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財富全球論壇2005 > 正文
 

財富論壇 產業中國之能源(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6日 01:57 新京報
  隨著國際經濟發展和政治努力的深入,各個國家對如何確立合理的能源結構的認識也逐漸成熟。于是,全球開始關注同一個話題:如何為持續的經濟發展尋找替代能源?在本次《財富》論壇上,能源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熱門話題。

  中國鏡頭

財富論壇產業中國之能源(圖)
  作為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潛在因素,中國經濟增長和穩定為世界提供了機遇而非挑戰。

  中國能源需求為全球企業提供機會

  BP集團CEO表示,解決能源供應安全從能源來源多元化、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應用全球市場入手

  訪談

  中國能源需求帶動經濟增長

  BP集團副總裁、BP中國總裁德開瑞博士:

  2004年7月12日,美國《財富》雜志公布了2004年度全球500家最大公司最新排名。世界著名石油巨頭BP集團以2326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排名第2,比上年躍升3位,一舉超過去年排在它前面的埃克森美孚和皇家荷蘭殼牌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企業。借《財富》論談召開之機,記者采訪了BP集團副總裁、BP中國總裁德開瑞博士。

  機會在中國

  《新京報》:近些年BP很看重在中國的發展,您認為中國對BP主要有哪些吸引力?

  德開瑞:在本世紀中葉,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實體之一,這使BP對中國的未來感到非常樂觀。

  作為一個全球能源大型企業,中國對我們來說存在很多機會,中國的能源需求帶來了很多機遇,它們包括:增加能源生產投資(不僅在中國,也在全球范圍內)的機遇;在傳統的和可替代的、更為清潔的能源選擇方面開發新技術方案的機遇;以及建立新型伙伴關系以共同應對能源安全和全球氣候挑戰的機遇。BP在中國有非常多的機會,而且會與中方進行更多更密切的合作,進行更大的項目。

  同時,我們愿意付出全力來支持中國的經濟發展,從中國境內或者境外提供能源及石化產品。比如,從澳大利亞氣田供應液化氣,從印度尼西亞東固氣田輸送天然氣到福建。還有,BP在俄羅斯的秋明BP公司與中方合作籌劃了從俄羅斯克爾克金氣田鋪設通往北京和韓國的天然氣管道項目。我們把世界的能源帶到中國來,同時也滿足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需求。

  中國已成為能源消費大國《新京報》:您能否分析一下中國未來幾年的能源供應及需求形勢?中國應該相應完善哪些能源政策?

  德開瑞:目前中國是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是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中國的原油需求增長很快,2002年比2001年的需求增長了11%,2003年比2002年增長了18%。中國2004年每天進口的原油要比2003年同比增加一百萬噸,這使全世界石油需求增長了1/3.我們預測,2004年中國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長量的30%左右。然而,這與中國在過去10年中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27%)大致相當。作為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的潛在因素,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穩定為世界提供了機遇而非挑戰。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這樣的增長形勢同樣適用于天然氣、煤、核電。所以,中國面臨挑戰,其中關鍵的問題是可持續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使全中國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益處。同樣在全中國,經濟增長都面臨重大的能源影響。擴大國內能源資源、實現能源來源的多元化、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替代和可再生能源,都是能源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確保國家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

  促進技術創新訪談《新京報》:要為持續的經濟發展尋找能源,您認為中國面臨著怎樣的境況?發展前景如何?

  德開瑞:全世界已探明但未開采的石油儲量和天然氣儲量分別有1萬億桶和5500萬億立方英尺。按照目前的消費速度,能夠滿足40年的石油供應和60年的天然氣供應。

  但是,繼續保證充足的對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投資,以繼續有效地提煉石油和天然氣并將資源轉化為儲備是至關緊要的,而對于中國政府來說,首先要明確有效利用能源同樣需要投資。

  同時,油價持續走高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潛在影響是將促進對替代技術的投資,這些發展將會對能源進口和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而中國正越來越站在國際合作的前沿,開發新技術并使之商品化。例如,我們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和科技部進行技術合作研究,如煤炭的煤氣化多聯產系統、氫和各種未來燃料。

  而且,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迫使政府決策者和私營部門更致力于探索新的政策和合作模式,從而促進融合和穩定。

  訪談

  能源來源多樣化有助能源安全

  BP集團CEO約翰·布朗勛爵:

  BP集團CEO約翰·布朗勛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全球能源資源短缺并不存在,但預測油價卻是最危險的工作。

  預測油價很困難

  《新京報》:原油價格在高位震蕩已久,近日又突然猛跌,您如何看待?

  約翰·布朗:預測油價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在過去五年中發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所以試圖對未來五年的事情進行預測是不理智和不合時宜的。但是,供需的基本原理清楚地表明,除非有更為混亂的情況出現,否則價格不會僅停留在當前的水平。

  在過去五年中,石油工業的私營部門在新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中的投資已顯著增加。自2000年以來,投資金額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現在已接近每年1000億美元。這些投資開始對油氣生產產生影響。

  目前,墨西哥灣、里海和安哥拉的新油田都在投入生產,由于新技術在已建成油田中的應用,俄羅斯的石油生產將繼續穩步增長。

  但是世界各地一些已過產油高峰期的地區產量的下降,抵消了其中的部分增長。不過,好消息是在未來三年中,非歐佩克國家每年的石油生產凈增長將會達到每天一百萬桶。

  這樣,如果在過去一年中需求增長出現異常速度能夠放慢到較為正常的水平,那么我們將會看到市場重新回到較為穩定的狀況,需求和供應將同步增長。

  同時,歐佩克的產量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增長,閑置生產能力的產量將會逐漸回到正常水平。

  能源供給仍然充足

  《新京報》:石油短缺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們對世界能源供應的恐慌,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約翰·布朗:首先要說明的是,全球能源資源的短缺并不存在。僅就探明儲量而言,石油儲量至少可滿足目前全球能源需求40年,天然氣可滿足至少65年。

  以上推斷還不包括已經存在但尚未發現的油氣資源以及重油等非傳統能源。在過去五年里,石油供應雖有所增加,但石油系統中的剩余生產能力、能夠快速投產的生產資料數量卻在減少。

  這種閑置生產能力在以往的潛在產量為每天大約三百萬桶。而現在每天只有一百萬桶———這意味著剩余生產能力少于許多國家的日產量,人們擔心這些國家的石油生產會由于各種原因而被迫中斷。這些國家包括尼日利亞、伊拉克和委內瑞拉。正是這種擔憂助長了市場中的投機行為,從而使價格一路飆升。此外,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以及石油的供應和需求在地理分布上的不一致也是造成油價高漲的重要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石油和天然氣將仍作為主要燃料來源,而且世界在未來仍然能夠繼續依賴這些燃料的供應來維持它的能源需求。

  關于解決能源供應安全,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要素。

  一是確保能源來源實現最大程度的多元化。它也是在國際貿易中保持信心的關鍵所在。這里談到的能源,不僅僅是指油氣資源,也包括煤炭、電力、碳氫化合物以及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但石油和天然氣的地位在今后很長時間里仍不可動搖。

  第二個是繼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新技術的不斷進步,將不僅能增加石油供應,開采出以前或目前無法有效開采的資源,也將有助于降低能源價格。

  三是應用全球市場,加強對全球貿易體系的了解和運作,以保證能源供應安全。

  新動向

  能源戰略日益重要

  去年,能源短缺直接催生了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綱要》的出臺,明確指出,大力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堅持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面發展的戰略。

  今年2月28日,人大高票通過《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范了政府和社會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的責任與義務,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新機會

  政策扶持新能源項目

  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指出,在中國能源與環境形勢相當嚴峻的情況下,《可再生能源法》將引導和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可再生能源長期發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王仲穎則透露,國家發改委日前出臺了我國近三年實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提出將由國家提供配套資金,扶助五個領域內的優勢項目。

  論壇看點

  能源為持續經濟發展尋找燃料

  財富論壇惟一的能源議題定名為———《能源:為持續的經濟發展尋找燃料》。隨著國際經濟發展和政治努力的深入,各個國家對如何確立合理的能源結構的認識也逐漸成熟,能源多元化和尋找、發展替代能源正成為能源發展的主要力量,也預示著在這一領域內,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商機。

  中石化贊助了財富論壇議題之一:《能源:為持續的經濟發展尋找燃料》。中國兩大石油巨頭之一的中石化將眼光投向尋找新燃料、新技術方面,支持能源發展的多元化,預示著中國企業在政府要調整中國能源機構、實現能源多元化的規劃中漸漸進入主角狀態。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財富論壇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第48屆世乒賽
二戰回顧系列專題
庫爾斯克會戰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太平洋海戰
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新浪獅籃球隊回訪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中國特種部隊生存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