值增長率自三季度起明顯回落,8月和9月分別跌至7.8%和8%,從上半年一度位列全國第4位驟然降至第19和20位。這一次浙江工業在新的經濟增長周期和加強宏觀調控階段的重要關口,又重蹈下得快的覆轍。
專家指出,上游產業投資過熱,造成部分能源、原材料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效益增速自然回落;而具有決定性的要看下游產業即制造業、加工業和房地產業的需求量,一旦東部省份投資不足,對能源原材料需求降低,必然逆向傳導給上游產業,能源、原材料行業更是雪上加霜,真所謂“下游消化不良,上游倒鍋換灶。”
利好產業,“東邊日出西邊雨”
“東邊日出西邊雨”,在能源原材料工業大省山西,占工業銷售收入80%以上的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化工五大“利好行業”走勢分化的趨勢開始顯現,在全國具有典型代表性。總的看,煤炭、化工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但焦炭、冶金、電力增速趨緩,效益明顯下降,甚至出現大面虧損。
煤炭行業受市場需求拉動和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的刺激,繼續保持了生產和效益快速增長的勢頭。一季度,山西省規模以上煤炭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64.5%。3月份以后,由于連續發生煤礦事故,山西對驗收不合格和無證小煤礦全部實行停產整頓,并嚴格控制超能力生產,煤炭產量有所回落,煤炭價格保持高位運行的態勢。一季度,化工行業主要產品尿素、甲醇、聚氯乙烯等市場需求旺盛,價格處于較高水平。化工行業成為山西幾大主要行業中利潤增幅最高的一個行業。
連續幾年的利好行業冶金、電力和焦炭等開始“晴轉多云”。國家實施宏觀調控以來,冶金行業快速增長的勢頭有所遏制,受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影響,主要產品價格保持高位運行,但效益空間變小。一季度,山西省鋼產量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0.7個百分點,比去年底回落0.3個百分點,全省冶金行業實現利潤15.8億元,同比下降8.85%。近期國家對房地產市場實行宏觀調控,加之汽車工業生產和需求回落,客觀上將影響鋼材的市場需求。電解鋁企業,一方面原材料氧化鋁價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產能過大,產品價格一直低位運行,加之出口退稅政策取消、電費上漲等各種因素的作用,全行業仍處于困難狀態。電力行業于煤炭價格上漲,經濟效益出現大幅度下滑,一季度,山西省電力行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9.5%。
經歷大起大落最為慘烈的要數焦炭行業。今年一季度,我國焦炭大省山西的焦炭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低24.1%,出現負增長。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增虧幅度最高的是焦炭行業,增虧7.3倍。主要原因除了煤炭價格上漲以外,一是部分大型鋼廠自建的煉焦項目逐步投產,同時冶金行業生產技術工藝提高,降低了焦炭消耗,對焦炭的需求相對減少,鋼鐵的快速增長不能對焦炭需求形成同步的有效拉動;二是山西近年來焦炭產能急劇擴張,市場需求與產能的擴張不相匹配,出現了產能過剩。當前,盡管焦炭價格還維持在較高水平,但是鋼鐵企業對焦炭產品質量、結算方式、結款速度提出了苛刻要求,焦炭賣方市場正向買方市場轉化。
國家調控,旨在轉變增長方式
我國能源、資源需求快速增長,進口依賴程度逐年提高;同時一些高耗能、費資源、環境污染嚴重的產品出口卻逐年增加,加劇了煤電油運緊張的矛盾,也加大了國內資源和環境壓力。經國務院批準,有關部門將陸續采取下調或取消部分產品出口退稅、停止加工貿易、提高出口暫定關稅等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過快增長。
從5月1日起國家將部分鋼材出口退稅率下調到11%,將煤炭、鎢、鋅、錫、銻及其制品出口退稅率下調到8%,取消稀土金屬、稀土氧化物、稀土鹽類、鉬礦砂及精礦、輕重燒鎂、氟石、滑石、碳化硅以及部分木材初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從6月1日起將黃磷出口暫定關稅稅率從10%提高到20%,將硅鐵的出口暫定關稅稅率從零提高到5%。同時還將出臺禁止鋼鐵產品、磷礦石、稀土原礦加工貿易的措施。
對原材料代表性行業——鋼材的走向定位,可以看出國家對資源性產業的政策取向。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指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定位還是應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主,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要優化鋼材產品結構,擴大國內緊俏產品生產能力,發展高端板帶材和高效鋼材,淘汰落后工藝和產品;同時,加強和改善鋼鐵產業的宏觀調控,一要合理控制總量,二要著力調整結構,三要適度調控出口,四要防止鋼材價格過度上漲。專家指出,隨著循環經濟觀念日益深入,節約型社會漸成氣候,新的替代能源和新型高性能材料開發并使用,傳統意義上的粗放經營、不計代價的能源、原材料產業必然受到限制。要想持續“利好時代”,只能走調整結構、集約經營、開發高端產品、科技提升競爭力的路子。
而對資源經濟區域各級政府來說,也要早做預案,防止經濟增長大起大落。早在4月中旬,山西省省長張寶順就提醒全省各級政府和經濟部門,必須密切跟蹤工業經濟尤其是主導產業的運行情況,對個別行業無序擴張的問題,對有違宏觀調控,加重能耗和污染的小電站、小水泥、小電石、小冶金等問題應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同時,下決心建設節約型工業和循環經濟,轉變增長方式,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不折不扣地實踐科學發展觀。 一名兒童在觀看一個能供應花園噴泉電力的太陽能電池板。6月5日,一些倡導綠色生活的組織和個人在倫敦市格林尼治公園擺出太陽能電池等綠色生活的元素,引導人們參加認識新能源、減少浪費等活動,呼吁共創綠色家園。
本報記者 程敏 攝(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