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I門檻降低 能否激活低迷的國內會展認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3日 09:50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楊玲香,劉大可 編輯:閆榮偉 去年年底在泰國曼谷閉幕的UFI(全球展覽業協會簡稱)第71屆年會上,新的入會章程得到大會的一致通過。其中新增的內容包括:有資格獲得UFI認證的成員范圍進一步擴大,從原有的國際展會,擴大到展覽場地、會展協會和相關組織;此外,展會服務商也可以成為協會的準會員。
成員范圍的擴大,其實就意味著UFI門檻的降低。業界人士預計,不久將在國內掀起一股UFI認證的熱潮。但也有觀點認為,國際認證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加速了國內會展業的國際化進程,另一方面也延緩了國內會展業自身的整合,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我國本土的會展認證體系也需要盡快成長。 國內展會紛紛入“外籍” 據第71屆UFI年會統計,中國加入UFI的成員已超過德國,成為目前國際上加入該組織成員最多的國家。國內展會紛紛申請國際認證,一方面是中國會展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有UFI入會門檻降低的因素。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展覽部部長趙會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內地得到UFI認證的展覽會數量已超過20個,而且還呈增長的趨勢,這種趨勢反映了我國展覽會水平達到國際標準的越來越多,同時也帶動了我國展覽業整體水平的上升,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情。 然而與展覽業國際認證的“火”勢正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會展認證卻一直沒有“開張”。記者從中國認可認證委員會了解到,統一的標準是一個行業形成認證的首要前提。由于缺少統一的標準,即使一些認證公司已有相關業務,也多是為國內展會接受國際認證做咨詢工作。由于沒有成型的認證市場,更難有對認證工作的監管,所以國內的會展認證工作是散亂的、不規范的。 剛剛當選為UFI亞太區主席的陳若薇也認為,UFI中國成員之所以不斷增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證組織,從而導致國內展會紛紛外出尋求認可。 另一方面,近年UFI認證的門檻確實也在不斷地降低。這不僅表現在通過其認證的成員范圍在擴大,還表現在其認證程序的簡單化和監管力度的降低。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分會主辦的紡織機械展和服裝服飾博覽會,在兩年前就都已通過了UFI認證,并成為UFI成員,其展覽部部長張濤對此深有體會:“以前的各種資料審查很嚴格,各方面的要求也很多,現在沒有以前那么復雜了”。據悉,UFI每年都會對通過其認證的成員有一到兩次的審查,但發展至今,這種審查已由內部專員的實地審查變為了由展會組織者提交相關資料進行備案。 “加入UFI只是找到了一個平臺,更重要的是練好‘內功’,充分利用UFI這個平臺,通過其網站以及培訓班等方式獲取信息,實事求是地提高自己。如果認為加入UFI就是找到了一個保障,這是絕對錯誤的。”陳若薇一再向記者強調,國內會展企業要正確對待國際組織的作用。 國際認證有“水土不服”現象 事實上,國際認證只是一國展會走向世界的一個方面,它并不能代替國內認證,也不可能完成本土會展認證所起的作用。而符合中國會展業具體實情的本土認證,則有可能從本土的角度對展會等級做出更為準確的評估和評價,這正是本土會展認證的優勢之一。 這種本土化的優勢,顯然是國際認證所缺乏的。“UFI認證在展覽會舉辦的次數、展出面積、海外參展商和觀眾的數量等方面設定了一些標準,這些標準基本得到了展覽業界的認可。但這些標準不能適用于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各種特殊情況”。趙會田認為,UFI的標準未必能完全適合中國國情。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些展覽會所在行業太小,很難達到2萬平方米展出面積的標準,但這并不妨礙它可以成為高品質的一流展覽會;另外,20%的國外參展商和4%的國外觀眾,這對于歐洲許多國土不大的國家很容易達到,可是對于中國、美國等大國,恐怕就不那么容易達到。 除此之外,面對近年來數量越來越可觀的來華展,如何對國外會展公司在中國的展會進行評估?恐怕也是目前的國際認證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國內需要有自己的權威認證,這也是一個產業安全的問題。”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會展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宏偉如是表示。 然而,國內本土的會展認證到現在一直沒有產生并發展起來。趙會田認為,由于國內缺少會展認證組織,會展業的兼并重組在資產評估、兼并法規、各方權限等方面沒有大家認可的標準可供參照,這在一定程度上便造成了近來頻頻出現的展館拍賣流產、展會合并混亂等現狀。從這個角度講,國內的會展認證組織應該盡快成長起來,否則每一次合并或整合只能從零開始,進行重復性的“市場調查”以表明展會價值,這樣既浪費人力物力,也缺乏科學性。 展會數據審計更適合中國? 據了解,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會展認證多是建立在客觀標準的基礎之上的,是由數據審計得出來的,這是會展評估工作的前提。 然而,國內通過統計得出來的會展數據卻難有足夠的可信度。“雖然近年來我國展會對參展觀眾的統計工作比較重視了,但還是很不規范。參展觀眾并非越多越好,而且相關的數字審計沒有專業部門負責,數字統計沒有商業化,這些都造成了我們的統計結果不可信。”陳若薇如是表示。 在沒有客觀標準的前提下,做到科學、客觀、公正的評估就很困難,這種現實也為本土會展認證的產生形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進而影響到在目前已是大勢所趨的展會整合、展館買賣等會展業的發展常態。 一位會展研究專家向記者表示,其實在會展業較為成熟的德國,其會展認證工作在初期也是非常不完善的。作為會展認證的第一步,展覽會數據的審計工作在其推出的初期也經歷過困難。據悉,當時德國的展覽公司對此也了解不多,僅有不到10個展覽會自愿接受審計。 而現在,這項工作已得到了德國會展業界的廣泛認可。德國展覽業協會(AUMA)下屬的FKM公司還為增加展覽會的透明度實施了展覽會數據自愿審計工作,據悉運行效果良好。特別是近十年,加入展覽會數據審計的組展者和被審計展覽會的數量增長都十分可觀。FKM公司的2003年度報告顯示,由FKM審計的展覽會數量達到293個。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在德國之外舉辦的展覽會主動提出審計要求,包括中國香港以及德國公司在中國內地舉辦的展覽會都曾提出請FKM進行審計。 “就中國的國情而言,除了UFI的認證之外,我們還可以引入多種對展覽會進行判斷的方法。例如德國FKM實施的展覽會數據的審計就是其中之一”。趙會田向記者介紹:FKM審計的核心內容就是請第三方中介審計機構按照有關標準對展覽會有關數據進行審計,以確保其準確無誤,從而使企業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對展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據他透露,中國貿促會目前正在研究上述審計模式在中國實施的可能性。 無獨有偶,記者同時也了解到,掛靠于商務部的“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已獲國務院審批,不久將成立。而此研究會將在展會評估、認證、統計等方面開展一些嘗試性的工作,其中會展認證是重點工作之一。 也有業界人士對國內會展認證的這種起步表現出一定的擔擾。這位研究者表示,中國的展覽會在運作方式和財務標準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如何確定統一的審計標準?如何將這一標準順暢地推行開來?如何考量推行的效果?在目前看來,這些都是需要考慮和解決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