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債市研究 > 正文
 

保險資金運用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亟需科學構建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6日 06:47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隨著非國債類固定收益產品的日益豐富、不斷創新,以及企業債市場的迅速壯大,信用產品在固定收益證券中的投資比例也將逐漸上升。因此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急需構建涵蓋識別、測量、控制等環節的完整的信用風險管理框架。

  保險資產面臨的信用風險包括固定收益產品的信用利差風險、違約風險,以及場外交易的對手方違約風險。信用風險管理的核心是測量出當前資產組合未來由于信用利差上升
、發行人或交易對手違約造成的最大損失。其基本的思路是:首先,確定導致信用風險損失的因子集,計算出因子的聯合分布;其次,構造出因子與信用風險損失的映射關系;最后利用上述映射關系將因子的聯合分布轉換為信用風險損失分布,取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損失即完成了整個測量流程。信用風險因子往往較多,比如財務指標;實踐中通過信用評級來完成信用風險因子的降維過程,從多維因子集得出一維的信用質量值。然后利用信用敞口、信用評級隱含的違約概率、回收率映射出信用風險損失:信用風險損失=信用敞口*違約概率*(1-回收率)。其中信用敞口是指違約后全部損失時的金額,一般指信用產品本金或交易合約價值。對于場外衍生交易而言,未來合約價值是一個隨機變量,一般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值作為信用敞口。違約概率表明發行人或交易對手違約的可能性。回收率指違約后可以收回的金額占信用敞口的比例。

  而對于信用產品的信用利差風險,往往通過信用評級變化導致的信用利差變化,對其重新估值計算出信用利差擴大導致的損失。對于資產組合,利用信用評級對應的違約概率以及信用評級轉移概率矩陣,在把各發行人、交易對手間的相關性考慮后,求出信用產品信用風險損失與場外交易違約損失之和的隨機分布,取其一定置信度下的分位數,即得到資產組合信用風險最大損失。

  顯然,信用評級是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石。在目前國內信用評級機構評級涵蓋范圍小和權威性難以保證,而境外信用評級機構基本沒有涉足國內評級業務的大環境下,應自主開發內部評級方法和模型,對境內非國債類固定收益產品發行人和場外交易對手(目前主要是金融機構)分別進行評級。在違約率、回收率數據難以獲得(在目前破產法未出臺且監管機構對上述發行人及交易對手的信用質量的嚴格管制的情況下,很難發現市場化的違約事件)的前提下,可直接尋求評級與信用利差的對應關系。在構建了信用評級體系后,首先要建立集中度限額,控制信用產品、發行人、行業、期限、信用評級、交易對手等集中度,保證合理分散化;其次要建立信用敞口限額,最后建立信用風險損失限額。此外,由于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的傳導性、互融性,要實現全面度量風險的目的,準確刻畫承擔的全部風險,還應建立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測量的統一框架,從影響保險資產價值的所有因子出發,構建整體損失分布,完成與市場風險的總成。

  當然,這一切都必須緊緊依靠信用風險數據、模型和技術系統。而這將是一項長期并且投入頗大的工作。

  風險管理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防范、規避信用風險的同時,也應具備信用風險緩解和對沖的機制,在已經承擔信用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包括抵押、保證金、凈額結算、DVP交割、主合同特別條款、信用衍生產品在內的技術手段降低/轉移信用風險,在不完全喪失信用風險帶來的收益的前提下保證信用風險的可控可承受。

  風險管理的基礎是完善獨立的組織架構和制度、流程體系。按照《保險資金運用風險控制指引》的要求,目前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董事會層或者經營管理層設有風險管理委員會。

  為加快推進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有效管控保險資產面臨的信用風險,保證信用投資的效益,建議保監會:

  1.出臺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信用風險管理指引,從組織架構、管理流程、職責權限、信用風險管理工具及手段等方面指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信用風險管理的大方向。在具體內容上可借鑒Basel委員會和ISDA的相關成果和國際金融機構的最佳慣例。

  2.聯合其余金融監管機構、國內外評級機構及相關金融機構,推動信用評級中介服務的大發展,擴大信用評級的范圍和頻度,初步形成具備公信力的外部信用評級體系。

  3.引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加強信用風險管理工具的開發應用,加強信用風險管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信用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鼓勵行業內機構采用內部信用評級和信用風險內部模型度量信用風險。4.推動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積極運用信用風險緩解和對沖手段,推動金融機構凈額結算、DVP等結算方式,在條件具備時允許其在對沖風險的前提下開展信用衍生交易。

  5.高度重視不同類型風險的相關性特征,加強組合監管、全面監管,推動全面風險管理。

  作者: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文濤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