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吸引力調查 記者已經成為失落的無冕之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2日 10:14 中國青年報 | ||||||||
實習生 謝洋 在我國,“記者”這一稱謂從19世紀出現以來,已經有100多年了。當年肩負著追求真相、啟蒙公眾重任的記者,現在在公眾的心目中地位如何呢? 智聯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項職業吸引力調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認同記者是無冕之
調查中,9%的公眾十分渴望也能成為一名記者。在這部分公眾看來,記者就是榮耀、誠實、道德、良知和正義的象征,自誕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在報社工作的林女士說,很多百姓遇到困難或冤情的時候,找記者的甚至比找有關主管部門的還多。其實記者不是官員,也不是法官,手中沒有任何權力,他們是通過自己筆下的一篇篇報道來為老百姓“討說法”的。 很多人在考慮這一職業角色時,更看重的是記者的職業便利。調查中,有41%的公眾認為,記者職業本身沒什么,但是可以結識許多關系,對未來發展有利。王先生干記者這行已有5年多了,他的體會是“記者這個職業提供了一個讓你更多了解社會、人情、世事的機會”。他坦誠地告訴筆者,自己以后無論是下海經商還是棄筆從政,都不愁理不清門路了。 與此同時,調查還發現,少數新聞媒體從業人員低劣的職業道德素質,影響了記者在公眾心目中的整體形象。5%的公眾將自己不選擇做記者的原因歸結為“記者門檻太低,良莠不齊”。陳女士在北京某大學國際合作部工作,經常有機會接觸到記者。她說每次開新聞發布會都少不了給記者打點一番。“要是招待不周,要么不報道,要么就不給你好好報道。” 做記者累,這是得到大多數人公認的。在調查中,“干記者這一行整天東跑西顛,太累了”和“年輕時做做還可以,歲數大了,就該考慮其他發展了”的選項分別得到了4%和16%的公眾支持。《中國少年報》小記者周川在訪問香港時,就親歷了香港文匯報記者一天的工作:白天在外面采訪,收集相關資料,正常情況下午三四點回到報社,最晚五六點回來。一回到報社,連喘氣都顧不上,馬上趴在辦公桌上趕稿子,一寫就要幾小時,再晚也要趕出來。而且,每一篇稿子都要經過編輯審核后才能登報。 24歲的趙先生在電視臺做了兩年記者,談起自己的工作,他說:“媒體的工作好是好,工資也不低,但是太忙了,壓力也挺大的。怎樣抓住機遇謀求發展,不被市場淘汰,這些問題經常在腦子里打轉。我感覺干記者吃的是青春飯,到30歲了還當不上編輯,人家不攆你走,你自己也得走了。” 調查還顯示,除了7%的公眾表示有些猶豫、不清楚外,18%的公眾明確表示不會考慮記者職業。近年有句流行的俗語說“防火也要防記者”,這種對記者的既敬又怕的心理,加深了記者職業的神秘感。而記者行業內自身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也使得這一曾經無上光榮的職業光芒漸暗。在職業選擇日益豐富的今天,記者若不恪守行業的道德準則、嚴格自身的職業素養,只怕離無冕之王的光環會越來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